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俊:像钢钉一样铆定海岛

2017-08-03 17:36:20来源:南方网

打印 字号: T|T
【人物档案】 王俊,安徽巢湖人,1984年2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现任广东省军区某海防团“南澎守备模范连”连长,先后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爱军精武标兵”、“理论学习先进个人”“优秀军事教练员”、“步兵训练尖子”、“士官标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八月的海岛,风雨锁日,云雾低垂。
  85加农炮实弹射击场上,官兵们正凝神屏气,等待着南澎岛海防连的最后一击,……弹入膛、拉炮栓,轰!2公里开外的十字炮靶瞬间开花。
  十发十中,好样的!“他就是王俊,这群兵都是他训出来的!”顺着团长詹国林的手指看去,一位中尉军官正站在指挥镜前,淡定从容地下着口令。
  他个头不高,身材壮实,皮肤黝黑,一脸威严,明亮的眸子里还闪着冷峻的光。
  “我愿做一枚钢钉,铆在海岛,钉在岗位,不辱使命!”果然是“钢钉连长”,一出口就让人心头一震。入伍13年来,王俊扎根海岛戍守前哨,精武强能勇当尖兵,被当地军民誉为“铆在前哨的钢钉连长”,是驻守在祖国海防线上的一名忠诚卫士,用最美青春践行着新一代海防军人的使命担当。
  一枚钢钉,就要有股子“拼”劲——
  精武强能,追求极致
  王俊的老家在安徽省南部的一个小山村,皖南革命老区长大的他,深受老一辈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熏陶,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可2003年高考,他遭遇了人生当中第一次“滑铁卢”,意外地落榜了。
  “我这人好胜心比较强,觉得军营这个平台更广阔,一样可以干出一番成绩。”高考的失利并没有让19岁的王俊沉沦,带着对军营的无尽向往,他毅然参军,来到祖国东南端的南澳岛上。
  当兵就当最好的兵。踏入军营的那一刻,王俊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绿色的军营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为练就过硬本领,他白天拼命练体能、练技能,晚上还加班加点背理论、写教案,有时候夜里下了岗,别人都已经睡了,他还要再花一点时间学习,铆足劲向自己的目标发起冲击,向短板发起挑战。由于长期加班加点,眼睛肿痛难耐,视力从1.5骤降到了1.0,体重也下降了整整20公斤,还一度出现尿血。
  功夫不负苦心人。勤奋刻苦的王俊开始在各项比武竞赛中崭露头角。入伍新兵第一年,他代表连队参加各种比武竞赛,屡次斩金夺银。第二年,参加广东省军区优秀“四会”教练员比武,荣立“三等功”。第三年,原广州军区组织步兵专业比武,经层层淘汰,他从600多名种子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被评为“士兵标兵”和“步兵训练尖子”。
  当兵的5年间,他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被评为“优秀带新兵班长”,3次被评为“优秀四会教员”,1次被评为“士官标兵”,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成绩的取得,源于平时对极致的追求。参加预提士官集训期间,为练精“单独修正量计算”和“口令接受记录与执行”两个动作,他每天计算口令上千组,操作武器数百次,直至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最终把“100迫击炮装定改装与瞄准”操作时间缩短为35秒,比《大纲》规定的优秀评定标准还快了25秒,连续5年实弹射击考核成绩优秀。备战步兵专业比武期间,他每天坚持2趟五公里武装越野和10余趟战术基础动作训练,3个月内磨穿了3双作训鞋、3套迷彩服,体重减少了10公斤。跪姿射击难度大,他就在枪管上挂水壶练习据枪,一跪就是半小时以上,短短3个月就打掉了5万多发子弹,右手食指磨出厚厚的老茧。正式比武时,他以应用射击5次点射10发全部上靶,8个10环,连教员都惊呼“不可思议”。
  “当兵就当最极致的兵。”这是王俊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并没有因年龄过大而训练成绩下滑。10公里武装越野次次成绩优秀,400米障碍2分钟以内完成,单杠一至五练习轻松驾驭,个人能力素质始终排在全连前列。
  一枚钢钉,就要有股子“狠”劲——
  带兵打仗,只为打赢
  王俊练兵狠在全团是出了名的,但是想跟着他练的兵还特别多,而且都心悦诚服。
  这事儿似乎蹊跷,但战士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看看他带出来的兵就知道了——体能训练,五公里越野、400米障碍、特种科目,他的兵个个都是好手;火炮射击,目标航速、浪高、距离对射击的影响是多少,他的兵眉头一紧便心中有数……
  这些年,王俊带过的兵,先后有60多人成长为骨干,4人考学提干,12人次被广东省军区以上单位表彰。单就去年警备区组织的“尖子连、尖子班、尖子兵”比武考核来说,不光他所带的连队被评为“尖子连”,全连7个班中就有6个班被评为“尖子班”,20名战士被评为“尖子兵”,占全团尖子兵总人数的2/3。
  “他搞训练,经常不按套路出牌。”说起连长的“狠”,下士吴昊讲起了一桩难忘的经历。那是去年清明节放假,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不料刚吃完午饭,王连长就下达了紧急出动的命令,带着大家负重50公斤,顶着烈日开展沙滩跑和山路冲刺。
  “起初大家有点想不通,但讲评时,连长一番结合战例的旁征博引,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不分节日还是天气,作为军人,就要时刻准备上战场,打胜仗!”虽说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脚底也磨起了水泡,但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训练才有当兵的味道。
  “我跟连长上过‘战场’的。”一旁的上等兵陈培接过话茬,“为了帮我们克服恐惧心理,有一次,连长让我们从靶壕一侧向射击地线运动,而他则带着两名班长进行立姿射击。子弹不时从头上飞,刺破空气发出啾啾的声音,当时既紧张又害怕。我们时而依托土坎土包隐蔽,时而低姿匍匐前进。一趟下来,既培养了敌情观念,也锻炼了心理素质。还别说,从那以后,打靶成绩都是杠杠的。”
  “可真够狠啊,那你们就没有怨言吗?”一想到子弹横飞的情景,记者也不禁觉得头皮有点发麻。
  “一开始是有点受不了,想换个舒服单位,但现在连长赶我走,我们都不走!”战士们直言,跟着王连长一块干,一块苦,才能有兵味,有血性,才能成长成才。
  血与火,锤炼出的才是耀眼的红。王俊坦言,对战士们要求严,可以帮他们克服贪图安逸的心理,迅速成长成才,这既是自己岗位职责要求,也是对战士们的成长负责。他总结自己的带兵经验,用了9个字:看我的,跟我来,照我做。五公里跑,他每次全连前三;实弹射击,每次47环以上;专业训练,他敢和连队老班长比试;理论考核,他次次都名列前茅。正是这种踏实肯干、带头冲锋的劲,让大家心服口服之外,还有满满的佩服。
 一枚钢钉,就要有股子“傻”劲——
  扎根海岛,无悔青春
  都说王俊有3次“跃龙门”的机会,可他却主动选择了放弃。
  2009年,怀揣“优秀军事教练员”的他,被省军区领导看中,有意调他到教导大队担任教练班长,当时他就婉言谢绝了;2012年,士兵提干的王俊临近军校毕业,学院有意让他留校担任教员,他再次婉言谢绝;2013年,参加省军区新兵干部骨干集训表现突出,再次被上级关注,首长亲自打电话征求他意愿,他还是婉言谢绝了。
  别人都在替他惋惜,可他却说:“我不想失去这样的机会,但更不想失去一线带兵的机会,改善生活的机会还有,但建功海岛的青春难再有。”别人不理解,可他带过的兵都知道,王连长对海岛、对连队、对海防官兵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出生在祖国内地的王俊,打小就向往大海。滔天的海浪,雪白的沙滩,令他心旷神怡。别人看海岛是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可在他眼里,那是镇守国门的前沿阵地,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
  新兵连时,王俊不止一次听老兵提起,团里有一支连队驻守在南澎岛,那里是茫茫大海中的世外桃源。从此,他就对这个神秘的小岛产生了向往,期望有一天成为海岛的一员。
  时光流逝,王俊早已从当初的新兵成长为一名连长,可那份对小岛的向往,有增无减。“在团里待了近12年,还没去过南彭岛。我一直很向往,新兵时就埋下了这个愿望。”年初,南澎岛海防连连长职位空缺,就在团党委考虑接替人选的时候,王俊主动请缨,提出平职调任该连连长。
  当时,他的家属刚随军,工作还未安置,女儿也不满一岁。在很多人看来,这正是陪伴家人的时候,可他却说:“没有谁不想陪妻子孩子,但组织需要的地方就是重要的地方,选择了军装,就选择了服从和担当。”
  脚踏方寸热土,情系万里海疆。就这样,王俊把根深深扎在海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代理队长、连长共6个职务,一干就是13年。从繁华都市到近岸大岛,从近岸大岛到偏远小岛,一次次完成了外人难以想象的人生逆行,描绘出一道海防军人成长蜕变的最美轨迹。
  一枚钢钉,就要有股子“钻”劲——
  善于钻研,勇于创新
  都说王俊是个“点子王”。10公里武装越野,官兵易出现训练伤,他调整一半时间开展沙滩耐力跑;官兵攀登成绩不理想,他用自制千钧棒增强官兵小臂力量;新兵据枪击发猛扣扳机、闭眼,他发明“子弹检验法”克服其心理障碍……
  王俊所在的南澎岛,面积仅0.34平方公里,且岛上多是山地和礁石,官兵开展实战化训练难度大。上岛任职后,他根据地形地貌特点,科学设置红蓝对抗综合演练场、俯角夜间实弹射击场,想方设法创造训练环境。他还根据岛上作战任务,打乱传统的卧、跪、立实弹射击姿势,将射击地点调到战壕和礁石上,改变以往一百米、两百米整数距离的射击方式,根据战士实际防守战位,判断并定位射击点。
  “你这个位置容易暴露自己,到我这个位置上来。”每次战壕射击训练,王俊都手把手带着战士练,“守卫海岛,每名战士都必须做到射击无死角,就是岛上的任何位置,对任何地方出现的敌人,你都能消灭他。”
  刚开始,习惯了传统靶场射击的战士们在新的训练方式下,射击命中率大幅下降,训练成绩不理想。王俊收集整理了每名战士的训练数据,与干部骨干、训练尖子探讨改进方法,最后决定给每名战士建立“射击档案”,让战士逐步熟悉各自战位的射击参数,掌握不同环境下的实弹射击修正方法。
  “此时太阳位于2号位左前方,易产生虚光,造成你射击时弹着点普遍偏右。”训练间隙,王俊一对一给战士耐心地分析射击成绩,讲解射击时应把握的要领。厚厚的射击档案,里面不仅有每次射击的环数、弹着点,还详细记录了每次射击时天气、光照、风速、距离等信息,帮助官兵总结射击经验。
  他还在连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先后带领官兵改进“夜间火炮射击简易闪光器”等10种训练器材,探索出海上动荡目标射击昼夜穿插、炮班成员强弱组合和战术课目分组对抗等方法路子,使新兵下连后战斗力生成时间缩短了近1/3。将“一心二用法”运用到85加农炮装定改装训练中,实现了“分划装定与火炮操作同步进行、居中气泡与排除空回一步到位”,创造了装定改装55秒的最佳成绩,连队火炮实弹射击考核优秀率由85%提高到90%以上。
  “长时间在岛上生活,对官兵来说,内心的寂寞是更大的挑战。”王俊坦言,四周全是海,在这里生活训练,时间久了容易枯燥寂寞。为此,他又琢磨出唱岛歌、烧烤宴、农副业生产等课余活动,帮助大家调节生活,排解寂寞。
  “在风雨中站岗放哨,为祖国守海疆;在日夜里紧握钢枪,为了那份理想……”夕阳西下,轻快的旋律伴着海风轻轻飘荡,那是守岛官兵们在唱自己创作的“岛歌”。借着歌声,王俊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述说着内心的情感和对远方的思念。此时,晚霞正浓,天边的那片红,红得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