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济宁好人王昭柱:崇德向善 和睦乡里

2017-08-01 10:55:46来源: 大众网济宁频道

打印 字号: T|T

王昭柱讲述以前的故事
  大众网济宁7月26日讯(记者 杨树林)近期,由济宁市委宣传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等部门主办的“济宁好人之星”评选活动公布了6月份评选结果,邹城市唐村镇王炉村村民王昭柱入选“济宁好人榜”名单。7月23日,记者来到邹城唐村镇王炉村,见到了“济宁好人”王昭柱。
  王昭柱告诉记者,自己只是做了邻里之间最简单的事情。“别人需要帮助,我正好可以帮,我就帮他了。”王昭柱说。
  坎坷人生 也是财富
  王昭柱1947年出生在王炉村一个贫农家庭,10岁才开始上学,可他学习非常用功,1963年考入了邹县一中,成立村子里第一个在县城上学的人。1966年,正读高三的王昭柱大学梦被时代无情打碎,20岁的王昭柱选择了参军入伍。在北京某特种部队服役期间,王昭柱由于表现杰出,被部队领导拟定为党员人选和提拔对象。然而世事难料,同年因父亲某些原因,使王昭柱入党提干的希望化为泡影。再次遭受人生挫折的王昭柱,退役回乡后在公社的农具厂谋得了一份临时工作,后来随着父亲问题的平反昭雪,1976年8月,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08年,王昭柱从农机站光荣退休。
  王昭柱对记者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受了苦,人遇到点挫折是福。”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王昭柱告诉记者,“做好事是人天生的本性,不应该拿出来一直说,我帮助了别人,自己也能觉得快乐。”
  王昭柱一直都在践行着他的“好人本性”。1988年6月,邻居王令金家里的房子还没有盖完就停工了。王昭柱一打听,得知王令金家里无钱购买水泥,看着老大不小的邻居撒下的这个“半拉子”工程,王昭柱二话没说,借给了王令金200元钱,让他顺顺当当把房子盖好,欢欢喜喜地结婚成家。1989年,村民邱启忠东挪西借办了个大理石厂,可厂子建完了,进原料的钱还没有着落,亲戚朋友怕他“不干正事”,都不愿借钱给他,是王昭柱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拿出自家全部的700元积蓄,帮他渡过了难关。
  王炉村村民王令文告诉记者,王昭柱做善人行善举的事迹还有很多,如村里修路捐款,为村里大学生捐款等等,可他依然住在80年代初期建造的老房子里。
  学不怕晚 弘扬文化
  王昭柱是个文化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退休后报名参加过老年大学的二胡培训班,也苦学苦练过传统的书法艺术。闲暇时,王昭柱常常串东家走西家,听老邻居们介绍家族的老故事,并将这些老故事记录下来,整理成册。
  2016年初,镇里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崇德向贤文明之风,着手恢复乡饮酒礼文化。有人举荐王昭柱担任乡饮酒礼主要演绎人,王昭柱慨然应允。70岁的王昭柱穿上汉服,头戴汉冠,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地跟着老师们学。回到家,还让孩子从网上下载了这方面的资料认真阅读,自己独自呆在闷热的房间里一泡就是半宿,可是为了传承好这一传统文化,王昭柱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今年端午节,唐村镇举办了乡饮酒礼文化活动。王昭柱在百名群众的注目下,带领其他“介、宾”,娴熟地完成了“迎宾、升堂、入席、落座到读律、宴饮、礼毕送客”等规定程式,王昭柱表演大气从容,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王昭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不图名利,不图回报,用退而不休的实际行动,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为村民解难,为家乡的稳定发展无私地做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