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老人仍能做针线活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文/图
正阳县闾河乡朱腰村有位103岁的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叫高王氏,实际名字叫王兴。虽然她已100多岁,但仍能做针线活,自己洗脚、洗澡,走路不用拄拐杖,自己住一个房间,夜间不需人照顾。
7月16日,记者走进王兴老人家,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心态平和的老人,了解了老人的生活习惯,讨教了她的长寿秘诀。

王兴和儿子、儿媳在一起。
耳不聋眼不花
王兴老人家门外有一个小菜园,三间平房,院落干净,坐在门口的老人看上去安静、祥和。见到有客人到来,老人很热情,还和儿子、儿媳一起站起来迎接记者等人,并急忙让记者一行人到屋里坐下。
“婆婆身体硬朗,100多岁了,还能做针线活。” 老人的儿媳、今年81岁的吴振英说。
吴振英给老人拿出一个绣花针和一团线,让老人先把针认上,把一件需要缝补的衣服缝补一下,大家认为针太小了,怕老人认起来困难,让给老人找一根大针,吴振英说:“没事,她视力很好。”说话间,老人已经把针认好,开始缝补衣服了。
“我婆婆一辈子就喜欢做针线活。我嫁到高家生育5个闺女、两个儿子,都是婆婆一手带大的,孩子的衣服鞋袜都是她做的。”吴振英说,她的孩子的衣服都是老人做的,特别是每年冬天的棉衣,老人都提前做好,叠得整整齐齐。
“我婆婆一生爱干净。”吴振英说,在家做家务时,每天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孩子们的衣服洗净晾干,还要叠好。“我常说,夏季的衣服明天还穿,就不用叠了。”吴振英说,可老人从不嫌麻烦。
“婆婆的视力一直不错,头发前些年白完了,这两年有些又变黑了。” 老人的儿子高万忆说,他母亲只在70岁时做过一次阑尾炎手术, 现在她没有老年疾病,连感冒都很少患。
生活自理能力强
在采访老人时,记者一行到老人家的门前看小菜园,老人也跟着去看,而且还自己从坐着的板凳上站起来,手里没有拄拐杖,老人的儿媳妇吴振英怕婆婆摔倒,急忙找根拐杖让她拄着。
“她很少拄拐杖,站起来就走,我很担心她。”吴振英说,“婆婆每晚坚持洗脚,我只需要把洗脚水给她弄好就行了。她不让我帮忙,都是自己洗好、擦干。夏天每天要洗澡,也是我们给她弄好洗澡水,她自己擦洗,只让我帮她擦背。”
吴振英说,平时,婆婆看见院里晒干的衣服就会一件一件地收起来叠好,放到屋里。看到一些收粮食的袋子就会拿起来看看有烂的没,有了就会缝好。她还喜欢走到门前的大路上看人来人往。
吴振英说,婆婆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只有偶尔生病的时候,他们才和婆婆住一间屋子,平时,婆婆就自己住一个房间,夜晚也不需要照顾。几年前,婆婆还洗衣做饭,这两年,她不让婆婆干了。
一生与人为善
采访王兴老人非常顺利,因为老人不但耳不聋眼不花,而且记忆力很好。王兴老人对记者说,她有6个哥哥,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亲和哥哥都很宠爱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嫁到了高家。儿子高万忆出生6个月时,她的丈夫就被抓壮丁的抓走了。
“这一短暂的婚姻让母亲等了一生。”高万忆话语间有些为母亲的不幸遭遇难过。他说,母亲就他一个儿子,几十年来,母亲常常盼着父亲能够回来,看看他和母亲。
高万忆说,几十年来,母亲含辛茹苦哺育他,侍奉爷奶,为他们养老送终。
“母亲曾被村民誉为孝媳。”高万忆说,他奶奶患有气管炎,经常咳嗽得厉害,吐得到处都是,但母亲从不嫌脏,为奶奶擦洗衣服,在奶奶瘫痪在床时,也是母亲侍候,直到奶奶去世。
“母亲一生勤劳贤惠,与人为善,从没有与爷爷、奶奶红过脸,也从没有与邻居有过不快,很受邻里尊重。”高万忆说,生性本分的母亲一生未嫁,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婆婆,左邻右舍都夸高家有个好儿媳。
不让母亲再受苦
“我妈一生太不容易了。”吴振英说,为了抚养孩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是小脚,真的太了不起了。吴振英介绍,她来到高家后,看到婆婆是小脚就开始每天给婆婆端洗脚水,这一端就是几十年,没有一天忘记过。
吴振英说:“我和丈夫约定:不能让苦命的母亲再受苦,尽量不让母亲受委屈。”几十年来,她与婆婆相处得很好,两人从来没拌过一次嘴,对婆婆比亲娘还亲。
“我来了第二年就有了孩子,从此我就不让婆婆再到地里干活了。”吴振英说,让婆婆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吴振英说,婆婆70岁那年得了阑尾炎,她和丈夫把老人送到正阳县人民医院治疗。为了让老人更好地恢复身体,本来住一个星期医生就让婆婆出院,可他们硬是让婆婆在医院待了半个多月。
吴振英说,回家后,婆婆吃不下饭,她就给婆婆做一点稀饭,每天做数次,不厌其烦,终于婆婆能吃饭了,身体恢复得很好。
高万忆说,这些年,他母亲年纪大了,虽然生活能自理,但爱人说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高万忆和爱人有5个闺女、两个儿子,他们都不在身边,为了母亲,爱人从来没上闺女家走过亲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人的孙子、孙女都非常孝顺,隔三差五会来看望父母和奶奶。要是谁有事隔的时间长了没来,老人就会念叨着怎么还没来,十分挂念。
“我妈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喜欢吃馒头、面条和青菜。”高万忆说,母亲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按时吃一日三餐,保持着良好的作息、饮食规律。 老人心态好,不爱计较、不爱生气、不爱挑剔。
高万忆说,现在,他和爱人、母亲三个人生活在一起,每天陪母亲聊聊天,散散步,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采访札记
一位心静如水的老人
□李玉荣
记者采访过多位百岁老人,王兴老人是记者见过的百岁老人中精神最好的。她不但生活完全自理,走路也不用拐杖,身体特别硬朗,对自己不幸的过去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也修炼了她一生心静如水的境界。
老人虽然在20多岁时,丈夫被抓壮丁的抓走了,从此没有音信,她带着6个月大的儿子生活,而老人坚强生活,抚养孩子成人,侍候公公婆婆直到两位老人离世,以孝道传承中国几千年的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的儿孙也孝老敬老,她的家庭成为村民羡慕的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试想,老人一生很不易,年轻时丈夫杳无音信,她的内心比谁都难过,但老人能调整好心态,以勤劳善良,不等不靠的生活态度为家操劳一生,也许老人自理能力很强也与此有关吧。
老人一生不认识字,也许她并不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然而,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如今,儿子儿媳已经80多岁,全家人其乐融融,也许这也是老人的长寿秘诀之一。
正阳县闾河乡朱腰村有位103岁的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叫高王氏,实际名字叫王兴。虽然她已100多岁,但仍能做针线活,自己洗脚、洗澡,走路不用拄拐杖,自己住一个房间,夜间不需人照顾。
7月16日,记者走进王兴老人家,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心态平和的老人,了解了老人的生活习惯,讨教了她的长寿秘诀。

王兴和儿子、儿媳在一起。
王兴老人家门外有一个小菜园,三间平房,院落干净,坐在门口的老人看上去安静、祥和。见到有客人到来,老人很热情,还和儿子、儿媳一起站起来迎接记者等人,并急忙让记者一行人到屋里坐下。
“婆婆身体硬朗,100多岁了,还能做针线活。” 老人的儿媳、今年81岁的吴振英说。
吴振英给老人拿出一个绣花针和一团线,让老人先把针认上,把一件需要缝补的衣服缝补一下,大家认为针太小了,怕老人认起来困难,让给老人找一根大针,吴振英说:“没事,她视力很好。”说话间,老人已经把针认好,开始缝补衣服了。
“我婆婆一辈子就喜欢做针线活。我嫁到高家生育5个闺女、两个儿子,都是婆婆一手带大的,孩子的衣服鞋袜都是她做的。”吴振英说,她的孩子的衣服都是老人做的,特别是每年冬天的棉衣,老人都提前做好,叠得整整齐齐。
“我婆婆一生爱干净。”吴振英说,在家做家务时,每天都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孩子们的衣服洗净晾干,还要叠好。“我常说,夏季的衣服明天还穿,就不用叠了。”吴振英说,可老人从不嫌麻烦。
“婆婆的视力一直不错,头发前些年白完了,这两年有些又变黑了。” 老人的儿子高万忆说,他母亲只在70岁时做过一次阑尾炎手术, 现在她没有老年疾病,连感冒都很少患。
生活自理能力强
在采访老人时,记者一行到老人家的门前看小菜园,老人也跟着去看,而且还自己从坐着的板凳上站起来,手里没有拄拐杖,老人的儿媳妇吴振英怕婆婆摔倒,急忙找根拐杖让她拄着。
“她很少拄拐杖,站起来就走,我很担心她。”吴振英说,“婆婆每晚坚持洗脚,我只需要把洗脚水给她弄好就行了。她不让我帮忙,都是自己洗好、擦干。夏天每天要洗澡,也是我们给她弄好洗澡水,她自己擦洗,只让我帮她擦背。”
吴振英说,平时,婆婆看见院里晒干的衣服就会一件一件地收起来叠好,放到屋里。看到一些收粮食的袋子就会拿起来看看有烂的没,有了就会缝好。她还喜欢走到门前的大路上看人来人往。
吴振英说,婆婆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只有偶尔生病的时候,他们才和婆婆住一间屋子,平时,婆婆就自己住一个房间,夜晚也不需要照顾。几年前,婆婆还洗衣做饭,这两年,她不让婆婆干了。
一生与人为善
采访王兴老人非常顺利,因为老人不但耳不聋眼不花,而且记忆力很好。王兴老人对记者说,她有6个哥哥,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亲和哥哥都很宠爱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嫁到了高家。儿子高万忆出生6个月时,她的丈夫就被抓壮丁的抓走了。
“这一短暂的婚姻让母亲等了一生。”高万忆话语间有些为母亲的不幸遭遇难过。他说,母亲就他一个儿子,几十年来,母亲常常盼着父亲能够回来,看看他和母亲。
高万忆说,几十年来,母亲含辛茹苦哺育他,侍奉爷奶,为他们养老送终。
“母亲曾被村民誉为孝媳。”高万忆说,他奶奶患有气管炎,经常咳嗽得厉害,吐得到处都是,但母亲从不嫌脏,为奶奶擦洗衣服,在奶奶瘫痪在床时,也是母亲侍候,直到奶奶去世。
“母亲一生勤劳贤惠,与人为善,从没有与爷爷、奶奶红过脸,也从没有与邻居有过不快,很受邻里尊重。”高万忆说,生性本分的母亲一生未嫁,无微不至地照顾公公婆婆,左邻右舍都夸高家有个好儿媳。
不让母亲再受苦
“我妈一生太不容易了。”吴振英说,为了抚养孩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是小脚,真的太了不起了。吴振英介绍,她来到高家后,看到婆婆是小脚就开始每天给婆婆端洗脚水,这一端就是几十年,没有一天忘记过。
吴振英说:“我和丈夫约定:不能让苦命的母亲再受苦,尽量不让母亲受委屈。”几十年来,她与婆婆相处得很好,两人从来没拌过一次嘴,对婆婆比亲娘还亲。
“我来了第二年就有了孩子,从此我就不让婆婆再到地里干活了。”吴振英说,让婆婆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吴振英说,婆婆70岁那年得了阑尾炎,她和丈夫把老人送到正阳县人民医院治疗。为了让老人更好地恢复身体,本来住一个星期医生就让婆婆出院,可他们硬是让婆婆在医院待了半个多月。
吴振英说,回家后,婆婆吃不下饭,她就给婆婆做一点稀饭,每天做数次,不厌其烦,终于婆婆能吃饭了,身体恢复得很好。
高万忆说,这些年,他母亲年纪大了,虽然生活能自理,但爱人说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高万忆和爱人有5个闺女、两个儿子,他们都不在身边,为了母亲,爱人从来没上闺女家走过亲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人的孙子、孙女都非常孝顺,隔三差五会来看望父母和奶奶。要是谁有事隔的时间长了没来,老人就会念叨着怎么还没来,十分挂念。
“我妈不喜欢吃大鱼大肉,喜欢吃馒头、面条和青菜。”高万忆说,母亲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按时吃一日三餐,保持着良好的作息、饮食规律。 老人心态好,不爱计较、不爱生气、不爱挑剔。
高万忆说,现在,他和爱人、母亲三个人生活在一起,每天陪母亲聊聊天,散散步,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采访札记
一位心静如水的老人
□李玉荣
记者采访过多位百岁老人,王兴老人是记者见过的百岁老人中精神最好的。她不但生活完全自理,走路也不用拐杖,身体特别硬朗,对自己不幸的过去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也修炼了她一生心静如水的境界。
老人虽然在20多岁时,丈夫被抓壮丁的抓走了,从此没有音信,她带着6个月大的儿子生活,而老人坚强生活,抚养孩子成人,侍候公公婆婆直到两位老人离世,以孝道传承中国几千年的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她的儿孙也孝老敬老,她的家庭成为村民羡慕的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试想,老人一生很不易,年轻时丈夫杳无音信,她的内心比谁都难过,但老人能调整好心态,以勤劳善良,不等不靠的生活态度为家操劳一生,也许老人自理能力很强也与此有关吧。
老人一生不认识字,也许她并不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然而,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如今,儿子儿媳已经80多岁,全家人其乐融融,也许这也是老人的长寿秘诀之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