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悬壶济世七十载·王培章的杏林人生

2014-09-11 10:52:12来源:晋中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虎壁王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王培章的杏林人生 

一位来自省城太原的张女士结婚数年没有孩子,十分苦恼,经医院检查得知身患子宫内膜异位症,于是被丈夫领着去全国各大医院就诊,还做过手术,打过很昂贵的德国进口针剂,都没效果。后来经朋友介绍到王培章门下就诊,经过半年的精心调理,成功怀孕,之后,又连着服了三个月的保胎药,怀孕十个月后如期生产,母子健康。如今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她和丈夫也成了王培章先生家的常客,除了表达感激之情,还不时领着一些身边的朋友前来就诊……

在平遥,一提道虎壁,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说起道虎壁王氏妇科,一提王氏妇科,人们就会说起王培章,那可是地地道道国家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妇科代表性传承人,平遥古城的一张名片啊!人们在翘起拇指由衷赞叹的同时,敬慕与爱戴之情溢于言表。

应症下药大医精诚

王培章先生1932年出生于山西平遥道虎壁的一个中医世家,是王氏妇科第27代、傅山女科第9代传人,他自幼随从以“妇科神手”驰名、享有山西省“四大名医”称谓之一的父亲王裕普学医,4岁辨识药品,6岁熟背汤头,12岁随父侍诊,17岁独立行医,22岁开始先后供职于榆次晋华纺织厂医院和平遥县二轻职工医院,退休后自办诊所服务大众。在7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恪守祖训,秉承家学,刻苦自励,孜孜以求,临诊时细心诊脉,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治愈各种妇科疑难病症不计其数,王氏妇科800多年的临诊经验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与升华。

王培章始终认为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医学,一个好的中医,一定要对中医核心的东西牢牢掌握,绝不偏离,同时也不能泥古不化,必须与时俱进。就妇科病而言,现在妇女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所承担的责任已与古时大相径庭,发病原因也多有变化。因此在进行诊治时,就必须着眼于现代女性的生活生理特点立方选药,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全部节育上环。许多妇女因上环而带来诸多不适应症状,出现腹痛、带下、出血淋漓不止等多种病症,痛苦不堪,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王培章经过反复不断的临床实践,研制出《环带汤》,治愈率达98%以上,为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省、地表彰。《中国中医药报》编辑的《名医名方录》第四辑登载了他的自创方剂《环带汤》。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他荣记个人一等功。1984年,他作为山西傅山女科唯一医学代表参加了全国傅山学术研讨会,他在大会上宣读的两篇论文,一并收入《傅山学术研讨会医学研究论文》。1986年,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与家传秘方,融合东垣、景岳两家之学,与长子王温合著了《傅氏女科家传应用》一书,北京中医院教授刘渡舟为该书欣然作序,称该书“继承了傅山先生妇科理论,又发挥祖传之秘,补充了傅氏方证之不足,此书临床价值有深远意义。”该书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并于1992年再版,引起医学界的关注。他撰写的论文《傅青主女科应用》1988年获山西省轻工业系统医疗卫生学会一等奖。

因为王培章先生对中医女科的独特理解,1985年、1990年曾两次应邀坐诊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门诊两个月,长子王温、徒弟杨复兴也被邀请坐诊,来自全省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每日临诊四五十人次,反响甚好,引起轰动。《山西日报》、《太原晚报》等省城多家媒体对其医术医德作了详细报道,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傅青主”。

多年来,王培章一边治病一边治学,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的论文20余篇。1999年,香港国际中西医学术交流暨卫生教育新进展论坛会向他发来邀请信。2000年6月,他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由全国各界著名人士参加的中国当代精神座谈会。2001年,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4次发来邀请函,邀请他出席第十七届国际医药学术交流会。2004年1月,他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首届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座谈会。2004年12月,他出席第二届中国主任医师学术年会代表会议,并当选为第二届研究会理事。2007年,他应邀出席在太原召开的“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会上他宣读了《扶正解邪——傅青主女科治疗特点之一》论文,并担任傅山研究学会顾问。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著名中医临床经验选粹》一书,收录王培章从医60余年来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仁心济世大爱无疆

凡被王培章接诊过的患者,都为他体恤患者、宽厚仁爱、敬业如神的高尚医德所感动。王培章说,医者的仁心、爱心也是药,而且是一剂良药。从医70余年,每天面对天南海北的患者,他总是一脸和蔼,再忙再累都不厌其烦,极尽耐心,嘘寒问暖,认真仔细地望闻问切,在与患者拉家常式的交谈中,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一丝不苟。在他眼里,不分贫富贵贱,前来就诊的患者都一视同仁。对于一些家庭特殊困难的患者,经常免收诊金,减免药费。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付之于健康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指导,于点点滴滴、细枝末节中体现着他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彰显了一个中医大家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让患者如沐春风。

对于同行,王培章总是报以极大的尊重,不夸大、炫耀自己,也不排斥、诋毁别人,对于借他名气得到某种实惠的人也从不计较。他门下求诊的患者都是经被治愈患者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从医70余年,王培章接诊的患者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延伸到海外,达7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接诊患者40余人次。对于远道而来当日挂不上号的患者,他总是于心不忍,破例加号,曾创下日接诊患者98人次的记录,当年他和儿子王温应邀在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坐诊,年岁已近六旬,那天他和儿子中午只啃了口饼子,连水都顾不上喝,也没时间上厕所,药房的药都抓空了。退休后,他回村开办诊所为乡里乡亲乃至全国各地的患者服务,二十多年,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连春节也常常会有从外地回乡过年的患者找上门来。为了让早早候在门前排队挂号的患者及其家属免受冷冻和站立之苦,他每天五六点钟就起来开门。
多年来,他获得的荣誉无数,曾两次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功,但他更看重的是患者的口碑。当一双双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光向他投来,当一个个愁绪百结的患者恢复健康、舒展笑容,当一张张活泼可爱的小宝宝的照片、一封封感谢信寄到手中,当一面面锦旗、一幅幅匾额送到门下,王培章自有一份欣慰和满足,同时也觉得肩上的责任无法卸却。

王先生说,天底下没有神医,对病人负责任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躬耕不辍鼎力传承

2011年5月,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中医诊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王氏第27代名医王培章被国家命名为该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8月,受山西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平遥县中医院、县中医学会举办了“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培训班”,王培章先生和长子王温亲自授课,反响强烈。

作为国内独树一帜的妇科流派,自然也会吸引无数渴求有所建树的在校医科大学生、研究生登门造访,王培章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指点。

医术贵在传承,对于有着800多年行医历史的中医世家尤其注重传承。王培章先生有七个儿女,从小耳濡目染,被灌之以祖训,打下坚实的童子功基础。其子王温、王恭,女儿王轶芳,侄子王楷明、王华、王阳作为王氏妇科的第28代、傅山女科第10代传人,都在各自的行医岗位上有所建树。长子王温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与其合著《傅氏女科家传应用》,1991年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调入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妇科主任。退休后在太原开设“道虎壁妇科门诊”。2013年,以王温为法人代表注册并创立了中国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坤道堂。王温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继承家传医术结合针灸治疗,对王氏妇科又有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在医学界颇有影响。2014年1月,编著了《女人一生两件事》书籍,由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出版。三子王恭亦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遥名中医,1991年开设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诊所,行医30余年,继承家传医术,对男子不育症有独特研究与疗效。

如今,王培章先生又把功夫下到孙子辈身上。虽然年过八旬,每日临诊不辍。在临床实践中面传口授,将自己的家传医学和他60余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孙辈王成兴、王振兴、王光兴、王耀兴、王转兴、王伟兴,作为王氏妇科的第29代传人,傅山女科的第11代传人,他们有的已开始独立行医,有的尚在医科大学就读,每个假期都在祖父身边实习。最小的孙子王伟兴说,爷爷对他们要求非常严厉,每天上午跟着坐诊,下午熟读医典,背记药方,还不时被抽查,一不留神就会挨训。他说,跟爷爷实习两个月比在大学学两年课都有长进。

在距平遥县城南2.5公里的道虎壁村的一座普通农家小院里,每逢节假日,常能看到王培章一家老小围坐在悬有“厚德家风”牌匾的房檐下,谈论医学,切磋技艺,祖孙三代共享“家庭学术会”天伦之乐。2013年,作为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标杆项目和精品工程的《又见平遥》演出现场,专设陈列室,展示王氏妇科王裕普老先生开设的《老广济堂》、王培章先生及其子孙在医学领域所做的贡献。今年6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率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医药报等国家级媒体专程来访,对王培章及其子孙传承王氏妇科的敬业精神高度赞赏。8月2日,香港《文汇报》百姓故事版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介绍了王氏一家的事迹。

相信,王氏妇科、傅山女科事业定能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生生不息。(郝俊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