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他用六十年做好一件事 记国家名中医肾病专家王永钧

2017-04-08 13:28:19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唐梦霞 通讯员 徐尤佳

打印 字号: T|T
  王永钧在门诊看病。唐梦霞 摄
 
  浙江在线4月7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唐梦霞 通讯员 徐尤佳)他半路出家,从一个病人改行中医,却融古通今,学贯中西。
 
  他学术精湛,却为人谦和,病人都发自内心地称他一声“王爹爹”。
 
  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都已成为肾病学科带头人,83岁高龄,却还天天坐诊、查房。
 
  他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连海外患者也慕名而来,有病人说,只要看到王医生,病就好了一大半。为了挂上他的号子,患者要发动十多个亲朋好友同时打挂号电话,才有可能挂上。远道而来的患者没排上号,他就一次一次为患者加号,看病看到天黑才回家。
 
  医者,仁心仁术。从医60年,他说,“医好病人才是第一位。”
 
  (记者手记》》》仁心大医 甘做小草 这样的医生真不多见了)
 
  秘方,一颗为患者的赤诚之心
 
    病房里住着一个无人照顾的患者,由于利尿剂的作用,不时起床解尿。那天,王永钧查房,患者刚解完尿,看到痰盂已满,费力地蹲下欲拿痰盂。王永钧一步上前,从床边拿起满满的痰盂,转身去厕所倒,然后将洗刷干净的痰盂放回床边,再为患者检查。当时,在旁一起查房的医生目睹了这一幕。“王老的身教是无言的,丝毫不做作,他做得那么自然,却影响了我们。”
 
  4月5日,王永钧像平时一样来到了门诊室。
 
  半个月前,他的门诊办公室从一栋老楼搬到了现在的新大楼。进门就能看到窗边摆着案,面对面坐着王永钧和助手,王永钧右手边那侧坐病人。
 
  我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身侧观察,老旧的金色金属框眼镜后面,一双布满褶皱的眼睛由于常年伏案工作,又近视又老花。
 
  按照预约的时间,病人一个个进来,没轮到的也安安静静坐在门边等,诊室里除了医生和病人的对答,还有零碎的脚步声,再没其他声音。在王永钧这儿看完后,病人就去助手这里开药,可临走前,几乎都要和王永钧打个招呼。“王医生,再见哦”“王爷爷,再会”……
 
  早就听说,王永钧坐门诊,不起身不喝水,专心致志瞧病。果真,一整个下午,他没起身上过厕所,连伸腰、伸腿的动作都没有。有时,我伸手想移动他面前的病历本看,这一伸手都能感觉到他的全神贯注被打扰了。
 
  窗外,温暖柔美的阳光,慢慢地消逝。霓虹初上,车流如炽,天黑了。
 
  窗内,王永钧专注地问诊、写病历,一字一行,字体清秀,清清楚楚。
  王永钧书写病历,字迹清晰。唐梦霞 摄
 
  一下午看完16个病人,王永钧这才起身,双手叉起腰放松放松筋骨。
 
  王永钧的学生、肾病科医生李涛告诉记者,王老师平均一个病人要看15到30分钟,“大家都开玩笑说,跟着王永钧坐诊是要饿肚子的!”
 

王永钧的病人有个习惯,将自己的检查报告单一叠一叠整理好。唐梦霞 摄
 
  原来,王永钧看病不仅问病情,还看病人情绪,问家中情况,问地域风土。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体的变化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王永钧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北方人高血压和中风多,南方人痰湿重和心梗多。”
 
  找王永钧看病的肾病患者,复杂的病例居多,大多是辗转多家医院最后才到这里。“很多年看下来,病人比较急躁,年轻医生和这些病人沟通有时不顺,但在王医生这里,这些都不是问题。”王永钧的学生杨亚珍医生说。
 
  上古有一种治病方法叫祝由术,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王永钧介绍,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我会耐心地把病情规律向病人解释清楚,一些复杂的医学原理,也用简单的方法讲给病人听。”
 

  为帮助患者了解肾脏病,王永钧画图来解释。 唐梦霞 摄
 
  汤先生3岁就在王永钧这里看肾病。他跟王永钧诉苦:王爹爹,我最近不大好,尿都是白色的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突然升到1.83,我心里毛慌,我得这个病已经18年了……
 
  我能看到,这个21岁的小伙子脸上写满了灰心和无助。来王永钧这里看肾病的患者,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被疾病困扰,他们有的每个月要来看一次,每月都要想尽办法挂上王老的号,每天都要吃药控制病情。他们的心情,很容易因为疾病的加重而绝望,也会因为一点点起色忽然开朗。
 
  王永钧鼓励他:医疗技术一直在进步,看我给你配的药都是近年才研究出来的,要相信,会有办法的。心态要好,和医生要配合好,一起战胜它。
 
  他还将一些医学理论,像教孩子读书一样讲给对方听。说着说着,小伙子重新振作起来,眉间紧锁的“山”字也慢慢解开,安心地收拾起自己的病历。
 
  为什么病人这么信赖王永钧?他的学生张敏鸥医生说:“王医生并没有什么‘秘方’,有的是一颗为病人服务的赤诚之心!”
 
  2012年6月15日,肾病专家王永钧给听众上健康养身常识课。讲座结束后,王永钧被包围了。尹炳炎 摄
 
  有时,王永钧会碰到门诊患者因为带的钱不够而不能及时配药回家。对那些家在外地的患者来说,就意味着要再来一趟医院,多一笔路费。这时,王永钧也会拿出自己的钱,递给患者。因为他理解病人身体抱恙时的无助感。此时,若能伸手相助,对病人来说,是多大的温暖。
 
  医生关爱、尊重病人,病人尊敬、相信医生。这背后,还有很多温暖的故事。
 
  温州人程先生看好了肾脏病,几次登门送礼道谢都被王永钧拒绝。程先生被王永钧的医德感动,后来让自己的儿子也去学医。
 
  “我和病人关系蛮好,我们之间从来都不会有医患纠纷。”谈起和患者如同朋友一样的关系,王永钧满脸笑意。他觉得自己对病人的付出很值得。“把病人看好后,心情就会非常好,有的病人也会终生难忘。”有一次,他和家人办事经过河坊街,突然有人从街边冲过来一把拉住王永钧的手,激动地说:“我的命是你救的!”
 
  开拓,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
 
    王永钧做医生,缘于60年前的一场大病。
 
  18岁时,他得了肾病综合征,看了3年多,多家医院束手无策,甚至有医生告诉他,这病没得治了。后来经过一位民间中医的中草药治疗,王永钧康复了。他切身感受到疾病的可憎以及医药之事的功莫大焉,从此他改行学医。一开始做中医学徒,先后拜了7位老师,后考进大学,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从此走上了中西医结合之路。
 
  1951年9月,参加工作的王永钧(中)在杭州市税务局江干分局与同事合影。(由杭州市中医院提供)
 
  记者跟随了半天门诊,16个病人竟然有12个是IgA肾病。一个看上去很活泼健康的5岁小男孩,一个30岁的年轻女公务员,都是这病。
 
  IgA肾病是以反复发作性肉眼或镜下血尿,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伴广泛IgA沉积为特点的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0年前,王永钧发现慢性肾病患者很多,尤其IgA肾病发病率相当高,遂决心研究它。
 
  经过长期观察,王永钧发现: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的进展机制和中医辨证认识不统一,这时,就要靠辨证了,王永钧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先收集病例。
 
  堆在书柜里的病人病历。唐梦霞 摄
 
  记者在王永钧的办公室看到,桌上堆起了一包包的资料,不仅桌上有,地上还有一箱箱的。这些都是王永钧看过的病人病历。“有些病人的病历对我们的研究提高很大。”王永钧说。
 
  他把所有的心血和热忱,都投入到了对肾脏病的研究治疗中。从2009年开始,他积累1148例IgA肾病病例,首先开展IgA肾病的证候学调研。在对1148例IgA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后,他和团队为IgA肾病明确并首创了五型辩证:风湿、肾虚、瘀痹、肝风、溺毒。他们发现,肾病疾病发展规律是由风湿侵扰,并逐步导致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肝风内动、溺毒内留。他考虑,如果能将中医的整体观融入到西医临床实践上,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揭示IgA肾病进展机制,就能创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新方案,并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原发性肾小球病。
 
  1988年,王永钧(左一)等与第一批在杭州市中医院做血液透析的病人合影。(由杭州市中医院提供)
 
  医学发展需要创新,需要胆识,更需要一颗坚韧之心。这三者,王永钧都有。他潜心研究慢性肾脏病数十年,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领域闯出一条路。
 
  在王永钧看来,B超、CT、内窥镜等也是中医“望闻问切”的范畴。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望闻问切”,提出“识病—辨证—治病/证”的诊疗思维,辨证内容介入尿蛋白定量、血压、肾小球滤过率、超声检测甚至肾病理检查,明显提高了辨证的正确性,指导临床诊疗获得更好疗效。
 
  通过精密技术仪器,王永钧和团队把肾脏病的研究深入到极为细微的地步。数十年努力钻研,使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技术结合焕发出强大活力。
 
  根据IgA肾病的特点,王永钧团队成功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新方案:个体化、联合、序贯疗法。个体化,即疾病是同一个,但个体不同,表现不同,治疗手段也应不同;联合,即中医用药的“君臣佐使”,由多种不同的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西药联合,也可以是不同的中药和西药联合,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有条不紊;序贯疗法,例如,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后,换一种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避免产生副作用。
 
  王永钧团队参与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理论-辨证-治则-新药”研制的全链条创新,该方案显著提高了IgA肾病知晓率和治疗率,使因IgA肾病导致的新发尿毒症下降10.5%,估算全国因此减少医疗费用21亿元。IgA肾病系列课题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被推广应用至1700余家三甲医院,使广大患者受益。
 
  王永钧说,这是给古老的中药赋予现代科技含量、使其“焕发青春”的成果。
 
  2011年,王永钧教授带领他的部分团队成员参加美国肾脏病年会,并作主题发言。(由杭州市中医院提供)
 
  嫁接,“中医的叛徒”终成一代大家
 
    记者在一本王永钧的传记上看到一张照片,是2016年9月,王永钧和夫人在西藏的合影。这个年纪上高原真是厉害了,但后来才知道,这是王永钧从医60年来唯一一次休假出去放松。以前每年都有假期,但他说“没有时间啊”。
 
  一个好医生,永远在和时间赛跑。
 
  “虽然他很年长,但我们还要跟着他跑!”张敏鸥告诉记者,很多肾病相关的新发现,反而是年迈的王永钧告诉他们的。王永钧订了一堆医学杂志,经常翻看。只要是有利于肾脏病人的前沿技术、理论,新出来的药物、设备,他都能很快了解并和学生们交流。
 
  “医学发展太快,一星期不看,就感觉自己赶不上节奏了。”王永钧说,医学上的观点一变,很多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医生跟不上,就会延误患者。“医学进步,可不认你的年龄。只要你一直在行医,只要你还是一个医生,你就必须不断学习!”
 
  不仅是前沿的学术发现,王永钧还带领团队遍读古代中医文献,探寻中医学里和肾病相关的珍宝。用王永钧自己的话说,“和学生们一起埋头在故纸堆里。”
 
  王永钧喜欢以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结合“象思维”和中医传统理论,以及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去深化对疾病的认识。
 
  他读《黄帝内经》、《内经知要》和《伤寒论》,又读《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今释》和《伤寒质难》,再读金元四大家的书、明清时期的医书。这些书,王永钧有的当小说读,有的则精读。“有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再来读这些中医典籍,就能融类旁通,妙趣横生。”
 
  王永钧说,源于中华文化的中医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的中医药学理论及经验,亟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发掘、阐释、发扬,造福于人类。
 
  50多年前,王永钧去学西医,当时有些老中医开玩笑地说王永钧是“中医的叛徒”。但他心里却明亮得很:良医没有门户之见,学西医,并非改投门户,而是“师夷长技”,取长补短。
 
  “西医的手段不仅要用,而且要用得行云流水、炉火纯青。”王永钧说,病是同一种病,不管中医西医,只要能看病就行。一个医生,既能掌握传统中医学,又能掌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便是如虎添翼。
 
  上世纪80年代起,王永钧就和同事们大胆尝试,在中医肾脏病领域率先开展肾穿刺技术,依靠光学显微镜、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这直接为肾脏的肾虚、瘀血、风湿等证候提供中医微观辩证的直观依据。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数十年来,王永钧带领团队在肾脏病治疗方面,作出了诸如“风湿致肾病”等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这不仅拓展了中医、中药治肾的临床研究思路,而且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找到了衔接点。
 
  在王永钧的带领下,杭州市中医院肾病科开始建设自己的实验室,这在全国中医院的肾病科是首创的。
 
  但中西医之辩由来已久。
 
  有些人认为,中医是国医,西医是洋医;或者认为,西医是新医,中医是旧医。但王永钧不赞成这两种称法:“中医,西医,研究和服务对象都是病人,和疾病斗争时,应该并肩作战,是亲密战友。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只要对病人好,就应该学习借鉴,融会贯通。”
 
  王永钧说:“西医是全球医药界都在研究,中医学则主要是我国研究较多,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要把好好挖掘。中医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的宝贵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就是我们的罪过。”
 
  医学有理可循,疾病变化万千。王永钧似乎有翻不完的山、跨不完的河,要对疾病进行永无止境的追寻和探索。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是大爱赋予一个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正如王永钧自己写的一首诗,寄托了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期望:
 
  三十而立敢担当,创新发展梦飞扬。
 
  法古融今中西合,愿我肾科源远长。
 
    【浙江新闻+】
 
  王永钧人物名片
 
  王永钧,1935年出生,现任杭州市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广兴医院)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肾病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全国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分会学术顾问。曾任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及杭州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中医内科和肾脏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顾问,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永钧教授是浙江省中医肾病学科的奠基人,1961年在杭州市第一医院创建中医病房,1963年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建中医内科病房,1986年在杭州市中医院创建了省内最早的肾内科之一。在他的学术引领下,杭州市中医院肾病学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医教研齐头并进,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科室在“九五”期间成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在“十一五”期间成为国家中医肾病75个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大组长单位,医院的护理专科也成为“十二五”期间全国中医护理专科协作组肾病方向的组长单位。
 
  王永钧教授以第一承担人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十五”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各1项,省部课题2项;获省部科研成果8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厅市级各类奖多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篇,与团队成员共同发表论文169篇,主编学术专著3部,参编《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中医肾病学》等4部。
 
  王永钧教授培育人才无数,桃李满天下。曾任杭州市第2-4届中医学习班班主任和教师,主授《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和《伤寒论》,培养的学生目前多数已成为省市医疗单位的中医骨干力量。王永钧教授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硕导、博导以及第2-4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共培养博士8名、硕士21名,学术继承人4名,带教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7人。先后培养出多名肾病学科带头人,弟子中程晓霞主任医师目前已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朱彩凤主任医师为浙江省名中医和博士生导师,陈洪宇主任医师、俞东容主任医师为市级名中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