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传馥致父母书(1937年12月)

2017-07-21 14:29:53来源:重读抗战家书

打印 字号: T|T
爸妈:
大场失守后,东战场再也不能乐观了,敌军抵苏的消息传到我耳中,我只得向上帝祝福全家的安全。日军攻吴兴,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我也希望搬到安徽。 
我是为了读书而离爸妈到上海来的,可是到现在读书也不成了,上海的环境也可想而知。我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许这样的。
我现在立志到陕北,我可以说并不是当红军去的,而是读书去的,我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时间不允许我得到爸妈的允许而行,但我想是不需要的,一定允许我的。我深感长者之爱,但命运不允许我侍奉左右了,我是要远离爸妈了。也许将来还有见面的机会。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爸妈是喜欢的。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 
敬祝
安康 
再祝
我们得到最后胜利
传馥
赴陕前
叔给我最大的帮助,我永不能□忘了他的爱
祝他
永远快乐!一定不使他失望
 
家书导读:
这封家书是王传馥于1937年12月准备从浙江奔赴延安之前,写给父母的信。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市区和苏南、浙北地区相继沦陷,王传馥所在的学校也被迫从上海搬到浙江。作为一个热血爱国青年,面对“再也不能乐观了”的抗战形势,他“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许这样的”。朴实的话语背后,展现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献身抗战事业的民族大义。
到陕北去,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无数热血青年的人生选择,王传馥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信中写道:“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展现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人生理想。“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以爸妈之爱来爱大众,爸妈是喜欢的。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表现了王传馥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和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表达了他立志救国救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背景资料:
王传馥(1920——1942),江苏吴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底赴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学兵队学习,结业后到新四军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6日,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在狱中团结同志,坚持斗争,是中共茅家岭监狱秘密党支部负责人。1942年5月25日,组织狱中同志发动茅家岭暴动,为掩护同志安全越狱,被敌人打伤后再次被捕。1942年5月28日,惨遭敌人活埋,时年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