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传寿:草根文人的人生况味

2016-07-17 11:04:49来源:合肥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安徽社科院二级研究员王传寿撰著的《新闻三味》,已由合肥工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在新闻实践、新闻研究、新闻教育这三个领域里摸爬滚打近半个世纪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文如其人。从“新闻三味”中也能领悟到“老三届”草根文人的人生况味。中国的旧“文人”,大抵有两大特征:一是“清高”:虽然都有一碗饭吃,但总以一个“穷”字来标榜其“清高”。二是“风雅”:品茗闲话、烟榻谈心,赠诗填词,美其名曰“风雅”。而像王传寿这茬“老三届”大学生,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干在改革中的“草根文人”,既不“清高”,又非“风雅”,而是出身寒门、沐浴党恩成长起来的贴地气、散土气、有士气的宣传“战士”。
    笃志博学,是当记者必备的政治定力和文字修养。只有政治坚定,博学多闻,才会养成记者独有的“新闻鼻”,即政治洞察力和新闻敏感性。而这些仅从新闻教科书里是找不到的,必须在新闻实践中磨炼和体悟才能真正获得。“一味”中曾载于安徽日报头条的消息《省委举行召开讨论真理标准座谈会》、被广电部转发的《关于当前广播电视宣传意见》、新闻评论《为黄山松精神叫好》,正反映作者凭借敏锐的嗅觉,按准了时代的脉搏,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有了政治敏感性,还要敢于讲真话。书中辑录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内参刊发的《凤阳难以应酬采访热》,揭露在“凤阳采访热”中,盛行的吃喝歪风,这在当时也是担了一定风险的。
    敬业爱民,更是记者的职业操守。1972年6月,他随省采访团深入泗县农村,采访丁湖公社医院乡村女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睡地铺、咽粗粮、同劳动,艰辛备尝40余天。在参与著名通讯《白衣红心李月华》采写的同时,还与同事联手,充分发挥广播“以声夺人” 的优势,制作了配音通讯《白衣红心——介绍模范医务工作者李月华》,在省电台播出后,反响强烈,连海南岛听众也来信赞扬。江泽民题名的大型电视片《大浪丰碑》更是在1991年洪水、泥水与汗水的洗礼中采制完成的。王传寿从助理到首席、当职业记者20余载,跑遍了江淮大地的山山水水,许多反映老少边穷地区的作品是靠双脚“丈量”出来的,“新闻一味”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与“泥腿子”、“草根”们深交后,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因此接地气、长志气、聚人气。
    杨绛先生说过,只有思考,活着才有意义。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尤其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该书作者在省宣口效力近五十载,始终与意识形态打交道,无论是在广电部门,还是在社科院,都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他把“守得住信仰、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受得住清苦” 当作座右铭,鞭策和激励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冲锋陷阵。虽然也有挫折,有时甚至伤痕累累,但始终没有迷失大方向,也没有当过“看风派”、“骑墙派”,更没有动摇过信仰和理想。2005年夏,他领衔申报的“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研究”项目获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为了收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年过花甲的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奔走于大江南北、淮河两岸,遍访沪、苏、皖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及相关媒体,拜访新四军老战士和新四军研究专家,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资料收集不易,而研究出名堂更难。新四军和根据地报刊的纸张和印刷条件差,许多文字和图片已难以辨认,他继承革命先驱者的执着态度和铁军精神,冒着严寒酷暑,拿着放大镜仔细批读、深磨细研,经过4年苦战,编纂出近30万字的专著:《烽火信使——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研究》,获得“良好”的等次。92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原解放日报总编辑王维为该书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该书第二味是他近20年来潜心治学的部分力作。
    20世纪末,在王传寿与芮必峰的共同努力下,省社科院与安大联合申办本省第一个新闻硕士点。他担任硕导,以“蜡炬泪干”的职业精神严谨执教,指导研究生30多名。他将自己品尝“新闻三味”的酸甜苦辣及人生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该书第三味就是他为研究生和本省新闻界“三项教育”活动及出版局记者资格培训班,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讲义精选。作为省委宣传部首批新闻阅评员及国家社科专家库“信誉良好专家”,还选辑了若干新闻阅评和国家社科项目鉴定意见。这些内容也是首次对外公开。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新闻余味,是他在省以上传统媒体上发表的散文、随笔、杂文,可能别有滋味。总之,该书导向鲜明,五味杂陈,亦庄亦谐,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欣赏价值。□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