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浅谈:上古姓氏皆从「女」字旁

如今姓、氏已经是同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期,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的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这就是「氏」。
然而在对始祖的追溯上,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原姓》篇所云「考之于《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现在有些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并不符合先秦实际的称谓。其实先秦时代的人既有姓又有氏。比如周公,姓「姬」,氏「周」;再如孔子,姓「子」,氏「孔」。
而中国姓氏最大的变化则是从战国时代开始,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上古的姓氏制度也有了改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姓」。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这个变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带来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血缘关系的判断。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同血缘,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到今日,其间具体的姓氏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比如曾见于孔子门徒中的「漆雕」、「壤驷」等姓氏后世都已绝迹,而「呼延」「尉迟」等姓又在某些时代加入了姓氏大军。
同时姓氏的增减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少数民族姓氏汉化,不少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姓氏汉化,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为著名,当时曾一次就将一百四十四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氏改姓元、独孤氏改姓刘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而汉姓少数民族化也不罕见,北周时期蔡、张、周等汉姓改为大利稽氏、叱罗氏、车非氏,宇文泰赐李弼姓徒河氏,赐赵贵姓乙弗氏,赐杨尚希姓普六茹氏,都是汉姓少数民族化的例证。
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起源
- · 中华百家姓和全球十大华人姓氏
- · 福建伍氏的辉煌历史
- · 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 · 刘与李是历史上称帝最多的姓氏
- · 神奇的姓氏--
- · 陈姓起源
- · 关于成立云门林氏宗亲理事会的决定
- · 吴姓起源
- · 福鼎桐城丹岐张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