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连云港赣榆民警王新疆:在黑夜里守护光明

2017-06-01 11:37:24来源:新浪

打印 字号: T|T

王新疆(右)和队友一起排查车辆
  □文/图 人民公安报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谭晓萍 吴 昊
  “各伏击点请注意,目标出现,请迅速向路口靠拢!”江苏省连云港市公安局赣榆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王新疆发出指令。
  手电筒照向迎面而来的骑车人:“请接受检查。”骑车人略迟疑随即加快速度,但马上又被警车挡住。至此,在赣榆城区盗窃作案10多起的嫌疑人被抓获。
  这一幕从发生到结束不超过3分钟,但之前的研判分析已进行了30天。
  从警18年的王新疆,自2010年底成为便衣警察至今,带着一支仅有两三名民警、五六名辅警组成的队伍,在嫌疑人经常出没的路上蹲点,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当机立断进行抓捕,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巡逻,在充满了未知的黑夜里行走,只为了守护一方平安。
  精准研判才有“守株待兔”的底气
  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4点,城市陷入了沉睡,却也是案件发生的高峰。趁着月黑风高,时有“贼人”出没。因此,昼伏夜出是王新疆的工作常态。
  “如果是冬天,西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雨水浸透衣服,长时间蹲点让人饥寒交迫。如果是夏天,路边或者草丛里的蚊虫叮咬、闷热难耐,不能说纹丝不动,但至少也不能有大的动静,因为谁也不知道嫌疑人什么时候来、是不是正在观察我们。而在车里蹲点就更寂寞了,一点亮光和声音都不能有。”王新疆半开玩笑地说,大家的睡眠都不好,在局里一看谁的眼袋大、眼圈黑,那多半是便衣队的。
  印象中最长的一次蹲点发生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连续三四十起盗窃电动车的案件遍布各小区,时任巡特警大队便衣中队中队长的王新疆带领队员蹲点守候了一周,还是毫无所获。
  “队长,是不是研判有问题?会不会嫌疑人不再出现了?我们要不要先休整一段时间再蹲点?”时间一天天过去,有队员产生怀疑,有人建议不要再等下去了。
  “不行!我对研判结果很有信心,最多一周,不,3天,他还会再来的!”王新疆压根没有考虑过放弃。干过多年刑事技术工作的王新疆早已调集了所有相关监控视频,经过大半个月的滚动比对,分析是同一个嫌疑人所为:此人总是在凌晨3点到6点间作案,每次戴着一个头盔遮着脸,身材高大,皮肤较黑,骑着的电动车反光镜快掉了,缠着一根铁丝。
  “他的体型、车的特点牢牢印在我的脑子里。哪怕远远出现一个模糊的轮廓,我都能认得出来。”王新疆告诉记者,这个嫌疑人很狡猾,作案路线、住所都不固定。经过仔细分析找出一个规律,他很多次都是从北边一个乡镇进城作案。所以,蹲点的地方,就在从北进城的必经之路上。
  凌晨4点,那个熟悉的身影果真再次出现了!王新疆一下子激动起来,旋即又恢复了平静。
  “谁都想迅速将嫌疑人抓获,但蹲点、跟踪考验的是耐性,什么时候动手、在哪里抓捕,则讲究时机。”王新疆说,便衣警察抓现行,讲究的是人赃俱获。瞅准了嫌疑人正在寻找目标,他与队友们两面夹击,迅速将其逼停。在铁证面前,嫌疑人无法反驳。
  “有时候看影视作品中的便衣警察,驾驶着警车威风凛凛,嫌疑人很快束手就擒,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守株待兔的背后,是看不到的汗水和心血。”王新疆说。
  生死抉择往往在一刹那间做出
  不穿警服,是为了更隐蔽地发现线索,为的是出奇制胜给犯罪分子当头一击。但没有了警服的威慑力,抓捕过程也面临着更多不可预知的险情,有时候成败甚至生死都在一瞬间。
  2015年1月底,在抓捕嫌疑人柏某的过程中,对方不断变换车道,最后开进了一个废品收购站。柏某的车刚停下,两组民警立即上前围捕。王新疆第一个冲到车前面,出示证件让其下车接受检查,其他队员则从两边拉开车门实施抓捕。就在拉开车门时,他们意外发现车内还有一个小孩。
  就在王新疆思考该怎么处置的瞬间,柏某狠踩油门直接冲了过来。是躲还是不躲?“如果躲开让他跑了,我不甘心;如果一动不动,可能会被撞成重伤!我飞快地思考了一下,车里有个小孩,分析对方不会太蛮横,只是想吓唬我,好趁机逃跑。”王新疆立即做出反应,顺势趴在车的引擎盖上,被车子顶着开出去10多米后甩出去摔在地上。王新疆顾不得腿部的疼痛,立即爬起来。
  这时,王新疆又面临着一个抉择:随身携带着辣椒水、电警棍等,只要敲碎车窗一喷辣椒水就能将对方制服,但这会伤及孩子。既疲劳又负伤的王新疆放弃了这个想法,一边与柏某周旋,一边由队友破开车门救出孩子,再将柏某抓获。
  “尽管我们实行抓捕前准备了多种预案,但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测的,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灵活应变。”王新疆坦言,在无数个紧要关头都面临抉择,影响着抓捕的走向甚至成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往往很短暂,个人的安危更是难以顾及。
  自2010年担任巡特警大队便衣中队中队长以来,王新疆和战友累计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名,破案900余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顺藤摸瓜发现案件线索
  看似枯燥、重复的夜间巡逻工作,往往蕴藏玄机:有时凭借一串钥匙、一根撬棍,顺藤摸瓜就能发现违法犯罪线索。
  每年过年期间是王新疆最忙碌的时候。凌晨2点,一名独自在大街上行走的中年男子引起了王新疆的注意。看起来既不像是迷路的醉汉,也不像是出来玩的年轻人。这名男子到底是谁?在做什么?
  王新疆亮明身份后走近一看,对方腰间鼓鼓的,随身携带着一大串电动车钥匙。面对询问,男子神色不变:“晚上出来玩玩,顺便吃点夜宵。带这么多钥匙,是因为我是修车的。”王新疆看着周围空空荡荡的街道和锁窗闭户的店面,心中冒出了无数个问号,随即将他的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此人果然有流窜盗窃的前科,于是提出去他住的地方看看。
  在中年男子所住的小旅馆床底下,藏匿着盗窃用的撬棍、遥控解锁的无线干扰器。店主介绍,此人来的时候还骑着一辆电动车,找到后发现有被撬痕迹。中年男子这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刚偷了一辆电动车,正打算去街上接着偷,没想到被抓了个正着。
  天蒙蒙亮时,王新疆将被盗的电动车交还回去,失主甚至还没有发现自己的车辆被盗。面对失而复得的车子,失主惊喜得说不出话来。
  更具戏剧性的一次巡查发生在两年前的夏天。王新疆和队友发现一辆无牌车绕来绕去最后驶入了一个新建小区,便进行例行检查,意外地发现车内有密封塑料袋包装的白色粉末。
  车主解释说,自己在一家化工企业上班,白色粉末是化工原料,这里是租住的小区,还掏出了租房合同。
  可此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丝慌乱逃不过王新疆的眼睛。听到民警要去楼上看看,他立即表示需要电话联系一下。王新疆意识到,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此人是想通风报信,白色粉末很可能是冰毒。
  一名队友迅速关闭了嫌疑人的手机并和他在楼下等,王新疆和另一名队友上了楼。刚打开门,刺激性的化工原料味道扑面而来。环顾这间毛坯房,根本不像住人的样子。阁楼上亮着灯光,只有一个木梯子。他们爬上阁楼,发现有两个人正在忙着用电炉烤着一种散发着刺鼻味道的溶液。
  由于没有见过冰毒的制作过程,王新疆先在背后观察了一阵,猛然问道:“你们在干什么?”这两个人吓了一跳,以为已经东窗事发,只好和盘托出制毒事实。最后,除了现场查获的10多千克半成品冰毒外,还牵出了一个10多人的制毒团伙。此案被列为当年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也是该市破获的第一起制造毒品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