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这个海边村落 有20多座明清豪宅传奇故事说不完

蓝天、碧海、红厝、绿树,好客的男女老幼,到前王村采访感觉是享受;村史、厝史、家史、族史,好讲古的老人,让人很自然地温习了一把自元至今的福清海外交通史。
全村一家人
都是王审知长子之后

据淳熙年间梁克家的《三山志》载:宋时在福清、平潭一带设立了多个巡检司,如海口巡检司、松林巡检司、南匿巡检司等。松林巡检司位于今福清海口镇,海口巡检司与平潭甚近,南匿巡检司位于今三山镇南倪村。这些,与前王村王氏族谱记载“屯吾融平北里之峒山”相近。
在村里采访,老人们还告知,当年王增带兵戍守福清六十都海防,即今东瀚村西安村一带。宋亡,坚决不仕元的王增选择在今前王村居住,先是以耕田、牧海为生,后家族依海上经商和造船而发达,子孙繁衍至一个村落,因居大海最前,且为王增家族成村的第一个村落,而得名前王村。今居于前王村的王姓关起门来是一家,全是王增的后人。
村里很多豪宅
豪宅里很多传奇故事
前王村至今保存着二十多座明清豪宅,每座豪宅都装着满满的与海丝有关的故事。
拾船钉捡到一筐金钉
十四扇大厝,是村中最大的古民居,连生于此长于此的村支书王友强都数不清大厝共有多少间房。“我的祖上芝庭公生有二子,长子孟英读书,二子孟财跑船。孟财公是王增第二十一代孙,他先是与人合伙做船队,将中国货运到东南亚,后来赚了钱就开始请工人造船。”他说。

关于铁钉变金钉的传说,村里人更愿意相信王孟财做海商和造船生意发了大财,怕露富自我创作了一个发财的故事。
后人执掌印尼南海洋运输集团
明末的海盗猖獗、清初的海禁,都没有挡住王家人的海商之路,一直到今天,王孟财的六世孙,依然是印度尼西亚一个庞大海洋运输集团的掌门人。他叫王良铠,改革开放之初就携重资回乡修十四扇大厝。在他看来,这里不仅仅是根,更是王家的精神坐标:勇敢向前,与世界各地人民和谐共赢。依然做着海商的王良铠儿孙辈,近年又出资重修十四扇大厝。
明代就带回异域水果

在厝前采访时,遇到已搬到新居的日瑨公后人王朝苏,他当过兵,退休前是高山镇中心小学工会主席。他说自己是王家极少没做海商的后人,生于日瑨古厝,长于日瑨古厝。如今整座大宅仅剩王朝苏年近九旬的婶婶一人居住。

王朝苏说,他小时看着家门墙上刻的水果,很想用竹竿挑下来吃。当时,他只认得花生、香蕉、荔枝,其他如莲雾等是这几年才得知大名。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王日瑨在明代曾组织起家族股份制船队,集资买大船、请人造大船,专门跑海外远洋贸易,把中国的好东西运到东洋、南洋,把东洋、南洋的好东西运到国内来。莲雾、香蕉、花生、释迦、番石榴、杨桃、犀牛,他当年曾从东南亚运回国内。
嵌在堆雕中的瓷器,记者对比福州贞美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福建海丝名窑的精品,并访问了杨琮馆长得知,很可能来自漳州平和窑,王家的船队曾将此运往世界多地。
杨琮馆长说,明代漳州各窑口的外销陶瓷兴盛一时,“五彩(红绿彩)”、“青花”、“素三彩”的日用瓷、艺术挂盘、文房、化妆、文玩瓷器,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欢迎,一时间蔚为成风。
至于为何堆塑图上人物无人头,村中老人说:“从人物穿戴上看,多为明朝人物,当是到了清朝,王家人害怕官府追究而主动做了处理。”

面觑东支派祖居,是前王村唯一朝东的明代古宅,记者前去调查时,作为族谱主修人之一的高山镇山后小学老校长王良美说:这是全村离大海最近的地方,当时中外海商大船战胜惊涛骇浪近此,看到这座造型有点奇特的楼,以为是庙,认定是这座庙里的神保佑了他们,上来或烧香或谢恩,走近一看方知是人居。居此的王氏乡亲捧出家中最好的食物,招待素不相识的海商,还为他们准备远行的粮草,王家因此与其中不少中外海商相识,成为极好的生意伙伴和朋友。

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陈坚/文 杨勇/摄
新媒体编辑 管慧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