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的父亲是王抟
王言的父亲是王抟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对王言的父亲是王抟,不是王乾,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录,也是历史事实,不可以随意更改。当今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为写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将三槐王氏的上源归属太原王,将王言的父亲王抟定为王乾,这个不是事实,应予以否定。王言的父亲应该是王抟,其证据很充分:一、《王祜传》(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载:王祜是北周王褒的后代,三槐王氏的始祖。褒长子鼒,鼒次子弘直,弘直第四子綝,綝第三子曒,曒长子宠,宠子仲连,仲连子绍,绍子玙,玙长子及,及长子岁,岁子抟,抟第四子言,是王祜的祖父。
二、《三槐王氏通谱》卷一。卷首的第一句述“唐相抟四子”,即唐朝宰相王抟的第四子言,是太子晋的五十三世孙,五十四世孙彻,五十五世孙王祜。谱上把他们的生殁葬及其生平,都记载得十分清楚。
三、《琅琊三槐王氏宗谱》第一页第七行载:王氏自周灵王太子晋受姓十八传至武成候离,生二子,长曰元,次曰威。避秦乱,元居即墨为琅琊王氏,威居晋阳为太原王氏,太原之后自另有专谱。琅琊自元四传至汉谏大夫王吉为临沂之祖;吉九传至晋丞相导为江左之祖;导十一传至唐石泉公琳,家咸阳为渭南之祖;綝九传至唐黎阳公言,居莘县为大名之祖;言之孙宋晋国公祜,自大名而汴梁,手植三槐于庭,为三槐王氏之祖……。
四、《琅琊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略),以王览为一世祖;二世祖王裁;三世祖王导;……十一世祖王褒;……二十世祖王彦平(王抟);二十一世祖节(王言);二十二祖王彻;二十三世祖王祜;二十四世祖王旦;……一直记述到37世祖。
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记载:“皦生宠,宠生仲连,生绍,生玙,生及,生岁,生抟,生倜、倓、伧、并王言”。这是新唐书的记载,是国史,并非近修家谱所述。《通讯》则说是并王言。并王言也是国史记录,唐书不能随意改变。
六、王庸敬著的《琅琊王氏通谱》中对三槐王氏源自王导的一个流传较广的记述是说三槐开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卷二、三(2册)、卷七(5册),卷八(6册)等谱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王言出自琅琊世系王导的阐述为:“太子晋33世;导-34世;洽—35世;珣-36世;昙首-37世;僧绰-38世;俭-39世;骞-40世;规-41世;褒-42世;鼒-43世;弘直-44世;綝-45世;曒-46世;宠-47世;仲连-48世;绍-49世;玙-50世;及-51世;岁-52世;抟-53世;言”我认为这个世系的记载是正确的。王庸敬公应用资料很慎重,比较精确。但《通讯》则说“所载错了”、“所引用的旧谱的谱系资料不准”等等。
七、王大良在《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的表十三、琅琊王氏世系表,从王吉、王骏、王崇、王遵、王仁、王融、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岁、王抟、王言(倜、倓、伧、言)。这个世系的记述是很清楚的。
八、《通讯》关于三槐王氏上源考证的总结报告,在十二个典例中(太原、琅琊各六例),太原王氏的六个典例中,第一例的《三沙王氏统谱》、浙江《尚儒王氏宗谱》及苏州《皋桥王氏支谱》等,从王威至王言的世系传承记述为:威(19)-忠(20)- 曜(21)-吉(22)-骏(23)-崇(24)-符(25)-霸(26)-烈(27)……仲舒(49)-哲(50)-言(51)。从20世忠到37世坦,先琅琊后太原混在一起,其中32世泽至37世坦是王霸次子咸的后裔……。第二例湖南《上梅王氏通谱》记述的世系源流为:威(19)-忠(20)-曜(21)-邑(22)-揆(23)-白(24)-章(25)-骏(26)-崧(27)-霸(28)-殷(29)……仲舒(52)-哲(53)-0(54)-0(55)-0(56)-乾(57)-言(58)。从王威至王霸段的世系传承,一个不错全是王元的后裔,是琅琊王。
从上述一、二例的世系传承,清楚的看出,王威至王霸段是清一色的琅琊王氏,是王元的后裔,绝对不能说成太原、琅琊的世系源流都存在世系混杂之处。《通讯》用所谓的世系混杂的托词,述“琅琊王的典例中错误较多,太原王的世系源流总体上比较清析,尤其是永秦王氏与后港王氏的世系源流中均为清一式太原王氏先人,因此三槐王氏归属太原王氏比较合理”。用这样一些模棱两可的不实之词,混淆是非,掩盖其实质,达到改变三槐王氏上源归属的目的,不是非常清楚吗?
《通讯》用赵孟頫的一句话,即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就改变了三槐王的上源归属。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证据是充分的,记述得清楚明白。无论是世系传承、《二十四史》、历史文献及其很多的家谱都有明确、详细的记载,三槐王的上源是属于琅琊王。这么多的史载资料、历史文献和世系传承佐证,还不如赵孟頫的一句话吗?
九、七个历史名人传的世系源流简示如下:《王翦传》从王错至王元之前共十世;《王吉传》从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吉、王骏、王崇共八世;《王戎传》从王遵、王音、王仁、王融共四世;《王导传》从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共五世;《王俭传》从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共四世;《王褒传》从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共四世;《王祜传》从王弘直第四子王綝、綝第三子王曒、曒长子王宠、宠子王仲连、仲连子王绍、绍子王玙、玙长子王及、及长子王岁、岁子王抟、抟第四子王言,是王祜的祖父,共十世。每个历史名人传的资料来源,都在传后注明。
这些史料都是来至《二十四史》和历史文献,如《史记》、《汉书》、《晋书》、《周书》、《宋史》、《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宰相世系二中》、《王氏通谱》卷首之二、《琅琊王氏通谱》卷一、二、七。《琅琊三槐王氏宗谱》和《三槐王氏通谱》卷一等。这些史料的确信度,是其他任何资料都不能比拟的。《通讯》说三槐王氏的上源是太原王,有这样的历史依据吗?说王言的父亲是王乾,有这样的历史证据吗?
《通讯》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考证说:“因为尽管在王言的父亲问题上,有属于琅琊王氏世系王导后裔的‘王抟’说,王羲之后裔的‘王冕’说;也有属于太原王氏世系的‘王乾’、‘王哲’、‘王彦英’等说法。由于在我国《二十五史》中无记载,比较有权威的还是‘史料’中的元代重臣赵孟頫在《宋尚书……王公纪畧》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而王乾是太原王氏王通的后裔,因此三槐王氏上源为太原王氏源流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可以说在王言父亲结点的考证是清楚的。”《通讯》就凭此几句含糊不清的不实之词,就改变了三槐王氏的上源归属。三槐王氏上源为太原王氏,是不可思议的。补充考证结果在源流世系一线图上,换了一个王祚为王畴,因王畴是王勃之父。王勃是唐朝文学家,所以换这一个,也是编辑部认定的,有名人传佐证。太原王氏本来就很混杂,这一换,就更说明太原王氏的世系源流都是混杂不清的。如王乾之父在2010年才找出来,说王庆存是王乾之父。《三沙王氏统谱》和《上梅王氏通谱》是三槐王氏的两个最大的支派,从王威至王霸段全是清一色的琅琊王,属琅琊王氏世系源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弄成太原王,他的世系源流又在哪里去拼凑?不拼凑,世系传承一线图又如何搁置。王抟是唐朝宰相,王言是他的第四子(倜、倓、伦、言),有(二十五史)和多种历史文献记载,为什么不换回来。并说“《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证总结报告》是基本正确的,主要是三槐王氏系姓始祖王言的上源连接是正确的”。这不是连接正确,而是生扯弄,硬拼凑。考证的社会散存家谱,正确的方面在哪里,家谱本身错乱就多,拼凑世系严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无可非议的。
补充考证说,王言为三槐王氏的第一代称:“由于王言的行述在史料中少有记载,多数谱牒记载相同,本文就以上述二谱的记载为准”。即《王氏世谱》所在赵孟頫在《……王公纪畧》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太原王氏通谱》只说了王言的个人生平,根本没有说王言之父是王乾,也没有说三槐王氏的上源是太原王(前面第六条讲过王庸敬对琅琊王的阐述)。补充考证没有新内容。
《通讯》的考证总结报告和补充考证报告,对太原、琅琊两大系统的考证,全是用的社会散存家谱做结果,基本没有国史、方志和史载文献的考证结论。
十、考证是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考证是搞调查研究,查正史、查历史文献、查当代专家学者的著述,查家谱。《通讯》对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有很多现存的史载资料不查,也不把查的家谱个例与现存史料对比。在十二个典例中专门找一些错乱甚多的近修家谱的个例,如太原、琅琊各用一例王庸敬公著的《王氏通谱》,其余十例(各五例)都是近修家谱资料,这算什么考证。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或太原王,这是两大系统的世系源流,只有查史载资料和历史文献才搞得清楚,近修家谱不可能搞清楚。如太原王的第一、二例,从王威至王霸段,有近十代以上世系源流都是王元的后裔,是琅琊王,中间没有一个插色的。本来三沙王和上梅王都是琅琊世系,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讯》用一些托词,掩盖其实质,故意颠倒三槐王氏上源的世系源流。
十一、《通讯》带着匡匡搞考证,打击一大片,呵护太原王。伤得最重的是王庸敬公和王泉根先生。像《通讯》的靶场一样,凡是不顺他们心意的都说他们“错乱甚多”,“所载错了”,“大有问题”等等不实之间刺杀人。王庸敬著述的《王氏通谱》,《通讯》要他按照贵州省的邕江王氏宗谱更正多羞耻。畧微敏感一点的人,都不会像《通讯》那样对待这些专家学者。至少得在语言上要委婉一点点。《通讯》为什么要这样,主要是看不得相反的意见,想用近代家谱去推翻史载文献,达到改变三槐王氏上源归属之目的。
十二、不要把写谱“当战场”。我给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送了部分资料,虽然不多,都是一些史载文献,有一定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编纂好《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尽量做到不失误或少失误,不要搞误导。写出来的谱要有可读性,要让人读书得实惠,学到一定的知识。不要把写谱“当战场”,今天我写谱就骂前面的写谱人,说他这样不是,那样不是,这也错那也错。明天别人写谱又来骂我们。这样骂来骂去,就没有个完。我给《通讯》提建议,因我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成员,是三槐王氏的裔孙。《通讯》是为王氏族人写谱出力,理顺王氏家族的世系源流,是王氏宗族的光荣和骄傲。我们有责任维护研究中心的荣誉,维护老祖宗的尊严,维护老谱的真实性不受侵犯。对用错乱甚多的近修家谱来诋毁原始的正确史料,应予以驳斥。
希望太原、琅琊和三槐王氏的族亲,要慎重考虑本宗族的垂线祖宗世系源流,不忘祖训。不要凭某些人的个人欲望,随意更改。如要改变名称和上源世系祖宗名录的归属,必须要有史载历史文献和正确依据,通过本宗族人的认可才行,否则不予随便变动。自己要有自己的正确主张,不要听那些提虚劲、卖咀硬的瞎说,不要人云亦云。
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2011年9月22日
2011年9月22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