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散存家谱岂能做考证依据
社会散存家谱岂能做考证依据
一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对三槐王氏上源考证近十年了,有许多现存的史载资料不查、不用,专找一些错乱甚多的社会散存家谱来替代国史及史载文献之用。国史、方志和经典谱《通讯》那里都有,尤其是王庸敬公编著的《王氏通谱》全套82册,因不符合《通讯》的要求,不能用于太原王氏的上源世系。所以《通讯》的考证材料,全是用的社会散存家谱。如对三槐王氏上源考证的十二个典例中(太原、琅琊各六例),仅用王庸敬公的《王氏通谱》各一例,其余十例(各五例)都是民间散存家谱。
太原王氏的六个典例,基本上是拼凑世系。如一、二例的上源从王威至王霸段是王元的后裔,一个插色的都没有,是琅琊王。考证结论说:“本次考证也不是简单地照搬某谱的世系源流作为标准源流,而是在三沙、上梅、永泰等三谱中,适当去伪存真,尤其是王威至王霸段,参照太原王氏通谱进行定格定位。特别是《永泰王氏宗谱》是清一色的太原王氏世系,在王通至王乾段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因此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又参考三沙、上梅、后港等谱并进行严格考证而进行适当修正,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标准的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既然有《二十五史》为证,就应该直接用《二十五史》和史载文献为依据,为什么要用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参考三沙、上梅和后港等谱进行拼凑呢。总而言之,太原王氏的标准世系源流,就是错乱甚多的民间散存家谱的总和。
对琅琊王氏考证的六个典例中,除第一例王庸敬公著的《王氏通谱》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王言出自琅琊世系王导的记述,本来就是正确的,但《通讯》则说,世系传承错误甚多,可能是王庸敬所引用的旧谱的谱系资料不准。其余五例又是用的民间散存家谱,这不是对琅琊王的真实考证,应予以否定。
考证总结报告和补充考证报告,对太原、琅琊两大系统的考证,都是用错乱甚多的社会散存家谱做依据,没有国史、方志和经典谱的考证结果。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仅用了《三槐王氏通谱》卷一、《琅琊三槐王氏宗谱》、《琅琊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畧)和《琅琊王氏宗谱》卷之二,四种史载文献就把琅琊王的世系源流,从太子晋一直记述到王祜的五十五世,基本没有错乱。同时,还有七个历史名人传的世系源流和王大良先生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中的表十三、琅琊王氏世系表,从王吉、王骏,一直记述到王抟、王言(倜、倓、伦、言)的世系源流基本吻合。几种史料的记载完全一致,是其他任何资料,特别是民间散存家谱不能替代的。历史事实才是最好的依据。
二
对琅琊江左王氏王导上源世系的考证,《通讯》对太子晋至王导的世系考证分为四段进行,共用11个典例。从第一段太子晋至王离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世系,《通讯》说“但是世系中宗敬八世孙错,其中间隔的六位先祖人物未列(注:恰好六位),只有第二例《通谱》所载的是六位先祖,因此比较合理的世系应该是第2与第4相结合的世系”。没有王庸敬著的《琅琊王氏通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的世系也不能用。
第三段王吉至王融的世系,《新唐书》记载:吉—骏—崇—遵—音—谊、睿、典、融。《琅琊王氏通谱》记载:吉—骏—崇—遵—音—仁—谊、睿、典、融。《新安谱》记载:吉—骏—崇—遵—仁—谊、睿、典、融。《琅琊家族》记载:吉—骏—崇—遵—音—口—口—口—口—口—口—仁—谊、睿、典、融。《通讯》说:“上述四种不同的世系传承,很难定论。只有结合这些人物的生、卒、享年等历史信息,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较为可信的世系”。
考证报告还说:“谷来谱中:崇(26)—遗—安—高—超—和—遵—音—仁—融,增加了5代。因此,对于该时段的结点名人之间的中间先祖人物,可考虑用民间谱中相应的先祖人物填入。”《通讯》对上述错乱,就用分析、推断和民间谱中相应的先祖人物填入。如此拉平就完事。先祖人物的生、卒、享年和所处的历史时代等是不是相吻合,能对得上号吗?太原祖王威至九代孙王霸,王霸次子王咸至十九代孙王泽,两个空缺共二十八代,都是用民间谱中相应的先祖人物填入。王乾之父王庆存在2010年才找到,是在民间谱中拉的夫填入。这些空缺,唐书就无法找齐,留为空缺。《通讯》主编会搞,用民间谱中相应的先祖人物填满补齐。这不是胡扯乱编是什么?标准的胡扯乱编。考证报告又说:“浙江嵊州《谷来谱》的记载较为合理,所缺代数总共五代,与上面我们发现的王吉至王融所缺四至五个世代空缺基本相同。即成本文认为比较合理的该时段的世系图:吉—骏—崇——遗—遵—音—安—高—超—和—仁—融”。所以编辑部的考证就用浙江嵊州《谷来谱》的记载代替《新唐书》和《琅琊王氏通谱》的记载。这是大错特错。其错有三:一是不用国史和经典谱,专门用错乱太多的民间散存家谱,这只能说明考证是假,乱七八糟的拼凑、为我所用是真。二是王吉至王导的世系传承,按《新唐书》和王庸敬公著的《琅琊王氏通谱》记述为10代,平均每代29.7年,基本合理。按《谷来谱》和《琅琊家族》记述的是15代,平均每代19.8年,这不符合实际(注:王吉约出生于公元前121年,生活在西汉昭帝公元前94年,元帝只当27天皇帝被废,宣帝公元前90年。王吉享年六十三岁。王导出生于公元176年,共297年)。三是从国家图书馆方志馆查的《琅琊王氏宗谱》卷之二记载:遵—音—仁—融。这个世系与《新唐书》和《琅琊王氏通谱》记述的世系传承基本吻合。《谷来谱》和《琅琊家族》的记述是非常错误的。
三
关于王十朋的宁溪王氏上源考证。王十朋祖先为琅琊王氏,这是《宋史》卷三八七《王十朋传》和《琅琊王氏通谱》卷九的史载文献。首先肯定,有国史和经典谱为证。《通讯》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宁溪王氏与王十朋世系上源记载典例有:《琅琊王氏通谱》、《状元•良臣王十朋》、《宁溪王氏总谱》等。在《状元•良臣王十朋》书中和《宁溪王氏总谱》中,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51世仲(仲华),由河汾龙门徙居越州山阴,后迁钱塘养沙坑居仁里,正好与王庸敬先生所编撰的《太原王氏通谱》中的47世仲华相吻合,在王庸敬先生的通谱中,仲华名下注有`竟公之子,待考'字样,说明当时修谱时,对仲华的情况不予了解,而仲华却随晋朝皇室南渡,由河汾龙门徙居越州山阴了,这就是历史的巧合。”这又是用《宁溪王氏总谱》代替国史和经典谱。真的是历史的巧合?不是。前面的51世仲(仲华)就叫王仲,括号内的仲华是编辑部添的。写世系从来就没有加括号这种写法。王庸敬著的《太原王氏通谱》中的47世仲华,这个仲华就叫王仲华。王仲与王仲华是两个人。只有这样,从书法上才讲得通。51世仲叫仲华,就应该直接写王仲华,何必添括号?再说,《宁溪王氏总谱》中的51世仲(仲华)和《太原王氏通谱》中的47世仲华,从世系源流上不吻合;生、卒、享年等历史信息不吻合;历史时代不吻合。就凭编辑部几句分析而定,就能改变这个历史现实?荒唐。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必须剥去。
编辑部对王十朋的宁溪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仍沿用过去的老办法,不用国史和经典谱,光用民间散存家谱做依据,并说已“上网公开征求意见,总谱局又于2010年12月20日至21日召开太原王氏总谱编辑组,乐清王十朋纪念馆代表、天台黄雾王氏代表、宁溪王氏总谱编委代表等共十二名代表参加论证会,经过分析与讨论,统一了认识,通过了本总结”。就如此轻率的将王十朋的宁溪王氏上源由琅琊王归属为太原王。其世系简示如下:1世太子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8世励—29世霸—30世殷……42世玄则—43世焕……47世仲华……51世彦……61世格—62世辅—63世十朋。从上述世系看出,还是史载文献正确,民间谱中的错乱甚多。所以民间谱只能作参考。不能作为两个系统的考证依据。
《通讯》对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江左王、宁溪王等五大支派的考证结果,可用一幅对联告结束:零散家谱多拼凑。混杂世系乱源流。横额:移错载错。
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2011年10月19日
2011年10月19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