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季秩的信

2017-04-05 13:27:58来源:南方王氏网王季秩

打印 字号: T|T
    前年底我收到太原王氏总谱全套书刊。我仔细阅读,在卷二中发现一些疑问。
   近二年多来,我们去浙江台州黄岩区,黄岩宁溪,黄岩南门(现称街道)等地,去上海图书馆以及有关书店,在家中通过上网和手机微信与王氏宗亲交流信息等,查阅与整理资料,以便弄清一些疑点,平时,几乎全力地投入进去。
   通过学习和调研,对我们的始祖(含始迁祖)王从德公以及宁溪王氏、南门王氏等祖上一些主要人物有所了解,尤其是从德公的生平了解更清楚。一千多年以来宁溪王氏、南门王氏延续下来宗谱达数十套以上。如何去伪存真是一个大问题。拿2006年编纂的温台绍宁溪王氏总谱来说,将乐清历史名人王十朋列入总谱,作为王从德后裔,这个内容是歪曲历史的。还有,其他错误就不说。虽然,上述总谱没有公开出版发行,但影响是不少。
   去年。我们南门王氏几个人借扫墓之际在黄岩宁溪的王氏祠堂里,随随便便谈到2006年宁溪王氏总谱,我就指出错误之处。临走前,宁溪王氏管理委员会主任王祝明(可能是业余兼职)与我们说,我们上代人可能来自福建。之前,我与王祝明讲到我们的上源可能是琅琊。但真正找到上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下面我与您们交流唐朝王从德公的上源
   先简单介绍王从德的生平。他生于公元847年、卒于926年。生五子:长子惟勤、二子惟善、三子惟宏、四子惟能、五子惟贤。下面摘取王从德的墓志铭:“公自幼能赋诗。迨壮名重缙绅。荐举咸通进士。初为临海县尉。”(中间做官功德我不谈了)。“凡三擢。至景福为大理寺少卿。以切直忏权贵。在位仅八月。遂弃官归施水。”(此时退居钱塘施水巷)“矢志勿出。。。初与钱缪同里。闬相友善。缪为锦衣将军。豪侠盖世。公遂避之。。。。。”从德公一生没有考中进士,推荐上进士,做官清正廉洁,慢慢升官,最后做正六品官退休。但是与朋友如当时浙江省宣抚使头头王搏,明州(宁波)头头黄晟等交往甚深。他深受王搏影响。(有文为证),王搏曾做过唐朝昭宗的宰相后赐死。从德公退休后计划是很周密,子孙安排也是妥善的。唯一是没有交待自己的上代人。因篇幅有限,详细内容容后发表。
   从一些赤岸王氏宗谱知道,唐朝初、中期王务琨祖上就开始在赤岸当上地方官后王氏子孙繁衍较快。在唐后期接着五代到宋朝时,福建省闽南长溪赤岸附近地区的王氏后代受到军阀和土匪之残害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纷纷离乡背井迁居浙江、山东等地安家。全国王氏宗亲,尤其是温州王氏宗亲继承上代人优良传统,在百忙之中亲赴福建省与浙江南部查找赤岸王氏资料。
   福建是灾区查找难度可想而知。还有迁居浙江南部地区大、多山,好几代人在此长期地东跑西颠,生活己困难重重,保管好上代人的资料。找完整的宗谱世系表成为难点了。
   现在,查得从德公的上源可以追溯到浙江钱塘王究(王究曾在台州黄岩住过),接下来是浙江平阳水头镇王务琨的曾孙王怡分支系,再接下来便是福建长溪赤岸王务琨、王奉一父子一代。上面结论是从宋朝王宗巳于公元1178年写的赤岸王氏分迁谱(附表一)以及赤岸王氏益公(唐)派居平阳世系(附表二)得出的。宁溪王从德上源到王务琨相隔六代,从二人的出生来计相差距143年。它表明基本上符合历史规律。
王务琨从祖父王伯宜(初知隋朝光州固始,后改隋朝江州刺史)开始到父亲王怀铎直至本人均是担任唐朝福建长溪的地方官(温麻令或长溪令)中间祖父转任唐朝魏州刺史。因为王务琨祖上是从北方迁入福建省福宁市后,一直到王务琨袭父长溪令才定居长溪赤岸后,王务琨就成为赤岸王氏始迁祖。他的上源可参考福建省赤岸所提供宋谱载赤岸祖王务琨世系表(附表三)。它也表明从德公的始祖是与王务琨的始祖是相一致,均源于南北朝(晋朝)王览。
   大家可能知道古代福建省是闽王的地盘,他们的子孙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民不聊生,纷纷离家出走。而在闽王称王之前,王务琨祖辈早己在福建札根了。王务琨从祖父王伯宜开始任温麻令,父王怀铎也任温麻令他是袭父继续做下去,还有其它王氏也迁入福建。因此福建浙江二省这支王氏人口不少。所以,称王务琨是开闽第一王是无懈可击。上面是说得远些,主要以便了解历史。
   再谈一下乐清王十朋。王十朋的上源应当乐清当地人介决,而现在涉及到黄岩王从德,作为从德公后代有理由站起来分清是非。我们在去年己明确认为,从德的后裔没有王十朋。至于黄岩宁溪个别宗谱记载王十朋是从德公的后裔是错误的。我们了解不仅仅是从德公后裔有上述观点,上海王氏伯飞撰文:“著姓望族琅琊王氏”中,详细讨论琅琊王氏的石泉分支,王十朋是其中琅琊钱塘乐清王氏分支的一部分。至于一些谱谍师、王氏宗亲的同样观点这里不进一步讨论了。
   我们希望尽快对上述问题得出正确的结局。王氏宗亲不能同意宗谱存有较大错误。无论太原或琅琊王氏后代都不允许自己谱谍错误。作为“太原王氏总谱“一书的读者不希望本书错误百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