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业方:28载守着“三十六湾”的山和树

2017-03-31 10:40:42来源:安庆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图为王业方正带领村民在山间劳动。
  “我去三十六湾了,中午不回家吃饭。”3月24日清晨,王业方像往常一样,斜背着装有干粮和水的挎包,肩扛锄头,手拿弯刀,辞别妻子奔向大山。
  现年64岁的王业方是岳西县菖蒲镇港河村三十六湾林场场长。从36岁开始,他就把一腔热血倾注到孤寂的大山,硬是将昔日的1000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28年的守山护林,让他先后多次获得安庆市绿化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岳西县绿化先进个人、双培双带先进、全民创业先进等荣誉称号。
  “穴居”三年造林绿化
  “三十六湾林场”座落在潜山、太湖、岳西三县的结合部,海拔600多米,因当地有三十六个山湾七十二个宕而得名。1984年山林分到户,这片千亩山场被港河村王屋组18户村民分得经营,由于远离村庄,地处偏僻,管护难度大,原有树木几乎被盗伐殆尽,出现大片荒山。1989年,适逢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计划,早就想在这片荒山做点文章的王业方,认为机会来了,不顾别人的反对和怀疑,毅然决定承包这片山场,承包期限25年,通过签订合同将各户山场按面积作股经营,随后王业方请来3位贫困户农民做帮工,办起了“三十六湾”林场。巧合的是那年他正好是36岁,取名“三十六湾”林场,他认为很有纪念意义。
  建场初期,一无所有。王业方和他请的3位帮工每天从家中带着粮食和镢头、弯刀、斧子等工具上山垦荒。头几天还行,时间长了,他们认为天天这样跑来跑去不是办法,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体力。因为从王业方家到“三十六湾”林场,有10公里长的路程,上山一次都要走两个多小时,等气喘吁吁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半晌了,一天干不了几个小时。得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王业方便在山中寻找到一个石洞,他们在洞里用树枝搭了一个简易床铺,在洞口用石块支起一口锅,4位农民就这样过起了穴居生活,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生涯,这样一住就是三年。直到三年后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山上才建起了三间砖瓦结构的场房。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王业方就过着这样“苦行僧”般的生活,终于在这片荒山坡上栽下了一株株幼小的树苗,消灭了宜林荒山。此后的日子,他和妻子就经常住在山上,给树木松土,砍除杂草和杂木,同时在肥沃的地方开荒种茶、种药材。人手不够时就请附近的乡亲帮忙,自掏腰包付工资。寒暑假的时候还把孩子也给“请”上山帮忙,帮着烧水做饭,打下手。“那时吃的苦,现在简直不敢想,有时一个月要穿破几双鞋,夏季天天都要忍受蚊虫叮咬。”王业方对造林往事记忆犹新。
  王业方艰苦创业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90年县委组织部领导专程到石洞里看望他,至今他家里还珍藏着当时的合影;1992年县林业局长亲自将市政府“造林绿化先进”奖章送到石洞里。
  守山护林甘愿受穷
  地处三县交界,且远离村庄,盗树者经常出没,这对护林带来严峻考验。“一有空,我就在山林里转悠,这些树我是看着长大的,闭上眼,有些树长成什么模样,我都清楚。”王业方说。十几年前的一次巡山,他发现山上少了5棵杉树,便一有空就到周边逐村逐户查访,功夫不负苦心人,两个多月后,终于在太湖县的一个农家小院里认出了自已的树,便举报给两县的森林公安要求调查处理,当他有根有据地把树木的特征一一描述出来时,盗树人不得不乖乖地在事实面前屈服。从此,王业方的“神奇”之名不胫而走,“三十六湾”林场的树再也没人敢碰。
  “每户每年山场树木的流失量不大于3株”,当初王业方与18户林农签订的合同上是这么规定的,他始终严格遵守这一“法律”,山场树木的年流失量从没有超过54棵,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和乱砍盗伐、毁林开荒等不法行为。“三十六湾那里有王业方,年年防火期我们不需要操心。”菖蒲镇分管林业的纪委书记王喜生说。
  王业方对林场特别有感情,2009年2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冻雨和冰雪,让林场惨遭重创,不少树木拦腰折断,“我的林场损失可大了,有几百亩的树木被冻雨全压断了,我的心血白流了!”王业方心痛得一连几天吃不下饭。
  管理山林王业方也富有经验,在曾经担任生产组长期间,有一年就成功处理了18起山林事件,其中有多起是与外县的山界纠纷。他经常“警告”附近的木材收购户,“我对山场的每一株树都熟悉,如果发现收购了在我山上盗伐的树木,我会一追到底。”正因为长年巡守和“难缠”的性格,“三十六湾”林场以及周边山场的树木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满山树木葱茏,成了不少野生动物栖息之地。
  这么多年,王业方在林场上收效甚微。自2009年开始偶尔申请采伐计划,因交通不便,除去砍工、运费和林农的30%分成后节余无几。即便如此,他还是将有限的收入投到林区道路建设。家里的生活全靠妻子带着3个孩子以养猪、种茶、养蚕维持。

借款10万流转林权
  20多年来,王业方在1000多亩的山场上亲手栽下了10多万株杉树和2万多棵杜仲,开辟出570亩荒地,种植茶叶、猕猴桃和各类中药材。如今山场林木郁郁葱葱,郁闭度达0.9,杉木平均树高8米、胸径12厘米以上,经济总值达200多万元。繁茂的群山还为下游易旱农田提供了足够水源保障,创造的生态效益是用钱难以衡量的。
  为了支持王业方将山场经营好,当地林业部门先后安排速生丰产林、森林提质增效和公益林补助等项目,并给予林区道路建设经费支持。2009年,当地林业站将林场的200亩山场划分为公益林,并聘任他为公益林护林员,这样王业方每年可以享受一定的公益林补助和护林员工资。
  2014年承包合同到期,王业方舍不下这片山场,力争再与林农签订协议,2016年5月,他从亲戚朋友处借来10万元的流转经费,成功地与其中的13户签订了一次性流转30年的合同,按每亩200元的价格流转林地经营权,再按每株12元的价格流转在农户手中30%的杉木所有权。另5户没有将山场流转给他,据说是因为他一心守着“满山的财富”不砍树,农户就不能按合约比例享受到山场的更大效益。王业方说,“几十年辛辛苦苦培育的树木舍不得放手,这个场长我要一直当下去,守着我的山,守着我的树。”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穷了一辈子的王业方也有了新的打算:“准备在林场办一个生态茶厂,生产加工杜仲药茶和高山野茶;再在林下办一个能养殖5000只土鸡的生态养鸡场;尝试培植城市绿化树种和花卉。吸纳周边农户入股参与,以公司化模式运作,逐步将三十六湾林场转化为生态园区,让林场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文/图 徐进群 卢向波 王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