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王献唐
他是一位学者,勤于治学,一生著作大观。他是一位图书馆馆长,致力于古籍文物的搜集、整理与保护。他是一位“护宝者”,不顾个人安危,矢志不渝,保护山东省的大量文物。他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自觉承担起文化延续的责任,此举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他就是一代大师级学者——王献唐先生。今年11月16日,是他的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王献唐,山东日照人。生于1896年,逝世于1960年。原名凤,改名,字献唐,号凤笙,以字行,室名双行精舍、顾黄书寮。在王献唐的一生中,从11岁被送到青岛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上学、进入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土木工程专业之后,青岛就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1918年王献唐以济南《商务时报》、《山东日报》特派记者身份开始长居青岛。当时他安家于观海二路13号甲,住宅共四间平房,附近还住着王统照、臧克家、闻一多等邻居,大家经常串门,王献唐和王统照更是几天不见就“如隔三秋”。
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回忆,王献唐最早研究龙山文化并出版过一些影响很深远的书,比如《山东古国考》,很多人说山东就是“齐”、“鲁”两个国家;而山东曾有百十个小国,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王献唐还考证青岛汉代叫“不其(ji,音记)国”,是因为以前崂山附近有两个部落,一个叫“不”族,一个叫“其”族。
上世纪三十年代,王献唐作为重要专家参加了日占青岛时期一些物品的接收,一批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文物得以留存青岛。而在1952年青岛刚刚解放之后,崂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遗址,出土了几件袈裟陶器,时任山东省古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王献唐在鉴别之后,认为属于龙山文化,并于1956年组织考古专家到崂山调查考证,最后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这是青岛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考古事件。
1957年最后一次来青岛时,王献唐曾对家人说:“我还是想住在青岛,在崂山脚下,盖一间草屋,前面种上些葡萄,我每日念书、写字、画画,累了就给葡萄浇浇水。 ”如今,作为青岛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王献唐先生的塑像伫立于百花苑,故居挂牌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其灵柩也于1993年由济南迁往青岛,安葬于浮山,与康有为墓地为邻。
他终于和这座自己少年求学、青年奋斗、后人生活于斯的城市,融为了一体。 文/李会展
他就是一代大师级学者——王献唐先生。今年11月16日,是他的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王献唐,山东日照人。生于1896年,逝世于1960年。原名凤,改名,字献唐,号凤笙,以字行,室名双行精舍、顾黄书寮。在王献唐的一生中,从11岁被送到青岛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上学、进入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土木工程专业之后,青岛就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1918年王献唐以济南《商务时报》、《山东日报》特派记者身份开始长居青岛。当时他安家于观海二路13号甲,住宅共四间平房,附近还住着王统照、臧克家、闻一多等邻居,大家经常串门,王献唐和王统照更是几天不见就“如隔三秋”。
据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回忆,王献唐最早研究龙山文化并出版过一些影响很深远的书,比如《山东古国考》,很多人说山东就是“齐”、“鲁”两个国家;而山东曾有百十个小国,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王献唐还考证青岛汉代叫“不其(ji,音记)国”,是因为以前崂山附近有两个部落,一个叫“不”族,一个叫“其”族。
上世纪三十年代,王献唐作为重要专家参加了日占青岛时期一些物品的接收,一批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文物得以留存青岛。而在1952年青岛刚刚解放之后,崂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遗址,出土了几件袈裟陶器,时任山东省古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王献唐在鉴别之后,认为属于龙山文化,并于1956年组织考古专家到崂山调查考证,最后确定为龙山文化遗址。这是青岛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考古事件。
1957年最后一次来青岛时,王献唐曾对家人说:“我还是想住在青岛,在崂山脚下,盖一间草屋,前面种上些葡萄,我每日念书、写字、画画,累了就给葡萄浇浇水。 ”如今,作为青岛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王献唐先生的塑像伫立于百花苑,故居挂牌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其灵柩也于1993年由济南迁往青岛,安葬于浮山,与康有为墓地为邻。
他终于和这座自己少年求学、青年奋斗、后人生活于斯的城市,融为了一体。 文/李会展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