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发:从喜爱到大师


阅读提示“我从心眼儿里喜欢雕塑,每天往那儿一坐,就停不下来。”
不到五岁,他就对雕刻、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雕塑已经成为他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泥塑、木雕、石雕、骨雕、沙盘模型……他用一把简单的刻刀,将石头、木头、泥块雕刻成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他就是王国发,一位专注雕塑50年的开封人。
从小喜欢玩煤土、做雕刻
今年55岁的王国发住在开封市弓箭街的一个小院里,二楼是他的雕刻工作室。工作室内的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雕塑作品:憨态可掬的熊猫,可爱至极的娃娃,楚楚动人的仕女,精细入微的宋船,甚至还有带有故事情节的多人物作品。
“这是我刚创作好的泥塑,还没起名字呢。”王国发笑着向记者介绍,这是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故事,刚干完活的老爷爷在打盹儿,一个小女孩在偷喝他的水,一个小男孩拿着小树枝儿偷偷地掏老爷爷的耳朵眼儿,旁边的女孩指着老爷爷说‘快看,他醒了,他醒了’。”
王国发告诉记者,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玩煤土(即胶泥),“喜欢拿着煤土胡乱捏”,再加上姐姐在火柴厂工作,经常会买些碎木料回家,“我就用碎木料刻了刀、枪、剑,跟小朋友一起拿来玩”。
大概是在王国发5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到大相国寺听说书。“我在大相国寺附近商店的柜台里看到了‘二猴抱桃’的玉雕,当时特别喜欢,就想学着雕一个。”王国发说,那时候自己想攒钱买块寿山石,但是要一两毛钱才能买到,“一场电影才五分钱,所以很难攒”。
后来,王国发听别人说火车站的货场里有滑石猴,于是便逃课去捡滑石猴。“滑石猴不是猴,是一种像粉笔一样可以写字的石头,质地不是很硬,比较适合雕刻。当时我经常去捡,滑石猴把书包带子都坠断了。”王国发回忆道。
“当时没有雕刻刀,我在路上捡了一个不锈钢焊条,自己磨一磨、弯一弯,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把雕刻刀,我现在还保留着。”王国发说,他就是拿着这把刀在滑石猴上雕刻出来了“二猴抱桃”,“我自己还在‘二猴抱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猴子造型,当时玩伴们看见了都很喜欢,就拿走了,家里根本放不住。”
后来,滑石猴没有了,王国发又开始着手木雕。“先是雕一些简单的松鼠、下山虎,后来雕些复杂的。”王国发说。
师从名家,雕塑水平得以提升
19岁时,经人推荐,王国发正式师从开封著名画家郭述文。“那时候,我跟着郭老师学习绘画、雕塑、雕刻,经过郭老师的教导和指点,我得到了很快的提升。”王国发说。
此后,王国发的艺术思路拓宽了,脑子也变得更加灵活了,造型方面也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1982年,王国发跟着郭述文老师一起制作了开封市大相国寺内的五百罗汉泥塑。
几十年时间里,王国发创作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位于偃师市玄奘寺中4米高大型玻璃钢三世佛坐像,商丘微子祠2.86米的大型玻璃钢微子像,以及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开封市山陕甘会馆的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图》等。“这个立体清明上河图长9米多,宽1.2米左右,有800多个人物,是郭述文老师设计,我来制作的。”
与此同时,王国发还喜欢雕塑一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如泥雕《琵琶侍女》、《跳舞的小孩》、《闲谈的老人》、《笑和尚》等。“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我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我的思想状态,如同写日记一样,记录着我每一个人生阶段的点点滴滴,包括生活状态、所关注的事物、思想追求等。”王国发说。
如此之多的代表作品,也给王国发争得了不少荣誉。1997年,王国发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十杰工艺美术大师”,1999年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被河南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高级工艺师”……
痴迷雕刻、泥塑,深夜挑灯乐此不疲
王国发说,自己一直痴迷雕刻、泥塑,但父亲始终觉得他做这些都是在“胡轻(即闹着玩)”。“我是真的喜欢。那时候,我白天帮大人干活,晚上等大人睡了,再偷偷起床,在煤油灯下做雕刻和泥塑”。
由于太过专注,王国发常常忘记了近在咫尺的煤油灯,因此头发被烧焦了很多次。“有一次不小心,雕刻刀扎进了左手中指,十指连心的疼,我也不敢给家里人说。”王国发说。
到了十一二岁,王国发的家人觉得他每天这么捏泥人、做雕刻,简直就是在不务正业,“父亲觉得我干这些不挣钱,还不如去学点有用的。”王国发说。
于是,王国发开始跟着一位工艺厂的高级工艺师学习“刻蜡版”,“就是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字,之后再把刻好的蜡纸贴在油印机的纱网上,用蘸着油墨的滚子,一压一滚,一张一张印制出来。”王国发说,刻蜡版既是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儿。要均匀用力地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必须轻重有致,用力轻,印出来的字就模糊;用力太重又会划破蜡纸。“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最后老师说,‘你还是学雕刻吧’。”于是,我就跟着这位老师学习刻章钮,也就是印章上面的装饰。
“后来,母亲看我确实喜欢雕塑,就攒钱给我买了一套高级木刻雕刀。这盒刀花了8元钱,那时候一袋面粉才10元钱,当时我真的特别开心!”
说着,王国发拿出了母亲为他买的这套雕刻刀,“这么多年,我一直保存着,我非常珍惜这盒雕刻刀,这也是对母亲的怀念。是母亲的鼓励与支持,给了我强大的动力。”
雕塑需要有悟性和耐性
时至今日,王国发也已经培养出了不少学生。“有的学生已经在外地开办了自己的雕塑公司,现在每周还有孩子来家里跟着我学雕塑。”
除了在景区忙碌外,王国发每天还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做雕塑。他认为,“雕是往下去东西,塑是往上添东西”,从事雕塑需要“有悟性和耐性”,“没有悟性,即使模仿别人也无法模仿得活灵活现。”
“我是从内心喜欢,拿在手里,只要一开始就停不下来,即便叫吃饭也不去。一坐那里就不想站起来,虽然雕塑做了几十年,但是我从来没有烦过。”王国发说,这么多年,身边总是有朋友拿来一块石头或木头,拜托他进行创作,“有的让我在笛子上刻个二龙戏珠,有的让在橄榄核上刻个佛,或者让我自己发挥。但是有一点,不管给不给钱,我都会精心制作,从不凑合”。
“当一个作品刻好或塑好之后,我就睡意全无,心里可高兴。小时候是这样,长大了还是这样。完成了作品,就像有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从内心觉得很自豪。”王国发说。
直到现在,一有思路,王国发会就立马把脑海中的构思画出来或者塑出大概的造型,“灵感稍纵即逝,一会儿就没了”,“以前我总是创作一些独立的作品,今后我打算多创作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根据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趣事,做成有故事情节的雕塑作品,这样看着更有意思。”王国发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清晰的设想。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