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新浙派领袖王福庵

2015-06-15 09:06:20来源:新民晚报

打印 字号: T|T
  • 图片作者:王福庵
  • 图片说明:王福庵《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
◆韩天衡 张炜羽

  自丁敬开启浙派篆刻艺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明清篆刻史上印人地域集中(以杭州为中心),技法风格类似,追随者最多(知名者逾百人),影响最深远的篆刻流派之一。然而晚清以降,皖派的崛起,浙派印风开拓的空间日趋狭小,程式化倾向日益严重,不少印人斤斤于刀法技巧与形式,去古日远,浙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所幸“江山代有才人出”,又是一位杭州奇才,力挽狂澜,在深研传统浙派精髓的基础上,旁涉邓石如、吴熙载与赵之谦,上追周秦两汉,将多种经典进行糅合,开创出典雅娟秀、蕴藉精严的一代浙派新风,被印坛奉为“新浙派”领袖,他就是西泠创社四君子之一的王福庵。

  王福庵(1880—1960),原名寿祺,又名禔,字维季,号罗刹江民,别署麋研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父亲王同为光绪三年(1877)进士,通晓金石文字。王福庵自童年始就接受严格、系统的文字训诂与诗文方面的教育,从成年后出版的《说文部属检异》、《麋研斋作篆通假》、《王福庵说文部目》等多部篆书著作中,可见其扎实的六书功底。吴昌硕在为王福庵代订书印润例时也首推其:“博通籀史,精揅训诂”,这在同期印人中是罕见的。

  光绪三十年(1904),年轻的王福庵与丁仁、叶铭、吴隐在杭州孤山创建西泠印社,成就了一桩千秋伟业。民国初一度寓居长沙、武昌。1920年受北洋政府之聘,移居北平,任印铸局技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赴金陵接受印铸局续聘。1930年冬天,他毅然辞职,定居上海,过上放旷自乐、心闲神怡的鬻艺生活。建国后王福庵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主任委员。他也是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中,篆刻创作最为出色,艺术生涯延续到新时期的海上印坛耆宿。

  王福庵的篆刻初宗陈鸿寿、赵之琛,不数年已熟练把握了切刀要领。浙派波磔涩进,圭角分明,充满金石古拙质感的线条,在其刀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并不满足做一名守望者,他的“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更结尽燕邯侠子”豪情大志,令其广采博取,在先秦古玺、汉官私印与皖派、赵之谦等优秀印式中广泛撷取养分,开创出一些西泠八家之外的新形式,其中最受世人推崇的,就是玉箸铁线篆朱文印。

  王福庵铁线篆印,布局整饬匀落,疏密自然。篆法中横画线条微微上拱,柔韧富有弹性。如遇多字印,在结篆、章法上苦心经营,使字字着实,笔笔妥帖,无瑕可击,加上精严的用刀,多字印创作被发挥到极致,堪称前无古人。王氏将铁线篆印婉转流美,工整精微完美地展现,又没有工艺刻意之匠气,具备雅俗共赏的特点,被印坛誉为“如洛神临波,如嫦娥御风”。要知道,王福庵在北平时手臂曾遭触电受伤,数月后方痊愈,自此刻印也从直坐式改为仰卧椅榻式,运刀用力方向迥异,但在他作品中竟无法分辨,令人称奇。

  因王福庵铁线篆印与赵叔孺、陈巨来创作的圆朱文印风近似,常被视为一脉。若从专业上细分的话,王氏铁线篆印圆润舒畅,秀雅恬静;赵、陈的圆朱文印则雍容堂皇,古茂渊雅,二者在布局、用刀,乃至韵致上,多有差别。若从印学上成就而言,赵、陈的圆朱文印是以赵孟頫\、汪关、林皋和巴慰祖等为源头,益见雅妍,而王福庵的玉箸铁线篆印更具原创性,已经超越、突破了老浙派范畴。赵、陈多古意,王氏出新声,这应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