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献唐:齐鲁文脉守望人

2013-01-24 14:38:13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3-01-18 09:56:24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献唐珍贵照片 (山东博物馆提供) 

观众在参观“王献唐纪念馆”◥

▲觯——王献唐南迁文物 (山东博物馆提供)

▲王献唐藏书印之王献唐 (山东博物馆提供)

 

▲傅增湘楷书七言联——王献唐捐献文物 (山东博物馆提供)

 

▲华严经合论——王献唐捐献古籍 (山东博物馆提供)

    ◆ 山东名人馆

    山东名人馆是省委、省政府为大力弘扬现代山东名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发挥捐献者的示范效应,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亮点工程,而专门设立的展馆。

    近年来,山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书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书画、收藏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实力派领军人物。很多书画大师和收藏名家出于对齐鲁大地的深厚感情,将自己创作或收藏的作品捐献给了国家。我省决定在山东博物馆内设立“山东名人馆”,将他们捐献的精品力作分期分批进行充分展示,致力于把“山东名人馆”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馆,公众感染心灵、感悟人生的道德馆,山东名人成就的展览馆、捐赠奉献的博物馆、优秀作品的艺术馆、山东精神的文化馆。

    为此,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省文联联合成立“山东名人馆”建设领导小组,开展“名人馆”相关展品的征集和展馆建设工作。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山东博物馆。 作为展览承办单位,山东博物馆高度重视,抽调主要人员组成展览筹备小组,精心设计,精心实施。

    1月12日,山东名人馆首期“王献唐纪念馆”、“于希宁纪念馆”、“张登堂艺术馆”正式开馆,展出三位名家的藏品或作品二百余件,今后接受的社会捐赠将分期分批进行展示。

    山东名人馆期待更多的书画大师和收藏名家入驻。

    “旗帜”: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

    王献唐(1896—1960年),山东日照人,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与印学专家。他是一位奇才,学识渊博,二十几岁时就在山东地区崭露头角,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公孙龙子悬解》是他的成名之作。王献唐一生学术,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学观念,辅之以实地勘查,集目录、版本、校雠、训诂于一身,熔文字、音韵、器物、古史之学为一炉,在诗词、书画、篆刻方面也深有造诣,一生著述之宏富,领域之宽广,治学之严谨,成就之巨大,令人叹为观止。著述总计逾千万字,其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有:《山东古国考》、《五灯精舍印话》、《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等,另有论文与书序二百余篇,编辑书刊七十余种,校勘书籍百余种,诗词歌赋六百余首,题跋逾千篇,还有大量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传世。他还是著名的收藏家,古籍、碑帖、青铜器、字画等鉴定家,一生经眼之古物数以万计,民国时期就有许多人辗转托友请其鉴定,现在拍卖市场上带王献唐鉴定题跋的古籍、碑帖、字画,远高出市值。至今保存在山东博物馆的商周铜器、汉画像石、古陶砖瓦、封泥古钱等的很多标签尚是王献唐墨迹。在抗战前,王献唐就被上海《晶报》主编、有“文坛怪物”之称的古物收藏家张丹翁誉为“一代传人”。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音韵学家黄侃亦非常欣赏王献唐,曾对王献唐的音韵学启蒙老师、国民党元老、音韵学家丁惟汾说:“山东少年治学者,惟王献唐一人。”在其身后,被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叶圣陶、夏鼐、张政烺等赞为“山东省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也被山东学界誉为“一代宗师”、“国学大师”、“山东学界的一面旗帜”。

    寻宝:“虽极苦以为极乐,人间亦有痴如我者耶”

    王献唐自1929年34岁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至1960年65岁去世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山东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山东古迹研究会”委员兼秘书、国史馆筹备处副总干事兼纂修、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等职,几乎用一生心血搜集、保护、研究山东文献,为山东乃至全国图书及文博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悉,自1929年至1937年抗战前八年间,王献唐请政府增加经费,联系藏家,出入坊肆,或抢救、或购买,或没收,几年之间搜罗宏富,蔚为大观。潍县陈氏万印楼藏印、滕县等地新出土汉画石、潍县高氏藏绝世砖瓦、历城马国翰收藏泉币、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曲阜孔氏微波榭藏书等山左文献和文物,大多网罗馆中,所收善本即达1700种35000册。搜集之成绩受到同行和学者的一致赞誉和好评。北平图书馆王重民赞曰:“山左文献,尽罗胸中。近年来保存文献,以贵省为最努力,成绩亦为最著。”“贵省图书馆得先生经营,收藏之宏富,建筑之良善,驾苏、浙而上,在省立图书馆中,屈一指矣!”1933年国内报章赞云:“国内图书馆以藏书之多言,首推北平之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保存古器物之丰言,殆无出山东省立图书馆之右者。”

    这些图书文物多是王献唐竭心尽力搜集而来。如现存省博的封泥,内有500多枚是王献唐“由一枚数枚,积至五百余品,间关以求之,信宿而要之,劳精敝神”而得,可谓艰辛备至;又如现存省博的潍县高鸿裁(1852—1918年)上陶室秦砖汉瓦,被当时学界誉为“全国陶类中之唯一国宝”,乃高鸿裁竭40年之力所得。高氏殁后,家道中落,潍县又迭经兵燹,家给渐形拮据,其藏品随时有散出可能。王献唐未雨绸缪,于1931年4月15日亲赴潍县,约同当地文化名人丁稼民,与高氏后人洽谈为本馆购藏事宜。然而不到一月,高氏竟将其以1600元售与日本人大田。大田购妥后,即择其中特品二十字、秦砖二方,选道运回日本。其余砖瓦装载七大箱,伪称玉器及石料,于5月18日由潍县运至青岛,在从青岛车站报关外运时,被查出。但车站人员不知这些砖瓦为何物,邀当地社会局、教育局人士前往查看,“亦不知何用”。情急之下,遂打电话向王献唐请教。王献唐迅以“此项砖瓦,数量既多,质量亦确,为国内古陶精华,关系文化甚巨”覆之,并速“由馆发快函致青市政府、胶路局,青社会局、教育局,请其依《古物保存法》扣留。并使亮宾至教育厅,请电禁止。”后经多方协调,排除日人阻挠,终按国法全部没收,入藏“山东金石保存所”。再如,1932年2月15日阴历正月初十,王献唐冒严寒画泰山经石峪形势图,石刻字行字数亦一一计算,所有题咏刻石皆钞出,并请岱庙外鸿文斋将残泐不完、从未拓过之字,一律补拓,并记其行数字数。午饭嘱轿夫购鸡子煮熟充饥,北风如剪,冻手欲僵,亦觉乐事。自云:“北风如剪,冻手欲僵,攀石扫苔,间或半埋土中,手自掏之,虽极苦以为极乐,人间亦有痴如我者耶?”

    文物珍品收归公藏后,王献唐精心策划向社会各界开放参观与考察研究,陈列布置亦用尽心思,一切为参观者系统了解与学者研究便利着想。如设立“罗泉楼”陈列历城马国瀚玉函山房古泉时,他一方面自撰《罗泉楼记》,文中详叙清代以来山东五大藏泉家之成绩,及收购马国翰藏泉之经过,书写装裱后悬挂展室内;另一方面陈列他为本馆新购马氏藏泉原件,让观者既可了解中国货币发展历史,又可方便研究,外地参观者誉为:“济南胜处,不在大明湖,而在图书馆。”

 护宝:“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生存,谋发展”

    古今载籍,数经厄劫。历观史志所载,及藏弆家所著录者,百无一二。图书文物之难守者甚矣!究其原因,既有禁书、兵燹、子孙不守等人祸,亦有水、火、虫、地震等天灾。其中尤以兵燹为烈。近代山东兵祸匪患不断,公私藏书多遭劫难,王献唐以保护乡邦文献为职志,为使文献珍宝免罹兵灾,他或奔走抢救,或以死相守,或载书避难,历尽艰辛,最终使重要图书文物得以保存流传,斯功甚伟。因此,著名学者赵俪生云:“献唐先生在中国文物史上,特别是山东文物、文献史上,永远抹不掉的一份功劳。”

    王献唐有强烈的为中华民族“续命”的使命意识,有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山左文献的文化自觉。因此,他以“守藏吏”、“柱下史”、“柱下小史”等为别号,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守藏之责。

    1937年日寇侵华,王献唐毅然舍妻别子,冒敌机轰炸,载山东数十载搜集图书文物精品万余件31箱南下,保存到曲阜孔府,后再抽运5箱至四川乐山大佛寺保存,流离西南隅十余年。在南下与四川护书期间,基本得不到政府经费支持,他与一同护书南下屈万里、李义贵等人不得不多方想法筹措南下旅费、运工费、存书处租金与生活费。1948年9月离职后,仍极力协助政府,使南迁文物于1949、1950年“完璧归赵”。在这期间,王献唐劳累致病,左髀与脑部皆做了手术,他自己四个儿子中的两个死在四川,与他一同南下护书的屈万里、李义贵的亲属亦天各一方,可谓“十年一瞥成桑海,惆怅王郎万劫心”。但他在1946年11月20日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李泰华函内表示:“此项物品已为山东文物之精华,献唐既为山东从敌机轰炸中抢运而出,亦当负责使其归还山东,虽劳病至此,无怼也。”劳病如此而无恨,是其毕生爱国之最好体现。

    王献唐南迁保护的文物,是山东省图书馆与山东金石保存所成立30年来收藏之山东金石古物、书籍珍本及字画精华。内有:商父乙鼎、商五戈足形鼎、商甲骨、周明我鼎、周五敦、秦二世元年诏版、宋赣州州学刊本《文选》、宋宝佑赵节斋刊本《通鉴纪事本末》、刘塘小楷五福颂、郑板桥行书堂幅、石涛山水堂幅等及全份山东历代方志等。而当时留存济南图书文物因日军入侵损失惨重,仅存7600册件,存量不及战前原藏量百分之四!王献唐保存山左文物精品于炮火之中,其功绩无法估量,这是山东文化史、山东乃至中国抗战史上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故事。

    王献唐的这种为中华民族“续命”的使命意识,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1931年,他从日本商人手中截获潍县高氏大批绝世砖瓦后,便在图书馆举行公开展览,并编印了《砖瓦图书为什么要举办展览》一书,免费向观众发放,书中扉页上醒目地标注:“献给中华民族的爱国同胞!”他把保护图书文物,与当时维护中华民族的命运——“救亡图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次展览会盛况空前。1932年7月,王献唐得知朋友要到国外,乃以一外省图书馆长身份,请其代为查访留落异邦的中国书籍秘本、孤本。同年,偶然收得一部《明邢玠大破日师凯旋赠别诗文卷》,系朝鲜人送别明朝抗倭名将邢玠诗集,因“事关外交文献,且为吾国荣誉之事”,格外重视。其后又先后收购二张邢玠大破日师《凯旋图》及其印章、遗像等,以《明史》无传,并撰《邢玠传》,收入《山东乡贤列传》。复请刘守中撰《明兵部尚书邢玠征倭考》,收入齐鲁大学编《国学汇编》中。并利用各种方式对邢玠大胜日军事迹进行宣传,以鼓国人之士气。建国后,在选择山东博物馆明清历史陈列人物时,认为有“民族气节”的明代“爱国词人”贾应宠,应该与当时已获盛誉的孔尚任、蒲松龄两人共同陈列。

    难能可贵的是,在提倡“保存国粹”的同时,他也强调“吸收世界文化”,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不落人后”。他号召“保存国粹”,“抵抗帝国主义者文化侵略的阴谋”,又不赞同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对立起来。

    献宝:“身外之物,聚散皆数,不足介怀”

    王献唐为书痴,好收藏,曾自拟藏书章印文曰:“饥以当食,寒以当衣,寂寥以当好友。”亦自撰联曰:“不成大隐成中隐,不爱今钱爱古钱。”其室名别号多与金石收藏有关。据张书学教授统计,王献唐自用印鉴有126枚之多,与其藏缘有关的有五十余枚,几占一半。至1943年时,王献唐“收古玺印千三百余”,古钱亦伙。其家藏图书,也超过五万卷,成为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的文物收藏家。这些收藏都是王献唐节衣缩食,收藏所得。平时,常因“迩年专收古玺印,月俸所入悉耗于此”,而衣食不继,日常生活亦不得不靠借货度日,致孩子上学学费有时都要转借。

    在对待公藏与自藏的态度上,王献唐也迥然有别。对于公藏,他自刻“守藏吏”、“柱下史”、“栖禅亭长”等藏书章与“那罗延室”等室名别号,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坚守的态度;对于个人藏品,却抱有“此系身外之物,聚散皆数,不足介怀”之通达态度。而且他认为,图书文物的最好归宿,是变私藏为公藏,由个人玩赏转为面向社会大众观赏,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1930年,他就向山东省立图书馆自捐书籍《丁守存编年自记》、《魏王显贵造像拓本附考释》、《韵字鉴》,与栾调甫合赠《钞本书经直解》。这些皆为善本,其中《钞本书经直解》已入选《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1951年1月,捐献宋刻经折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合刻》给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1953年,将珍藏之明李自成“闯王印”、勾践剑捐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在他1960年去世后,其亲属将其遗物1600多种捐献给山东博物馆。

    王献唐不仅自己向国家“献宝”,还鼓励亲属及社会各界人士与机构向国家“献宝”。1930年11月,他伯父王廷橒将日照出土汉大吉昌砖二块并拓片,应王献唐请求,捐赠给山东省立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以传永久”,后被收入《山东省立图书馆金石志初稿》。他还制订了详尽的《山东省立图书馆捐赠图书规则》九条,规定“本馆受到捐赠图书,即具函声谢,并在本馆所出《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及图书报告牌,分别刊登,藉志高谊。

    总括王献唐的一生,堪称是学术与事功俱隆、文章与道德并富的“一代传人”。昔王鸣盛序《十七史商榷》有言曰:“予任其劳而使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人乐其易。”王献唐之功,实在于兹。其有功于山东乃至中国学术文化者,“虽百世而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李勇慧)

    (作者为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