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衡阳王氏宗祠讲解词

2016-11-16 10:53:52来源:红网综合

打印 字号: T|T
    各位朋友们,今天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讲解。今天我们来到的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栗江镇大渔村,我们即将参观的是号称“衡阳第一家”的衡阳王氏宗祠。什么是宗祠呢?通俗来讲,宗祠就是祠堂,是我们古代儒教祭祀和供奉祖先的地方,是宗族的象征。再简单一点来说,宗祠就是一个姓氏的家族精神具体成物质的地方。
  我们即将参观的衡阳王氏宗祠在整个衡阳地区的宗祠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研究衡阳地区家族变迁史的“活化石”,我们今天能够有幸参观这座祠堂,我也能够为大家讲解,我感到莫大的殊荣。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王氏宗祠的前面,大家请看,这里有九条垅口,每条垅口的水流流向了祠堂前弯月形的水塘里,因此,在当地人之间流转着一种“九龙捧圣”的说法。这种说法既是对祠堂前面环境的形象比喻,又是人们为了表达对王氏祠堂的尊敬之意。
  在我们还没有正式进入祠堂参观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衡阳第一家”的历史。衡阳王氏宗祠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也就是公元1061年,距今已经差不多1000年时间了。当时有一位叫王万庄的人在此地买田安家,并建了一座小祠堂,名字叫做“崇本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崇本堂”早已经毁于战火,但是追本溯源,那座“崇本堂”实际上是我们眼前这座祠堂的前身。不过现在祠堂里也有一座“崇本堂”,只是这座“崇本堂”早已不是当初那座“崇本堂”了。王万庄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进士,曾任宝庆邵阳令,但是当他在世的时候王氏宗祠还远没有达到声名显赫的程度,王氏宗祠的名声而是经过了几代王家人的发展才渐渐名声大振。据相关资料记载,王氏宗祠在元代的时候遭遇兵祸,焚毁殆尽,直到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重建,改名字为王氏宗祠,这个名字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好,在我们简单介绍了王氏宗祠的历史后,让我们大家走进王氏宗祠。
  我们现在来到了王氏宗祠的正门,让我们先总体感受一下王氏祠堂的布局结构。我们眼前的这座王氏祠堂为二进五间布局结构,东西长约62.5米,南北宽约31.5米,高为12米,总体占地面积约为1950平方米。我们现在正对着大门,自右往左看,分别是“培槐阁”、“贤达祠”、“正堂戏台”以及我们左手边的“节孝祠”和“羹梅阁”。现在,让我们先欣赏一下王氏宗祠的正门。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王氏宗祠的正门,在当地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头禅——王家祠堂花艳艳,说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正门祠匾上面的汉白玉石雕二龙戏珠和门边的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鼓。大家请抬头看,祠匾上面的二龙戏珠,昂首舞爪,生动活泼,再往下看我们可以看到一对石狮,侧首张口,憨态可掬。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石狮背后的石鼓,正面雕刻的是丹凤朝阳,另一面或是白鹤含书、或是鹭鸶采莲,或者是野鹿含花,或者是喜鹊含梅,下面的麒麟形态亲昵,好像在说着悄悄话。这些雕刻图像都寄托着王氏宗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预示着家族的人丁兴旺。
  欣赏完大门的石刻艺术,我们现在来看看文化痕迹。大家请看,祠匾上方书写着“衡阳第一家”五个正楷大字,字体端正浑厚,似乎预示着王氏先祖们的凌然正气。大门两边,一副对联赫然在目,右边为“古今忠孝门地”左边为“世代耕读人家”。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右边一联也就是说王氏家族的成员从古代到今天都是忠于朝廷、孝敬父母的楷模,古代忠于朝廷当然指的是忠于封建皇帝,现在的忠于朝廷当然就是指热爱我们的国家了。左边的字面意思更简单,指的是世世代代都是耕作读书的人家。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所以上到皇帝下到黎民都特别重视农业。我们国家又是一个受儒学文化熏陶浓厚的国度,自古强调“学而优则仕”,为了出人头地,读书科考,考上科举从此就可以飞黄腾达了。只要家族里有一人通过读书进入仕途,那对于整个家族的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光荣,于任何一个族人在外族面前脸上都有光。所以,左边的“世代耕读人家”强调的就是积极进取却又不失本分的精神,时刻提醒着那些能够走上仕途的族人要牢记着根本。
  好,看完我们王氏宗祠的正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宗祠内部来感受一下宗祠文化强烈的震撼力。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正堂戏台,戏台戏台,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我们现在看不到唱戏的场景了,但是在古代,王氏家族在这里很有可能就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供族人玩味欣赏。
  各位朋友们,在我们的两侧,分别是“贤达祠”和“节孝祠”,以及更靠边的“培槐阁”和“羹梅阁”。我们现在看到的规模基本上都是修葺后的样子,但是请大家抬头仰望我们头顶的古代建筑,大家是不是会为了这些中国古代建筑的美而折服呢?“贤达祠”里供奉的是王氏家族历来出现的社会贤达,“节孝祠”里供奉的是王氏家族历来的忠孝人物,王氏祠堂将历代出现的贤达忠孝的人物供奉起来,一是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二来也起到了激励后世子孙的作用。左右两旁的“培槐阁”和“羹梅阁”,则是表示着王氏族人希望能够在后世里出现更多优秀的人物。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梅树和槐树都是美好的树种,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可知,以梅树、槐树命名的地方该是有多么令人心头称颂的啊!
  朋友们,让我们继续往前走,映入我们我们眼帘的是王氏宗祠的核心部分——“崇本堂”。我们前面说过,这座崇本堂已经不是最初那座崇本堂了,这里现在供奉的是本地王氏始祖万庄公和他的夫人王周氏。大家请仔细观看神位,中间上书“宋授文林郎渔溪始祖王公万庄府君、母周氏孺人神位”,两边分别是“昭祖历代考、妣神位”和“穆祖历代考、妣神位”。中间是万庄公及其夫人的神位,他们的右手边供奉的是“昭祖”,左手边供奉的是“穆祖”,什么是昭祖什么又是穆祖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古代中国著名的“昭穆制度”了。简单来讲,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在万庄公的左边是昭祖,在万庄公的右边是穆祖,这又被称之为“左昭右穆”。再通俗地说,万庄公为始祖,他的儿子为第一任“昭祖”,他的孙子则是第一任“穆祖”,以此类推,由万庄公传下的辈数,单数是“昭祖”,双数是“穆祖”。这样,父子之间始终是异列,祖孙之间始终为同列。昭穆制度最大的作用就是区别父子、长幼和亲疏,使辈分不乱,井然有序。
  好的,看完王氏宗祠的核心——“崇本堂”,让我们前往王氏宗祠的“后花园”瞻仰一下万庄公的风采。
  我们现在出了崇本堂来到了“后花园”,大家注意到我们眼前排列着一排白色石碑,上面篆刻着对先祖的敬仰之语,例如“敬祖尊宗、润泽安康”,又如“缅怀先祖,佑我宗裔”,再如“祖德铭心,大爱无垠”等等。大家再抬头看,顺着石碑方向,我们的正前方是一尊金色雕像,体态丰韵,穿著宋朝服饰,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万庄公的神像。这尊像是王氏子孙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而朔造的一尊雕像,看见这尊雕像就犹如看见了万庄公本人,所以现在的王氏子孙每一望见这尊雕像,心底就会油然而生出骄傲之情、感激之情以及崇敬之情。
  各位朋友们,鉴于以上王氏宗祠悠久的传承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在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上,我们的衡阳王氏宗祠榜上有名!
  王氏宗族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这和王氏家族自身的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王氏家族有一部内容详实的族谱,还有一套完整的家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读完之后或许你会对今天的参观多一份自己的认识。
  朋友们,今天我们参观衡阳王氏宗祠的活动就到此告一段落,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观看研究一下王氏宗祠的古建筑部分,那里面蕴含的东西同样博大精深,特别是里面的斗拱甚至被有关专家拿来和故宫的斗拱相媲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留心一下哦。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带领大家粗略参观了一下我们的“衡阳第一家”——衡阳王氏宗祠,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想这应该会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南方古代宗族文化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场文化上的饕餮盛宴,对参观游览的朋友们来说,这也是一场了解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生动课堂哦。
  好的,我们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四处看看,让我们下次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