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渔溪王氏宗祠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衡阳第一家”王氏宗祠游览参观。衡阳王氏宗祠,亦称渔溪王氏宗祠,位于湖南省衡南县栗江镇东北方向7公里的大渔村渔溪组。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具有1000 年历史的王氏宗祠,走回历史的起点,共同感受最古老的乡愁。
我们看,渔溪王氏宗祠,这座湘水名宗,地处九水潆洄,山色空明的栗江镇大渔村。因进村来有9条垅口的水流往祠堂前的月牙塘里,故当地有“九龙捧圣”之说。它是湖南省“三大名祠之一”,也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
王氏宗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即1061年,到了元代遭兵焚毁,明永乐十二年,即1414年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维修。后于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扩建而成。关于王氏宗祠的由来,渔溪王氏为什么称“衡阳第一家”?这要从渔溪王氏起源说起。王氏的始祖王万庄,是宋代的进士,曾任宝庆邵阳令。晚年携家眷云游,到了长坪,也就是现在的大渔村渔溪组。看到这个地方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当时祠前有一口宽约一百亩的大水塘,塘中有一座小山,这座小山生得好像一方官印一样。有好事者去挖,却越挖越长。这时,有一个风水先生怕毁了这风水宝地,便杀了一只狗,将狗血淋到印山上。奇迹出现了,印山从此不再往上长了。万庄公于是在这里买田安家,在水塘边建了小祠堂,取名为崇本堂。到了元代,祠堂在战乱中被烧毁。到了明代,万庄公十四代孙王大礼上书衡州知府史中,史中批示同意建祠。这时王氏族中出了个工部尚书王诏,由他主持修祠,20年后才得以建成。衡州知府史中亲自将“楚南第一家”改为“衡阳第一家”。从那时起,“衡阳第一家”便声名大振。明代修祠时,崇本堂改名为王氏宗祠。宗祠在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经过了六次维修和扩建。民国29年,也就是1940年,再次修葺后改称王家祠堂。
站在远处抬头一望,王氏宗祠由青砖灰瓦组成二进五间建筑群,并排屹立,气势十分的雄伟壮观。整个建筑长62.5米,宽31.5米,高12米,总面积1950平方米。座北朝南,砖、石、木混合结构。48根主柱、柱础、13条门框等均系石料加工而成。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石柱木梁,硬山顶,盖小青瓦;栋间施风火山墙,两端爪角飞翘。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为前后厅,左右是厢房,前置回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就其位。史学、考古、地理环境学专家,都称赞祠堂的坐落和架构是对古代风水理论的良好运用,也符合现代环境地理学的要求。
来到檐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斗拱了。这里的斗拱有五六种,如由四层格子组成的如意拱,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似的,往上看是棱形,朝下看却又成了方形。其他像变异斗拱、云缝斗拱、罩井斗拱、螺丝斗拱等,风格各异的斗拱撑起整个瓦檐。专家认为,这些斗拱可与故宫的斗拱媲美。宗祠建筑的精美可见一斑。檐边浮刻着奇异的花朵,鲜明活现。正门便是“衡阳第一家”祠匾,相传为衡州知府史中亲笔所书,白底黑字,浑厚沉雄,奇伟秀拔。匾额是汉白玉石,雕有二龙戏珠,昂首舞爪,非常的生动活泼。两旁配以“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的楹联,使整个祠堂更添光彩。两旁石狮上配有一对汉白石鼓,正面雕塑是丹凤朝阳。另一面,或野鹿含花,或喜鹊含梅,或鹭鸶采连,或白鹤含书。下方是一双麒麟亲昵的引颈相视,好像在窃窃私语一样。屋檐微微上翘,势如腾龙升天。
请各位移步入门到里面观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前厅由正堂、左边的贤达祠、右边的节孝祠组成,各三开间,进深一间;前厅正中为戏台,施八角藻井。经过前后厅之间的天井,就到了后厅崇本堂,它的东西都设有厢房,左边是贤达堂,右边是节孝堂。崇本堂内摆放着王氏始祖王万庄的牌位。培槐阁、羹梅阁分布于两侧。
来,大家到里面边走边看。置身于宗祠内,满眼皆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祠内雕刻彩绘都是戏剧人物、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之类。石雕遍于门框、门额、石柱、柱础,有浮雕、阴刻、阳刻、线刻等多种形式,连瓦檐都是雕刻,图案典雅,刀工纯熟。墙上有100余处精美的彩绘、彩塑,形神兼备,形态各异。有神工鬼斧的八仙过海;有呼之欲出的麻姑献寿;有维妙维肖的桃园结义;有活灵活现的古城会。天花板和粱架上的彩绘也是美轮美奂,巧夺天工。仔细去看,龙飞凤舞,虎豹齐鸣,花鸟虫鱼,每一样都栩栩如生。宗祠装饰木刻有300余处,技艺精湛,玲珑剔透。戏台八角楼为魁星点斗,多彩多姿。柱联“历朝甲第,累世文明”是明代尚书湛若水题写的阳刻,字与字之间都刻有奇花异草,色彩缤纷。木刻两边的图案打破了对称的格局,没有一处相同,呈现多彩多样的艺术美。木质装饰全是雕刻,施以彩绘,神态逼真。置身祠内,犹如进入一座花的艺术殿堂。
王氏宗祠不仅保留穷工极巧的古建筑艺术,书法亦可谓异彩纷呈。像前面我们看到的“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的楹联,还有“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春草池塘,一派渔溪新绿水;画堂燕子,千年王氏认乌衣”等20多副柱联均出自明清以来尚书、状元、内阁中书、刺史、知府等名流之手,保留了明清两代的书画真迹,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精品。
在宗祠里,大家可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觉得这里是一步一景,步移景变?这里的每一样精品,都反映出艺人们高超的技艺。宗祠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部分建筑构件还是明代的原物。柱梁结构制作规整,用材硕大,并大量使用各种斗拱,彩绘斗拱、如意斗拱,建筑规格之高,在中南地区祠堂建筑中十分罕见。
说起王氏宗祠的文化,更是大放异彩。王氏宗祠至今都保存着93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王氏族谱》,记录了历代社会贤达大量的诗文和地方民俗,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自宋朝以来,至今千余年,王氏宗祠人才辈出,宋有翰林学士,元有万户侯,明清有尚书、一品将军、大夫等,到了近代更加出了中将一人、少将一人,黄浦军校将领六十一人。历朝历代,王氏后人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级以上的干部更是数不胜数。在历史长河里,王氏宗祠形成了以“忠教耕读”为内涵的渔溪文化。无数的王氏孙子共同闪耀着文化的光辉。王氏宗祠是渔溪子孙和历史人物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殿堂,也是高耸于现代文明中的古原生态文化丰碑,被誉为湖湘文化的“活化石”。 这里还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王氏宗祠于2014年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尊敬的各位游客,渔溪王氏宗祠的游览到此结束,我相信王氏宗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妙的建筑艺术,一定会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朋友们,期待着与您再重逢于王氏宗祠。欢迎您再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