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三王庙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到这里来参观,相信大家都看见了大门上面的三个大字“三王庙”。大家也许会想:哪里没有庙啊!是的,有庙的地方很多,但是有三王庙的地方很少。在我们的印象中庙宇都是讲迷信的地方,但实际上不全是这样,庙宇也有文化内涵,迷信成份只是人们包裏在它身上的一层薄薄的外衣。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解三王庙的故事和它所展示的文化。
三王庙又名三侯祠,也称天王庙,虽称为庙,但不是任何教派的宗教寺庙,而是对先贤先烈的祭祀场所。在古代,庙是用来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庙又作为祭神的场所,这些神是人们心中所崇拜的偶像的化身,只是人们把他们神化了。这里的三王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三王的来历也与佛教道教不相干。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宪大夫、分巡辰沅靖道、按察司副使周文元所撰“靖疆营重修天王庙碑”记载:“余不知其所由,进父老而问之,父老曰‘神之庙食于兹土者,四百余岁矣’。所谓三王者,兄弟云。长曰金龙、次曰金彪、又次为金纂,出于杨,为宋名将业八世孙。宋南渡孝宗朝,奉命征讨辰蛮,拓九溪一十八峒…蛮畏其威,民怀其德,遂立庙以祀之。厥后灵爽在天,数显神异,宋朝嘉其忠义,锡以王爵。历元、明以至我朝…《礼》曰‘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御大灾则祀之’。”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三王庙是祭祀杨家将的,因为他们为国家的稳定立下了功劳。大家会奇怪,历史上有名的杨家将怎么会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呢?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杨家将跟凤凰很有缘份啊!
凤凰这个地方从唐朝初年(公元618年)到清朝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一千余年的时间里,都是在土司统治之下。而土司政权又是军政合一的政权形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与朝廷对抗,阻碍国家的统一。早在北宋时,杨家将后代就曾奉旨平蛮来到这里,到了南宋时,朝廷软弱无能,内忧外患,凤凰周边的广大地区,土司们割据称霸,直接冲击国家政权管理。宋孝宗派兵前来征讨,杨家将的后代再一次奉旨前来平乱,虽然最终叛乱平息,但杨氏三兄弟战死沙场。之后朝廷给扬氏三兄弟封赠王号,立祠庙纪念,这就是凤凰三王庙的由来。
这座三王庙,始建于南宋淳熙九年至十年(1182—1183年)之间,为孝宗皇帝敕建,名三王庙。清嘉庆三年(1798年)凤凰厅同知傅鼐扩建,正殿三间、前厅一间、左右厢房二间、住房二间、戏台一座、二门三间、头门三间,更名为三侯祠。咸丰及道光年间又相继修葺添建,依山临江,地势高旷,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咸丰四年祠额换书“三王庙”,沿袭至今。头门上有竖式楷书“三王庙”额匾,门外有旗杆,又设石狮二座。进门左边从下到上是一堵两米高的青砖围墙,右边从下到上依势连建七座平台,名叫七星台,台上各建房屋一间,每间面宽4米,进深3米;居中三间敞开,门前建有木栅栏,三间室内均有一个马夫牵一匹战马的塑像,形态各异,神气逼人,栩栩如生,足可以假乱真。塑像为著名泥塑艺人麻阳县张秋潭的杰作,技艺精湛,堪称绝世珍品,毁于60年代。
头门至二门之间有红岩石台阶140级,左右为木签,中间是朱漆大门。跨入二门,右边是一座高大戏台,坐北朝南,面向正殿。戏台高7米,长8米,宽6.7米,藻井彩绘“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诸葛亮草船借箭”、“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人物故事。台基高2米多,砌以砖石,墙面石灰粉底,彩粉“二十八宿闹昆阳”的典故。台后有厢房为化装、服装及道具室,台前两边有木板长廊楼房,为看戏包厢,60年代“文革”时,戏台被当做“四旧”拆毁。沿戏台上石阶13级,到正殿前敞坪,这是百姓们唱年戏的场地,长18米,宽7.2米,置一“化钱炉”,专供祭祀者焚香烧纸之用,时至今日,仍香火不断。
正殿建于靠山一面,坐南朝北,与戏台相对,高8米多,面宽13米多,进深12米多,三开间,台梁式木构架,山墙及后檐墙用青砖封砌,前檐敞开,设一排签字门;硬山式屋顶,盖小青瓦.殿顶及檐下为卷棚。正脊有彩色泥塑双龙戏珠,两端马头墙墀头彩纷人物故事。正殿内设三王座式塑像,脸色青、白、黑,神态各异,怒目扬眉,叩拜者不敢仰视。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子太傅果勇候、镇筸镇总兵杨芳手书“三公天人”金字匾额一方,高悬正殿中央。正殿左侧偏殿一栋三间为太后宫,内有三王之母(称太后)坐像一尊,与三王同享烟火;右侧偏殿一栋两间,为庙祝居室。正殿两旁,各有厢房一栋二间,为来人饮茶、休憩之所,门窗格扇均雕刻有精致花卉翎毛及人物故事图案。正殿、侧殿、厢房同包厢相接,与戏台构成一个整体,成合院式格局。正殿东首不远处有一小庭院,建房一栋二间,为厨房。庙内建筑物的基础以及石阶、院坪,全部采用红砂条石砌筑及块石铺设。殿宇房舍为穿斗式建筑,屋顶有歇山、硬山、悬山式三种,是一座建筑华丽,恢宏典雅的古建筑群。
三王庙的实质虽然是纪念堂,但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空间,象征了一种特殊的意义。首先它在建筑形式上就体现了汉文化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对庙的规模大小、建筑形制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礼制实质上就是等级制度。汉文化的建筑,是以皇宫为最高范本,各类建筑按照统一结构,在规模和尺度上遵从礼制而缩小。也就是说,汉文化的皇宫、官署、府第、民居,都是按照统一的礼制和观念来建造的,皇宫是最大最高级表现,四合院是最小最低型,都是坐北朝南,纵轴展开,左右对称,堂堂正正,尊卑分明,秩序井然。祠庙是供奉不同于人世而又与人世相关的先祖、先贤、先烈之处,他们已属不同于人的神的世界,因此庙又是神的居所,是汉文化在建筑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因此,汉文化之庙,无论是那一种庙,在建筑结构上都是相似的。
这座三王庙是建在山上的,风景优美,庙堂在山林,自然要求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协调,以山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各个建筑物的位置,这种布局又是汉文化的山水理论和风水理论的体现。庙堂在山上,视野广阔,才能望远,从而产生出一种对神(也就是对偶像)崇拜的苍茫无限的意境。
经历数百年沧桑的三王庙,在60年代时,神像均被捣毁,房屋多有损坏,仅存正殿、左右偏殿及厢房,1984年县政府拨专款重加修复。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关于三王庙就为大家讲解到点里,祝大家玩的开心!
三王庙又名三侯祠,也称天王庙,虽称为庙,但不是任何教派的宗教寺庙,而是对先贤先烈的祭祀场所。在古代,庙是用来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庙又作为祭神的场所,这些神是人们心中所崇拜的偶像的化身,只是人们把他们神化了。这里的三王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三王的来历也与佛教道教不相干。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宪大夫、分巡辰沅靖道、按察司副使周文元所撰“靖疆营重修天王庙碑”记载:“余不知其所由,进父老而问之,父老曰‘神之庙食于兹土者,四百余岁矣’。所谓三王者,兄弟云。长曰金龙、次曰金彪、又次为金纂,出于杨,为宋名将业八世孙。宋南渡孝宗朝,奉命征讨辰蛮,拓九溪一十八峒…蛮畏其威,民怀其德,遂立庙以祀之。厥后灵爽在天,数显神异,宋朝嘉其忠义,锡以王爵。历元、明以至我朝…《礼》曰‘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御大灾则祀之’。”从碑文中可以看出,三王庙是祭祀杨家将的,因为他们为国家的稳定立下了功劳。大家会奇怪,历史上有名的杨家将怎么会跑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呢?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杨家将跟凤凰很有缘份啊!

这座三王庙,始建于南宋淳熙九年至十年(1182—1183年)之间,为孝宗皇帝敕建,名三王庙。清嘉庆三年(1798年)凤凰厅同知傅鼐扩建,正殿三间、前厅一间、左右厢房二间、住房二间、戏台一座、二门三间、头门三间,更名为三侯祠。咸丰及道光年间又相继修葺添建,依山临江,地势高旷,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咸丰四年祠额换书“三王庙”,沿袭至今。头门上有竖式楷书“三王庙”额匾,门外有旗杆,又设石狮二座。进门左边从下到上是一堵两米高的青砖围墙,右边从下到上依势连建七座平台,名叫七星台,台上各建房屋一间,每间面宽4米,进深3米;居中三间敞开,门前建有木栅栏,三间室内均有一个马夫牵一匹战马的塑像,形态各异,神气逼人,栩栩如生,足可以假乱真。塑像为著名泥塑艺人麻阳县张秋潭的杰作,技艺精湛,堪称绝世珍品,毁于60年代。


三王庙的实质虽然是纪念堂,但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空间,象征了一种特殊的意义。首先它在建筑形式上就体现了汉文化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对庙的规模大小、建筑形制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礼制实质上就是等级制度。汉文化的建筑,是以皇宫为最高范本,各类建筑按照统一结构,在规模和尺度上遵从礼制而缩小。也就是说,汉文化的皇宫、官署、府第、民居,都是按照统一的礼制和观念来建造的,皇宫是最大最高级表现,四合院是最小最低型,都是坐北朝南,纵轴展开,左右对称,堂堂正正,尊卑分明,秩序井然。祠庙是供奉不同于人世而又与人世相关的先祖、先贤、先烈之处,他们已属不同于人的神的世界,因此庙又是神的居所,是汉文化在建筑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因此,汉文化之庙,无论是那一种庙,在建筑结构上都是相似的。
这座三王庙是建在山上的,风景优美,庙堂在山林,自然要求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协调,以山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各个建筑物的位置,这种布局又是汉文化的山水理论和风水理论的体现。庙堂在山上,视野广阔,才能望远,从而产生出一种对神(也就是对偶像)崇拜的苍茫无限的意境。
经历数百年沧桑的三王庙,在60年代时,神像均被捣毁,房屋多有损坏,仅存正殿、左右偏殿及厢房,1984年县政府拨专款重加修复。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关于三王庙就为大家讲解到点里,祝大家玩的开心!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