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林赴湖北红安县调研记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网编者按:本网华中版主王义林宗亲从QQ传来此文,内容丰富、值得一读,专发于此,以餐宗亲! 应湖北省红安县“太原王氏”宗亲会会长王基德和秘书长王钜新两位先生的邀约,我与3月24日前往红安县城,下午3点半钟王钜新和培城村的王建家书记前来车站迎接,王基德老先生及其他宗亲在红城宾馆欢迎我的到来。 在培城村书记的办公室里,我和基德、钜新两位先生一起谈湖北工作站会议后的感受、新会员的发展、红安“太原王氏”修谱、修墓以及其他王氏情况等。作为湖北工作站副站长的基德先生和组长钜新先生通过手机联系,一下子叫来11位村干部和村民,当场填写表格,交纳会费100元,加入“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会员。我也将随带的资料分发给他们。看到他们入会的场面,正让人感受到“小小黄安,要粮有粮,要兵有兵……”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位于湖北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版图面积1796平方公里,人口约65万。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走出了———位一大党代表、两位国家主席、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四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五位国务院副总理、六位大军区司令员、七位省委书记、八位共和国上将、九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00多位共和国将军,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属红安籍,1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解放后登记造册有名姓的黄安籍烈士22552名。为了纪念这片曾经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的辉煌历程,1952年国务院正式决定将黄安更名为红安。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在全国是惟一的。 红安王氏与全县人民一样,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在与基德、钜新两位先生的交谈中得知: 红安王氏的来源比较复杂,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谱牒反映,有十余支之多,仅有史可稽的有这样几支:太原王、秦王、沙河鞑子王、高桥四房王、西寨会王、河图畈王、八里三槐堂王、王二免王、土著王等。 1、太原王与秦王。始祖王鼎一,由江西江州锹溪迁徙安邑,是燕国公王韶的第五世孙,为江西儒学提举,奉调至湖广(湖北)麻城,后徒居于麻城太仙里(今红安县城关镇东五里和杏花乡十里障山一带)。王鼎一生有二子,长子王道宏,字允福,次子王道源,字允寿。王允福在少年时就十分乖巧,聪颖且语甜,为乡人称奇。其时当地六户秦姓里有一户人家,有女无子(据说有一子游历至辽东未归),女名秦真,与允福年龄相配,两相邀悦,于是王允福入赘秦家,以女婿作儿,王姓改秦姓。王允福改秦允福,以后与秦真所生子嗣后代姓秦,其派辈字号与王允寿的子嗣后代一样,联宗联谱,永不结亲姻。这就是今日秦王的来历。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上将为该支后裔。3月25日上午,在教育部门工作的秦勇先生应我之邀来到红城宾馆,我们详谈了红安太原王与秦王的关系,证实秦王的根在王氏,除姓氏外,宗祠、修谱、辈份字号与红安太原王都是一样。他们的祖庙太原天水祠就建在县城的宪司街,今有谱案记录此事。至清宣统年间约二十余代。王允福改姓秦后,次子允寿一支均以太原王据称,一直延续至今。(红安太原王应为琅琊王氏)。 2、西砦会王家嘴王。始祖王宗八,由江夏迁至黄安王家嘴(今桐柏集镇东南五里)。此王姓,本地习称西砦桐柏王。现集居于韩家楼、香铺、王家田、新屋、大赵家南的王家咀等处。 西砦会王姓缙绅略录:王国谟为清嘉庆丁卯举人。王承志为清同治壬戊举人。(共和国上将王诚汉,原名王成翰为此支后裔,去台人员王子法也是此支后裔)。 3、高桥四房王。居高桥河两岸,永佳河一带,史称“才、德、兴、隆”四房王。始祖王明易,于洪武初年挈妇携子,由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迁徙邾城中和甫楼(今高桥至詹店一带)。王明易的始祖为太原王氏之后,因官而迁江西星子县,后滞居播衍五百余载,至王明易一代再迁黄安邑。 王明易,字达天、,本为江右(江西)廪贡生,娶妻江、郭、谭、叶四氏。有子:王才甫、王德甫、王兴甫、王隆甫。分别散居于红安的高桥河、永佳河两岸、麻城县、河南光山县、新县等处。 4、高桥河头畈王。该支王氏包括陡河王祥畈、城关镇万庄、七里坪镇王锡九、典明王文秀、觅儿镇王槐等地区王姓。始祖王春山,于明初由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偕其叔侄昆弟一行,先迁居河头畈,后分别散居于三店的王家桥、陡河等处。该支王猷,中明万历壬子进士,《黄冈府志》载王猷官御史。王复,中清康熙丁卯进士。 5、八里王家岗王。始祖王褆,明初由江西瑞昌迁黄冈中和司王家岗(今红安八里镇),其后裔散居红安县的檀术岗葫芦岔、城关镇茅屋嘴、张家田、周家田、东上店、下肖家及麻城岐亭吴王家、鄢家河、陶家园、胡刘家,河南罗山竹竿镇河口寨、淮宾县,大悟县宣化店、北街黄站王家湾,湖北松滋八宝乡、枝城、咸宁、蒲圻等地。此支王氏以王言为始祖,后裔遍居中原,有一支于五代时从河南迁苏、皖,南宋时有一支迁江西。明初江西填湖广,瑞昌人王褆被迁至楚北。明穆宗时这支三槐王氏播迁于黄安北部,清初又辐射至河南四川等地。 6、王二免王。因其谱牒记述不详,不知始祖为谁从何迁徙而来。然而民间传属三槐王氏之后,亦为江西过籍而来。据民间传说,在明清之际,这支王氏后裔在当地勤耕苦做,丁门细户,很受地方欺侮,规定每年交税赋二百担米,于是被人呼为“王二米”。二百担米的赋税很重,王家不堪重负,总是梦想着免掉才好。后来王家岀了一个能人,据说做了官,一个宗族岀了官家,自然全族光荣,经他以后,这二百担米的赋税自然就免了,此后这个村改名王二免。 7、王家冲王。始祖王宗三,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抚州迁居今三圣庵王家冲落居。王宗三的后裔有王南杰,在清嘉庆丙子科中进士。此自为一族。至清宣统年间有丁千余,约二十一代。清光绪年,王宝书、王宝善为双胞胎,中清光绪丁酉举人者王宝书,中清光绪壬寅举人者王宝善,此二人均在清宣统年于京师法律学堂习法。 8、沙河王。又称蒙古王,又称鞑子王。始祖也先不花,元朝的百户长官,袭军职,后晋为湖广行省左丞相。其后裔改王姓是由元朝皇帝赐姓王。据沙和王氏宗谱记载,也先不花生三子,长子王君用,次子王臣用,三子王文用。王君用协其父保家保乡,后归顺朱元璋,深受器重。君用有四子:长子王天一,明洪武初年以军卫,官调江西德安,后裔遂居江西。次子王天二,徙居麻城夕阳山。三子王天三,后徙迁辽宁。四子王天四,又名王胜宗,仍籍麻城仙居乡,即今红安沙河王家村。臣用无子,后嗣断续。文用徙蜀,后为李氏招赘,子嗣遂居川蜀。 谁能想到在大汉族包裹下的湖北鄂东,居然有一支蒙古贵族“也先不花”的后代。共和国上将王建安、中将王近山都是这支蒙古族的后裔。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敢打敢拼,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其主要原型就是从红安走出的中将王近山。 在红安县的调研中,王基德和王钜新两位先生自始至终的陪同我从杏花乡的培城村到城关镇王家畈村,又到杏花乡的建苏村。在培城村基德老先生的家里,老人拿出珍藏的宗谱《太原天水谱》,一看就是王韶的后裔。在培城村发展会员8人,在王家畈村发展会员4人,在建苏村发展会员2人,这次在红安县共计发展会员14人。每到一村都是村书记、主任作陪,让我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热情。 在基德和钜新两先生的陪同下,3月25日下午,我们还瞻仰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黄麻一声惊雷,红安遍地将军”。黄麻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齐名于80年前的那声惊雷,让红安载入了中国史册。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让人感受到红安的伟大。 湖北 王义林 2012-03-29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