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期刊 总第一期(3)

2013-01-24 15:25:33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考城相府王氏的来源及分布

王守曾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考城相府王氏属望族,唐朝曾把太原王氏封为“海内第一高门”,明初大学者宋濂把“太原之王”列为天下望族之首。正因为如此,考城相府王氏在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人物。

        五代时,王祜为汉周之际的名士,他居家时,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北宋仁宗在位期间,王旦(字子明)为相18年,忠心耿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芳名流传百世。一个仲春季节,王旦奉旨带领朝廷部分文武官员下乡巡视。一日,当行至考城(今民权县北关镇)北一地方时,一阵芳香扑鼻而来,举目远望,只见前方有杏林一片,桃林一片,杏花竞相开放,桃花含苞斗艳。这时天色已晚,王旦不入县城,令在此处安营扎寨。四更时分,王旦梦见观音菩萨近前曰:“此处是块风水宝地,尔辈久后可安居也。”北宋真宗年末,王旦年迈,上书朝廷,令长子王雍(官至国子博士)定居此地,皇帝恩准,王雍率随从杨红、张旗及眷属,到此修筑府第,建府舍两处,取名前相府营、后相府营。至今,民权县北关镇一带王氏家族的人们仍有种杏栽桃的爱好,相府营的杏传名百里之外。   

        13世纪中叶,蒙古人称帝中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屠杀王者之后,加之河堤失修,洪水泛滥,淹没良田,中原地区赤地千里,考城相府营王氏家族大部分逃往旧籍山西或山东等地。

        14世纪末,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万历年间,考城相府营王氏奉旨又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回旧居考城相府营定居。

        明末时期,李自成起义,考城相府营王氏家族被杀害者上千人,加之洪水泛滥,王家府舍多处倒塌,面目全非,王氏家族幸存者大部分逃离家园,流亡他乡,至今仍有不知下落者。家乡王姓仅存者,当时已是家境破败,不得不以经商为业。

        据传,一次王氏先祖到外地经商,贪赶路程,忘记族址,行至旷野,四顾茫茫,但见星斗满天。王氏先祖精疲力竭,口渴腹饿,行走艰难。在这垂危之际,遥望前方一片灯火,行至近前,见一老妪纺棉于室中,便求宿其家。老妪为其煮饭,食后让其宿于棉车房。王氏先祖晨起赶路,醒来一看,不见老妪和房屋,而宿于路旁。王氏先祖这才顿悟,疑是观音菩萨暗中垂救。王氏先祖途中默祷:“菩萨若有灵,当现真缘。”王氏先祖在前进途中不远处,果然拾得观音菩萨白玉雕像一尊,返回故里后便将观音菩萨供奉为家神。

        从此,凡考城相府王氏家族的人们便有每年正月初一吃斋一日的习俗,这一习俗一直在考城相府王氏家族延续至今,成了王氏家族之间联系的纽带。凡考城相府王氏族众,不论迁居何地,只要能遵循正月初一吃斋的习惯,就知是一家人,凭此就可以找到亲人。

       现在,考城相府王氏家族分布甚广,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商丘(民权、宁陵)、开封(兰考、通许)及山西的太原、山东的曹县、浙江的绍兴、江西的婺源和黑龙江、新疆等地。

       考城相府王氏在豫东地区构建的家园有民权县北关镇的前相府营、后相府营、新庄户、吴庄寨、吴新庄、前王厨、后王厨、王园子、吕花园、后园子及民权县林七乡朱楼,程庄镇于庄、楚庄,商丘市区等地。

        考城相府王氏家族繁衍日盛,由于世道更迭,原先所修的宗谱,全部失传。1983年,前相府营、后相府营、吴庄寨、前王厨、后王厨、王园子、胡楼等王氏族众推选代表,在后相府营村经过一个多月的商议,排出了考城相府王氏家族自八世始祖至二十五世族谱。
(注:文中“考城”仅指民权县北关镇一带。)
 

太康王氏源流          

 王金超   

     河南太康王氏是三槐堂王氏的一重要分支。唐末九世祖王祀避难由山西迁居宛丘,北宋末年金兵进开封,王鳯祖和王俣(yu)祖在开封做官避难,顺惠济河和杞太路南逃,遇金兵打了一仗,迁居宛丘。入南宋王俣祖做转运使又迁居浙江余姚形成王伦祖支系。王鳯祖入南宋其孙王炎任军器监,第四代野翁于南宋末年迁居太康形成“太康三槐堂王氏”。
    太康支三槐堂王氏到元末,王钝祖举进士,避元末之乱到山西河汾讲学,明初洪武年间做官户部尚书,清朝王新贞、王辅运为官显赫,形成太康“皇门王氏”。“太康三槐堂王氏”另一支,始祖是王璐,而王璐正是三沙王氏始祖王皋的小名。王皋在少年时,由父亲王巩取名王璐。他是在父亲王巩因受苏轼的“乌台诗案”所牵连而被贬到岭南时出生的,常被王巩怀抱在胸而行走在路上,因此取名叫“王璐”。现在河南的开封、杞县、太康等地有一支三沙王氏叫太康王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王璐,这是王皋家族自南渡后又返迁河南的重要一支。这一支”王资元(文)在元代至元中为鹿邑学官,第四代王汝能于元末避乱山西河汾,明初天下大定返回原籍,过郑州喜欢其风土人情,定居此地。明洪武二十年王汝能长子王彰字文昭,举于乡,补为国子生,皇帝派他到山东以平价收购丰收的粮食,由此廉干著称,以后做官到都察院右都御使,又号王都堂,“严格自律,坚持原则,不接受请托,公正而不宽恕。”形成廉正巡视制度的第一人。以后皇上封王彰父亲王汝能、祖父王赐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形成郑州“都堂王氏”。
    注:资料来源《淮阳县志》、《太康县志》《郑州志》《太康王氏家簙》、《宋史》《明史》等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三槐堂王氏”源流考

王西平

    安徽宿州市萧县“三槐堂王氏”是“三槐堂王氏”家族的重要一支,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新庄镇王楼、王集等村为中心辐射三省九个县(市),人口已发展到31000多人,分布在安徽省萧县、砀山县、宿州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丰县、铜山县,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等180多个村镇。加之外出工作、留学、移居的,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定这一支人是“三槐堂王氏”的主要依据有三点:
    一是《家谱》记载。该族现存最早的《萧邑三槐堂王氏家谱》(清王伯楫、王宗孟著)编写于大清乾隆四十三年,该书谱序记载:“考自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未几得道乘鹤仙去。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传至王翦秦大将军,子贲、孙离、曾孙元避秦乱迁琅琊,元曾孙吉徙临沂,至祥导等名振江左,称琅琊王氏。元弟威九世孙霸,居太原洪洞县,至湛述等世封蓝田侯,称太原王氏。先人祜手植三槐于庭,文正公旦构堂置铭为三槐堂,称三槐王氏,此王氏之号也。三槐堂原称太原堂,良有此也。”该谱序虽然没有详细的世系图,但是简要地叙述了王氏的起源、演变和分支情况,谱序中记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完全符合正史典籍,而且明确指出了这一支人是三槐堂王氏后裔。但是由于金、元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使该家谱断续100多年。直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萧县始祖王斌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安徽萧邑(县)苗古院后才有了详细的家谱记录。
    二是寻访王斌身世有结果。近百年来,该族人紧紧围绕王斌的身世苦苦寻找线索,只要王斌的身世能确定,那么断续百年的血缘流脉就会珠联璧合。无奈由于受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该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寻根之路重重受阻。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该族人动员海内外王氏宗亲共同寻找萧县始祖王斌。1995年移居广州的王勤和先生几经曲折找到了由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编写的《太原王氏》一书,在该书的三槐世表部分成功地寻到了始祖王斌身世。其世系图如下:言—彻—祜—旦—素—坚—祉—倧—斌。从此王斌的身世谜团终于豁然开朗,萧县三槐堂王氏30000多子孙无不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三是萧县三槐堂始祖村王楼村又名寇王楼村,自古王姓和寇姓为邻。据当地寇姓老人说,他们是寇准的后代,寇家和王家祖上交好,当地古代流传:“王家门前植三槐,寇家坟前种两柏”之说,因此,王姓称“三槐堂”,寇姓是“二柏堂”。这段话听起来是民间传言,好像不足为信。但仔细分析,这段民间传言非常符合历史典故。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在王旦辞去相位之前还力推寇准为相:“以臣之愚,莫如寇准”。帝曰:“准性刚偏,卿更思其。    

关于抢救和恢复王彰墓历史文化遗迹的倡议

    王彰,明大臣,其墓位于市区二七纪念堂北侧、通商巷南隅。在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建以前,郑州小西门外西北方二里许处,曾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王氏墓地。其中有一大墓,前立巨碑数通,侧置翁仲、石马、石羊等诸多石像,周围古柏参天,这就是当年郑邑赫赫有名的“王都堂坟”。王彰(1366—1427),字文昭,郑州管城人。世业诗书,因博学多才精读诗书,而于洪武二十年,中乡试丁卯科举人,后授博士。明洪武二十年(1387)中举人,:补国子生。次年任吏部给事中,累迁山西左参政。永乐五年(1407)召为礼部侍郎,改户部侍郎、右都御史,时称都堂等职。他死后皇帝又封其父王汝能、祖父王赐为督察院右都御史。明宣德二年(1427)四月卒于任所,终年61岁,葬管城祖茔。任内为民请命,弹劾赃吏甚众,《明史》称其“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 嘉靖《郑州志》:“王都御史墓,在州西南二里”即今二七纪念堂附近,原有大学士杨荣碑文。清末诗人王莲塘创有《王都堂墓》诗:“古管城西王家墓,前明都堂埋骨处。沧桑一变万事非,此墓逼近火车路。火车停处聚商家,争向都堂墓边遮……”清末民初,郑州自陇海、京汉铁路通车交会于此,此处渐形成商埠,王彰墓地被占,形成街道,东起钱塘路,西至敦睦路,长75米,宽6.5米,因原是王彰墓地,始名珍巷、王公巷,民国5年(1916)《郑县志》记载曾叫丰乐里。1922年后,因巷内住一商团,团长李志学,又改称通商巷,一直沿用迄今。王都堂墓地今已成为商业区无存。
    如今王彰后人是三槐堂王氏的重要一支,定居在郑州地区、安徽、湖北及海外等地几万人,寻根问祖要求强烈,并且王彰墓古迹有明大学士杨荣纂有王彰神道碑,不少历史文献显示,王彰严格执法,为官清正,尤其是我国今天廉政巡视制度也起于王彰,这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反腐倡廉,弘扬正气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现在郑州市旅游景点介绍也将王彰墓列为重要内容之一,但就是名存实亡。所以呼吁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抢救王彰墓,抢救历史文化,恢复王彰墓建设,增加旅游景观,吸引海内外投资,对振兴中原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2012年3月20日

本 期 目 录

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在河南大学成立..................................1
二、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第一次班子工作会召开...............................2
三、弘扬三槐文化  推进中华王氏文化工程建设.........................................2
四、开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6
五、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班子成员名单.............................................6
六、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章程...........................................7                              
七、 第一期会员名单(以填表缴费时间为准)..........................................10        
八、关于抢救和开发三槐堂的请求....................................................10
九、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登记表..........................................11                                                      
十、 王旦像.......................................................................12                                                                                        
十一、东郊大边村王旦墓...........................................................13
十二、现在莘县的王旦墓............................................................13
十三、莘县群贤堡三槐堂旧影........................................................13
十四、王祜与王佑不是同一个人......................................................14
十五、王旦当国唱王“大雅”-------“王祐与三槐堂....................................14
十六、考城相府王氏的来源及分布....................................................18
十七、太康王氏源流................................................................20
十八、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三槐堂王氏”源流考........................................20十九、关于抢救和恢复王彰墓历史文化遗迹的倡议......................................21
                                                                      
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编辑部 电子邮箱:wjc111111@163.com
联系人:王金超        电话:15638907509       0371---6218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