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期刊 总第一期(2)

2013-01-24 15:25:34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关于抢救和开发三槐堂的请求

    开封曹门关中街的三教堂是前身,是北宋著名的太平宰相王旦(字子明,又字延龄)的家词,即三槐堂。“三槐世德,两晋家声”,响誉历史,而今很多名人都出自三槐堂王氏,这是开封市的骄傲。并且多少年来,久唱不衰的包公戏,王延龄也成为清官和智慧的化身。而今开封包杨两府再现辉煌,唯有开封三槐堂遗迹荡漾无存,现仅存的三间三教堂遗迹频临拆迁的威胁。
     因此,为了开发弘扬三槐堂历史文化精神,继承和宣传王旦当国唱大雅,宰相肚里撑舟船,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治国文化精髓和良好的家风,吸引海内外几千万三槐堂王氏后裔寻根问祖,投资建设,振兴中原经济,呼吁开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抢救和开发三槐堂工作,抢救历史文化,保护历史古迹。同时,呼吁海内外三槐堂王氏后裔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保护和开发我们的家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再显三槐堂的辉煌。

中国开封三槐堂历史文化研究会
            2012年3月15日

 

 

王祜与王佑不是同一个人   

    三槐堂始祖王言,在唐末曾多处为官,其中还在江西玉山县任过邑令,对此诸多王氏家谱有记载,无独有偶,他的孙子王祜,也曾在玉山县当县令,后来升迁为江西按察史,累至何职,终无祥考。     二00四年春节初二,我全家到三清山旅游,在旅游图上,发现有一个名叫王祜的宋代墓景点,怀有好奇之心上去一观,王祜墓处于龙虎岭上,旁边有一座风雷塔,是王祜过世后由皇帝封赠的伴葬物。当时,我也不知王祜是何许人,我还没有参加中华王氏研究会,对王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知之甚少,在参加研究会后,我认识了很多末知的问题,特别通过三年的研究,确定王祜和王佑不是同一个人,理由有三,一、王祜和王佑在宋史和家谱中常以不同名出现,在永泰王氏家谱和其他王氏家谱中说明王言之子王彻有三子,一为王祜,二为王佑,三为王祉,而王祉的后代大都在浙江。现在要弄清为什么总是把王祜和王佑的事情混淆在一起,首先要弄清三清山上王祜的经历。纯清后,可以拨正各派的世系缘源。二是王佑的墓葬在陕西,而王祜的墓在江西,是不同的西,一个在江南,一个在黄河以北,相去甚远。三是迁来江南的谱谍中都是记载王佑为先祖,末曾看到王祜的名字,王祜究意何时来江南,还是个悬案,要解除种种疑团,我研究会须派员亲临玉山县上的龙虎岭一观究竟,有难解之处,可翻阅上饶史志和玉山县地方志来寻找答案,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否则对后来的工作为产生不真实情况,历史的经过,要以真实为前提,如查清这一事实还会有更意外的收获,为进一步弄清三槐王氏源头和派脉关系奠定基础。     在古代,有风雷塔作伴衬,背定不是等闲之辈,与王佑郁郁寡欢的不得志的景况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作为一个研究组织,更有弄清事实真相的职责,相当有必要分清王祜和王佑的内在关系。(作者:王天明)

 

王旦当国唱王“大雅”——“王祐与三槐堂

引  子

        没有王旦(957年~1017年),王祐手植三棵槐树,也许只能落得个植就植了。王旦,北宋名相,王祐之子,坐实了其父“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的预言。
  在名气上,王旦似乎还不胜寇准、范仲淹等北宋名相;功业上,寇准、范仲淹等北宋名相恐怕要“稍逊风骚”。不信,那就看看范仲淹对王旦的评价——
  “王文正公旦为相二十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寇莱公(寇准)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枢密使扶风马公知节慷慨立朝,有犯无隐,天下谓之至直。”
  啥是“大雅”?
  《毛诗大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要是“大雅”还归于范仲淹的个人观点的话,谥号“文正”则是朝野上下的盖棺定论。
  “文正”意味着啥?
  宋仁宗的老师夏竦也很厉害,拟谥“文正”,就曾激起朝野“共愤”。
  “谥之至美,文正也!”司马光当即站出来反对:“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而夏竦奢侈无度,聚敛无厌,内则不能制义于闺门,外则不能立效于边鄙,言不符行,貌不应心。语其道德,则贪淫矣;语其正直,则回邪矣,此皆天下所共识,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
  仁宗没办法,只好谥夏竦“文庄”。
  自赵宋立国到夏竦(985年~1051年)去世,近百年间,只有李   、王旦、王曾,得到过“文正”之谥;之后,赵宋一代,也只有范仲淹、司马光等得到过“文正”之谥。
  有宋300多年,得“文正”之谥者,不过八九人;上下40年,才能“文正”一回。
  生拜宰相,死谥文正,是士大夫的“春秋大梦”。
  有宋300多年,久居宰相之位、死有“文正”之谥者,只王旦一人耳,缔造浑厚朴实风。
  范仲淹、司马光死谥文正,苏轼死谥文忠到了南宋而被追谥文正,多少都含有那么一点儿惋惜的味道。
  惋惜他们未能长居庙堂之高,忧君忧民;希望高扬他们的精神,治国安邦。
  王旦主政18年,死在宰相之位,竟然得到了文正之谥,这在文人敢于“胡说八道”的有宋一代,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奇迹。
  真宗的宰相王旦到了仁宗一朝,甚至“全德元老”起来。仁宗立碑,亲笔为其御书“全德元老之碑”碑额。
  要知道,仁宗一朝,可是个“千年名士出一朝”的时代呀: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曾公亮、欧阳修、包拯、狄青、司马光、王安石、王素、宋痒、宋祁、蔡襄……
  要知道,仁宗手下的这帮文人,嘴都很“赖”很“臭”,很是“缺德”的。
  仁宗要给老师夏竦谥个“文正”,司马光嘴都“臭”得很;欧阳修比司马光更“别扭”,横看竖看谁都不顺眼,堪称“第一搅屎棍”。
  而他,欧阳修却为王旦当起了“吹鼓手”,写起了《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
  至和二年(1055年)七月乙未,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王素奏事殿中,已而泣且言曰:“臣之先臣旦,相真宗皇帝十有八年,今臣素又得戴罪侍从之臣。唯是先臣之训,其遗业余烈,臣实无似,不能显大,而墓碑至今无辞以刻。唯陛下哀怜,不忘先帝之臣,以假宠于王氏,而勖(勉励)其子孙。”天子曰:“呜呼!唯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协德一心,克终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谓全德元老矣。汝素,以是刻于碑。”
  素拜稽首出。明日,有诏史馆修撰欧阳修,曰:“王旦墓碑未立,汝可以铭。”臣修谨按:
  ……(王旦)皇曾祖讳言,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皇祖讳彻,左拾遗,追封鲁国公。皇考讳祐,尚书兵部侍郎,追封晋国公。皆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这下,王旦祖上三代,都位列三公了)。
  ……(王祐)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故世多称王氏有阴德。公(王旦)之皇考,亦自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公为人严重,能任大事……公与人寡言笑,其语虽简,而能以理屈人,默然终日,莫能窥其际。及奏事上前,群臣异同,公徐一言以定。
  ……以天禧元年九月癸酉薨于家,享年六十有一。
  ……即以其年十一月庚申,葬公于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
  臣修曰:景德、祥符之际盛矣。观公之所以相,而先帝之所以用公者,可谓至哉!
  ……  ……
  王旦,相真宗18年,得谥号文正而为“谥之至美”,范仲淹称其为“大雅”,仁宗赞其为“全德元老”。
  王旦,何以享此不世盛誉?
  王旦当国,究竟当出了个什么新的景象?
  南宋学者吕中回望赵宋之世兴衰潜替,礼赞王旦当国,堪称震古烁今——
  “尝究观国朝自天禧(真宗年号)以前,一夔一契之谣未兴也(夔、契都是舜时贤臣,这里当指大臣之间相互吹嘘),大范小范(范仲淹、范纯仁)之名未出也,四贤一不肖之诗(庆历新政失败后,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谓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为四贤,高若讷为一不肖)未作也,君子小人之党未分也,而张咏、孔道辅、马知节之徒,自足以养成天下之气节。胡海陵(胡瑗)之学未兴也,穆尹(穆修、尹洙)之古文未出也,三苏父子之文章未盛也,二程兄弟之学业未著也,而杨亿、王元之之文,自足以润色国家之制度。盖自李文靖(李沆,真宗时宰相,谥文靖)、王文正(王旦)当国,抑浮华而尚质实,奖恬退而黜奔竞,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谨,政府有王曾(王旦之后的一代名相,亦谥文正)之重厚,台谏有鲁宗道之质直,相与养成浑厚朴实之风,以为天圣、景祐(仁宗年号)不尽之用。虽缙绅之议论,台谏之风采,道学之术,科举之文,非若庆历以来炳炳可观,而纪纲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骄,财不匮,官不冗,士不浮,虽庆历(仁宗年号)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粉碎千年封禅事
  王旦,几近完美。
  完美的王旦,缘何死后38年“墓碑至今无辞以刻”,以致他的孙子王素泣请仁宗“盖棺定论”?
  真宗一朝,“虽庆历(仁宗年号)之盛,亦有所不及也”;真宗一朝,亦有一洗刷不掉的“污点”。
  “污点”,就是装神弄鬼的“天书运动”、泰山封禅呗。
  王钦若借澶渊之盟说事儿,将其愣说成城下之盟,撺掇真宗假造祥符,夸示中外,以消除真宗心中块垒:“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王钦若忌准,欲倾之,从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帝愀然曰:‘为之奈何?’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稀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唯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惧怕王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帝由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打开),皆珠(珍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真宗自称送给王旦一坛子美酒,结果竟然送的是一坛子珍珠宝物。
  为办成一件事儿,皇帝竟然“行贿”臣下。
  到了这个份上,倘若王旦再不屈从,王旦会是包拯、会是寇准,却再也不可能是成就“景德、祥符之际盛矣”的王旦了。
  由是,“旦为天书使,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恒悒悒(愁闷)不乐”,他如此这般地在王朝最为盛大的典礼上,“软操”着、消解着、埋葬着天书、封禅。
  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埋葬天书、封禅的战斗檄文。
  “旦遗令削发披缁以敛。盖悔其不谏天书之失也。诸子欲奉遗命,杨亿以为不可。乃止。”
  ****宰相,剃光头发、穿上僧衣下葬,自然是无以复加的自我惩罚。
  甚至是在与当朝天子“划清你我”。
  尽管“乃止”,但王旦遗言已经彻底粉碎了秦始皇以降的天书、封禅事。
  自此,再也没有哪个皇帝胆敢天书、封禅了。
  王旦宅第,“所居至陋,上欲为之治,旦以先人旧庐,恳辞而止”;王旦墓葬,不立碑、不搞石人石马,“棺柩暂厝于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
  一埋就是38年,岂是“暂厝(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只是实施彻底薄葬,抑或践行其“削发披缁”的借口罢了。
  38年后,仁宗以礼为王旦建造了墓园。
  王旦墓在今日开封东郊边村之东,在已经宣布破产的开封联合收割机厂西墙之内中部,墓已淤没。
  20世纪50年代,这儿尚有石人、石马、石羊、石方柱等裸露于地面之上,俗称“马石园”(边村又名边岗,是个高地,“马石园”没有被黄河泥沙淤积在地下)。
  一位外国人,为我们留下了王旦墓老照片。
  为给开封联合收割机厂让路,石马、石羊等在1958年被移到开封铁塔公园。
而今,它们还在为铁塔“站岗放哨”……

(记者于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