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云龙牌坊与王氏虚堂

2016-11-18 11:57:52来源:红网综合

打印 字号: T|T
    女士们、先生们、老少朋友们,您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风景秀丽的九嶷山景区观光游览。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这里有古老的文物,美丽的风景,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史记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因所葬之处的山境内舜源峰、娥皇峰等九峰相似难以区别,不知舜帝到底葬在哪座山,故得名九疑。现在我们正往九嶷山的方向行驶,我们将要前去参观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历史景观——云龙牌坊与王氏虚堂。
  朋友们,有没有人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车窗两旁,请大家放眼望去,看群峰连绵起伏,一望无边,可是这九嶷山的山峰呀,却怎么都朝向一个地方呢?原来他们都朝向舜源峰下的舜帝陵了,这就是俗称“万山朝九嶷”的山形奇观。这里的每座山峰都朝向南面的舜帝陵,形似流动的水波,所以它又被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赞赏为“水峙山流”。以前神奇的传说就是连群山都在向舜帝陵朝拜呢?现在科学的论证原来这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现象。
  现在车开往九嶷山中的路亭村,村子所处的地方,最早叫做周家峒,传说这里最初并没有村庄,只有一条通往九嶷的青石板大路,路旁建有一座供行人歇脚的凉亭。后来有一个在上面王奇生村的牧鹅人,每天在这田峒中牧鹅。有一天他发现丢失了一直母鹅,于是在牧鹅的路上来回找,却总也没有找到,过了一段时间,忽然发现这只母鹅带着一群小鹅,又回到了鹅群之中。他感到非常惊喜,觉得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呀,一定能开人发祥,人畜兴旺。于是他将自己的家搬到这儿居住,以后就渐渐发展成了路亭村。为纪念先人在此宴鹅,路边凉亭又被称之为宴鹅亭。 路亭村是古代祭祀舜帝陵的中途驿站,村子北面,离村口500米的地方有接官坪,祭祀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然后在路边亭子休息一阵,为方便记忆,官员们就把这个村叫路亭村。在《徐霞客游记》中考证村名的由来,是这样写的:“路亭者,王氏所建,名应丰亭,其处,旧名周家峒dóng王氏之居在焉。王氏,世家也,因建亭憩行者,会发乡科中乡试,故遂以“路亭”为名。村坐西向东,背靠天鹅山,前有泠江水,果真是风水宝地,在古代出了进士王性、王定元、王建中,还有武状元广东元帅等。总人口已达2500人左右,全村王氏居多,建村至今已有620余年,传说仅进士就有8名。
  朋友们,现在车马上就到路亭村了,我们已经看到了那座金碧辉煌的云龙牌坊,云龙牌坊的前面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里面种满了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得荷花,这种莲花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有诗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如果是秋枯时节,残荷枯叶也别有一番风味。好,车停了以后,请大家依次下车,我们步行到云龙牌坊前参观。
  云龙牌坊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是为旌表路亭村进士王性修建的,距今已近四百年历史。王性,为弘治二年乙酉科(1498年)举人,明弘治七年(1494年)进士。曾任广东陵水县知县、补任赵州知州。王性淡于仕途,力请休致,游悠九嶷山林泉石间,深得士大夫钦敬。云龙坊在清乾隆、光绪年间曾做整修,1962年、1994年做局部修缮。2002年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云龙坊高14米,宽14.3米,进深4.35米,全木结构,歇山顶单檐,檐下宝顶,采用的是全梁,大小三门,斗拱重叠出跳,檐枋上精美木雕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而这些工艺都基本在这里体现了。
  好,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瞧瞧这金碧辉煌的云龙坊,云龙牌坊正中主楼的屋檐下,依层递减,装饰着八层精緻、小巧的如意斗栱,在每个坐斗上,装饰着一朵不尽相同的木雕花朵,显得十分精美。整座主楼就像一个巨大的、结构有致的蜂窝,非常壮观,这就是古建筑中的蜂窝斗拱。斗栱下的木枋上,装饰着有九个人物的园木雕,这九个人物就是民间俗称的“九八仙”,他们是八仙和寿翁九人。八仙寓意的是“聪明与智慧”。寿翁代表的是长寿,古代有“智者寿”之说”,九“八仙”就寓含了“智者寿”这种意思。九八仙下面的牌坊匾上,书有“云龙”两个大字,这座牌坊因此而得名。为什么这坐彰表进士的牌坊,称为“云龙坊”呢?原来古代科举制时,对考上进士的人有“鲤魚跳龙门”一说,这龙门,就是皇帝龙庭之门的意思。云表示天的意思,进士及第后,民间常有“一步登天”之说。进士榜是皇帝钦点的,所以,进士有“天子门生”之说。“云龙”二字也就包含了“进士及第,天子门生”这种意思。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浴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云龙牌坊,标志着科举成就为王氏家族的荣耀,所谓“不服凌云万丈才,一身锦袍自此开”。
  牌楼既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建筑物,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而云龙牌坊正是这种格局,它的背面为木质吊脚楼式戏台,与王氏宗祠连成一体,气势宏伟,蔚为壮观。牌坊用木枋与后面的房屋建筑紧宻相连,这坐房屋就是历史文献中的“王氏虚堂”了。这个虚堂的“虚”字不是读书的“书”,而是空虚的“虚”,原来这里有一个典故。明朝时,朝廷规定九疑山舜帝陵每年春秋二祭,三年一大祭,逢大亊遣官专祭,毎遇朝廷钦差来祭陵,祭陵队伍到路亭村时已近傍晚,而祭祀礼仪必须在上午进行,只好在此用膳住宿,第二天早行去舜陵。路亭村宗祠厅堂广阔,正好可以安顿庞大的祭陵队伍。明万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4年,观察使邓云霄奉旨祭陵,膳宿于这里,见其厅堂广阔,题下了“王氏虚堂”匾额。这“虚”字表示的是广阔、宽大的意思。从此后,过往名人、巨卿多留有诗文、联匾、题记,留下了无数的墨宝。
  再來看看王氏虚堂的大门。王氏虚堂为三门木板壁大门,大门上掛有各种匾额,这进士匾当然是为进士掛的,这广东元帅当然是武进士以后得到的军职了。中间正门上这块“三槐世家”的匾额是什么意思呢?
  北宋初期,有个魏国公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能当宰相,然而他为人刚正不阿,难容于官場,终不得志。于是他在家堂前种槐树三棵,说:不出三代,必有子孙为三公者。后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因贤能获高位。王彻植树铭志,以才德育人的家风,颇受大文学家苏东坡的推崇,他为王家写下了《三槐堂铭》,一时文以名传,族以人显,传遍华夏。后來王姓就把“三槐世家”,作为彰显门楣的门匾了。
  王氏虚堂是一座四进四厅的建筑,有门厅、下厅、中厅、上厅。门厅上建有戏台,每座厅之间有天井,供排水、采光、通风,戏台前的天井特别宽阔,可供数百人同时用餐,同场看戏。门厅上的戏楼为湖南居民的一大特色。戏台为王氏家族逢年过节,老人贺寿所用,戏台两边的台楼主要是演员化妆,候场用的。有时也是给出钱请戏班的主人作看戏包厢用。
  我们看完了戏台,再转过來看厅堂。厅堂一共四进,能容纳上百人同时就餐,并有房间供人居住。清初,有位祭陵钦差叫高珩,是位诗人,他在这里住宿还写下了一首诗呢,诗名就叫《宿王氏虚堂》。诗是这样的:“不信苍梧画,蓝舆到始真。水穷三楚遍,山入九疑新。文献征前代,箕裘启后人。高堂秋乍爽,初月倍相亲。”从诗中看出,高珩来九疑之前,在京城看到过苍梧九疑的山水画,他不相信山水画画的是真实的九疑山,今天坐着官轿来到这里,才感觉到这是真的,确实真有山水画那样漂亮的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通四方石碑,四面都刻满了字,记录的是云龙牌坊兴建、修缮的历史。历经岁月滄桑,曾经掛满的名卿巨公、名家文人题写的匾额、楹联也盪然无存。真令人婉惜!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王氏宗祠,宗祠只有百余平方米。神堂上供奉的是路亭村的开基祖公,就是中间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举着竹竿的老人,原来他就是那个前面给大家介绍的牧鹅人。神堂上左昭右穆,分别供奉的是进士王性、武状元广东元帅。是先后为本村争光的两位先人。 另外在宗祠内墙上还嵌镶有一方石碑,名为《奉宪禁革碑》,碑高1.5米,宽0.85米直版楷书阴刻,共十四行,刻于清朝嘉庆四年,也就是1799年。碑文内容是禁止祭陵队伍在此中膳,累民备办堂房公馆、薪炭柴草。县城离舜陵只五十余里,今后应直去舜陵,不得在此扰民。它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一块减轻农民负担的“减负碑”,在全国古代碑刻中,也是罕见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历代国家中央政权,祭祀九疑舜陵的历史见证,是历代王朝对舜葬九疑认可的佐证。也是其它与九疑争舜陵的地方不具备的历史文物证见,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研究价值。
  朋友们,今天路亭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各位再次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