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神劍之魂
——記為航天事業獻身的共產黨員王振華
他有一個寓意著我們民族歷史追求與企盼的名字:振華。他的一連串的桂冠更顯示了一連串的奮斗與奉獻:被譽為“神劍之魂”的航天專家﹔填補國內空白的某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總設計師﹔原三江集團(?六六基地)科技委主任﹔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航天獎獲得者﹔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讓宇宙寫下中國人的輝煌
1956年,王振華考入莫斯科航天學院。王振華留蘇6年期間,正是蘇聯宇航事業發展鼎盛時期。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完成了人類第一次飛船載人宇宙飛行。
在這裡,他知道了蘇聯火箭技術的奠基人是齊奧爾科夫斯基。王振華在熟記許多由齊奧爾科夫斯基名字命名的公式的同時,也記下了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名言:“我生活的基本動機是對人類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不虛度一生。我希望把人類向前推動,哪怕只是推動一點點也好。”
留學期間,他有幸聆聽了毛澤東那極富感召力的聲音:“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王振華發憤要在宇宙間寫下中國人的輝煌。
196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工程師証書,隨身帶回國的是好幾箱專業書籍。
王振華在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的前身——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的幾年間,參加了我國第一個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的技術設計,到1965年9月,他已是第三個型號的總體組副組長。
王振華看准了研制新型航天型號產品對國家的重要性,他獨自堅持著收集資料和研究工作。
人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這一步竟成了他整個人生的轉折點。他要走向群山大壑,在那裡書寫共和國航天事業輝煌的一頁。
遠在鄂西山區的?六六基地有一群志同道合者。1975年底、1976年初,基地派人到北京做新型航天型號調研。這個面臨緩建的基地主動找活干,要填補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的國內空白。
“到我們那兒去吧,咱們一起干。”
王振華感到遇上知音,有希望實現他的夢想了。同時,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河北老家務農的愛人戶口也可以解決了。
三線的生活是清貧、苦澀的,而清貧中的人卻不失幽默。當時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早上炒茄子,中午炒辣椒,晚上生活大改善,茄子辣椒一起炒。”
王振華一家搬到“江天溝”,帶來的隻有3隻木箱和被卷,床和桌子都是公家借的。62元錢的月工資,養活著一家6口。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振華和同志們經過對國外同類型號產品的考察和大量分析、論証,結合我國進行實際研制的技術特點,明確了對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的認識,找准了需要解決的4大技術關鍵。基地再次提出開展新型航天型號產品研制的建議,得到王震、張愛萍等領導同志的支持。
用科學的精神鑄劍 以高尚的人格育人
“要用科學的數據說話,不唯上,不唯書。”這是王振華的口頭禪。
以前,一般型號產品的末修系統均採用有劇毒的物質,使用時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王振華提出採用經濟、方便、無毒的壓縮冷氣,有專家表示疑議。他堅信經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沒有退縮。多次飛行試驗結果証明,王振華的方案是對的。
王振華最不能容忍的,是不經過科學計算和試驗,僅憑一兩個概念、一兩個理由就去肯定或否定某一個方案。他最反感的,是不負責任的扯皮現象。因此,他的“驕傲”和“認真”也是出了名的。
但是,在獎掖后學、大膽培養使用年輕人上,他又表現出師長的寬容和真摯的父愛。
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使三線基地不再是一片靜土。“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不少人走出山溝奔向沿海。1984年,國家分配給?六六基地50名大學畢業生,實際報到的隻有3人。
為推動工作毅然出任設計所所長的王振華,把集團提出的“靠事業留人,靠事業造就人,靠政策激勵人”的口號,落實在型號研制工作中。
蔡海榮,上海人,原在外省一家工廠研究所,愛人在集團設計所。夫妻倆同時接到了上海附近一家企業的商調函。王振華了解到蔡海榮學的正是型號研制所缺關鍵專業,便三番五次做工作將他調來基地。蔡海榮擔心課題難度大,完不成任務。王振華特地上他家談心:“這個課題是零,就是要你去打破零的記錄。人,最關鍵的是不怕自己。”
1991年,蔡海榮的課題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有人擔心方案能否成立。王振華卻沒半點埋怨。“沒關系,科學試驗隻有在問題完全暴露時,才知道怎麼去一個個解決。”他還指點道:“能不能把飛出的試驗件收回來?技術狀態能不能控制住?”蔡海榮感到豁然開朗。之后,他們採用從未有過的軟回收方法保証了課題的深入和成功。蔡海榮果然在中國航天技術領域裡奪了個“第一”。
短短7年時間,蔡海榮由助理工程師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研究員。
還有熊瑋,在王振華的關心、培養、幫助下,從一名汽車駕駛員成了高級工程師、彈道專家。
年輕人非常喜歡聽王振華講話,也喜歡跟他一起下棋、打扑克。王振華多才多藝,彈琴唱歌下棋打球都會。他常常通過下棋、玩牌來了解年輕人,同時通過游戲造成一種氣氛,讓設計人員把工作中的問題、想法自然地提出來。在西北試驗基地,航天總公司測控所的同志看到總有一群人圍著王振華討論,深有感慨:“如今有這種學術氣氛的單位是不多見的。”
九死不悔 萬難不覆
從1983年王振華主筆完成近10萬字的新型號產品技術可行性論証及總體方案,到1984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確立該型號產品研制,直到1993年新型航天型號產品飛行成功,可謂十年艱辛鑄一劍。
王振華也由總體組副組長、室主任、副所長、所長到型號副總設計師,1990年走上了型號總設計師的位置。實際上,他一直充任著總體設計的關鍵角色。
然而,這十年間,他究竟排除了多少困難,如何經受住了生離死別的煎熬,誰也說不清,也記不完。
在他喧鬧的內心世界裡,有一塊地方永是寂寞,那是屬於他小女兒的。1982年初,他全身心地扑在新型號系統論証中。一天,10歲的小女兒在野外誤食有毒的麻桑果,他和愛人都沒發現。夜裡,毒性發作了,他們趕緊抱起女兒往醫院奔,可是醫生已無回天之力。望著小女兒戀戀不舍的雙眼,王振華心如刀絞,淚流滿面。他一邊安慰悲痛欲絕的妻子,一邊勸說到醫院看望的同事回去抓緊科研。
人們發現,王振華一夜之間蒼老了。他把悲痛和自責埋在心裡,約上幾位同志一頭扎進計算機房。春節,也在計算機房計算數據。餓了,吃幾塊餅干﹔困了,和衣在地板上躺一會兒再干。
禍不單行。1984年,可怕的乙肝病毒侵襲了他的肌體,他明顯地消瘦了,臉色發青。醫生要他住院,他隻接受打針吃藥,照樣上班、加班。
1991年末,王振華在北京例行體檢時發現肝臟腫瘤。人們謹慎地傳送著這難以接受的壞消息,又善意地對王振華“隱瞞”真情。
在武漢同濟醫院做了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后不久,王振華又一次鑽進緊張的型號研制中。1992年3月至1993年10月,他連續3次遠征大西北,在空氣中氧的含量比江南少18%的戈壁灘參加型號飛行試驗。比戈壁惡劣環境更難承受的,是飛行試驗的風險,因為型號總設計師的責任是最大的。大家都驚訝,王振華是怎樣挺過來的。
1993年秋天,三江人終於在西北戈壁為我國航天事業寫就輝煌的一章。新型航天型號產品4發試驗,發發圓滿成功。
王振華心裡又籌劃著新的目標。從試驗場回來稍事休息,他又開始為后續型號研制而奔波。
這年10月底,在集團領導的一再催促下,王振華才來到武漢復查。結果是殘酷的:肝癌復發。
1994年3月1日10時40分,一顆充滿智慧的大腦歸於平靜,一顆盛滿祖國航天事業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群山落淚,長天悲歌。
追悼會那天夜晚,三江集團設計所的設計大樓燈火通明……
大地上,不朽的是民族脊梁﹔
蒼穹中,不滅的是神劍之魂!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