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王氏奇才王腾金
王腾金,男,1934年1月出生,广西博白(王氏)三滩白中人。1951年10月参加工作,高级农艺师。曾任博白县农科所所长,县第三届政协副主席,是广西六届人大代表,全国七届人大代表。1983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自治区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获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重奖。
王腾金,初中文化。1951年入广西革命大学学习,同年6月在沙河粮管所任会计,1973年为博白县农科所技术员,1978年任副所长,1980年任所长,1987年评聘为高级农艺师,1991年任博白县政协副主席,全国七届人大代表,1994年退休。
在半个世纪中,王腾金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扑在水稻育种事业上,干出了辉煌成绩,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他一共育成了常规稻优质谷、香型优质谷、感光组合等20个品(系)种。其中,2个品种送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科技展览,3个品种获全国优质农产品奖,5个品种获自治区优秀科技成果奖,博优系列获华南地区重大科研成果奖,博优64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王腾金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32年研究所完成的“感光型杂交稻不育系及组合研究与中熟晚籼新组合博优64的选育”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该项目不仅对华南地区的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稳定作用,还解决了袁隆平院士开创的感温水稻不育系不能大量育成感光杂交水稻组合的技术难题。因此荣获广西科技最高奖。
王腾金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贡献。1985年国家公布的全国64个国优大米产品,他育出的“细黄粘”荣居榜首,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米”。他说:“我大半辈子的岁月都耗费在让老百姓肚子能吃饱的事业上。党和政府为了鼓励我,给了我许多荣誉,市级30多项、省级20多项、国家级6项。1990年国务院授予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只要我的手脚能动,脑子尚能想,就继续我的育种工作。
水稻育种奇才王腾金:为了大地的丰收
王金腾一个对水稻技术一窍不通的财务会计,“突发奇想”要搞水稻育种。通过自学钻研,他取得了水稻育种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培育出最适合我国北回归线以南气候的水稻品种,改写了南方数省的水稻种植史。
这个曾经的会计就是博白县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王腾金。今年年初,他创造的惊人成果为他所在的博白县农科所赢得了广西科技的最高奖项。
王腾金走过的,是一段非同寻常的人生道路……
家中的“山寨”科研站
4月初的一个下午,玉林博白县城某居民区,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蹒跚着穿过狭窄阴暗的过道,然后缓慢地爬上陡峭的旧楼梯。三楼终于到了。76岁的王腾金推开了家门。
两个月前的1月12日,当王腾金迈着同样蹒跚的步伐走上领奖台,领取广西科技的最高奖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及50万元奖金时,台下所有观众无不动容、惊叹。
打开门,家里的一切仍然是旧。沙发扶手处海绵大片外露,书桌油漆脱落,抽屉歪斜,一张躺椅甚至只剩下了铁骨架。王腾金在沙发上慢慢坐下来,日光灯下的花白头发一片透亮,浓眉下的双眼炯炯有神。
茶几上有一只竹筛,内有数十束金黄的稻穗,每小束整整齐齐,各吊着一张硬纸标签。“这里都是今年最新的稻种样本。”他拿起一束稻穗爱抚着,对记者说。
这些稻穗,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几乎把家弄成了一个水稻科研站。
茶几边有个盖着的大竹筐,里面透着橘黄色的光。揭开盖子,里面有一个悬着的灯泡、几个装着水的浅口瓦罐,水里躺着一些稻种。王腾金介绍说,这是在给稻种感温、催芽。
一个更大的稻种培育场设在楼顶。王腾金颤巍巍地爬上顶层铁架楼梯的姿态令人担心,然而他说,“天天就这么爬”。
楼顶有一个用铁丝网和铁管搭起来的空间,地面摆着一排排小塑料桶,桶里一片嫩绿。“前阵子天气暖和点的话,苗会更高。”王腾金说。
这些装备看起来是如此简陋,但这并不妨碍王腾金坚定地、一步步朝水稻育种技术的顶峰攀登。
其实,退休多年的王腾金早可以在?
从一窍不通到育种专家
半路出家,没有专业教育,怎样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一个水稻专家?这是属于王腾金的传奇故事。
王腾金出生于博白县三滩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在农村成长,他目睹并感受了农民的悲痛:辛勤的劳作和到头来微薄的收成。
青年王腾金读完两年初中后,在一所民办大学的财经培训班草草学习了几个月,然后他成了县粮食局的一名会计。
走进粮食领域,王腾金才慢慢了解到,造成当地粮食歉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适合本地气候的优良稻种,而外地稻种常常水土不服。于是他萌生了搞水稻育种的想法。
“农民科学家”自学成才 网友盛赞王腾金“真帅哥”
别人退休后喜欢在家养花喂鸟,他却在阳台上捣鼓水稻。他就是来自来自县级科研所的科学家、今年76岁的博白人王腾金,2009年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初中未毕业,却登上了广西科技最高领奖台,王腾金的事迹经南国早报报道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1月14日下午4时,王腾金及同事李耀球、刘伟应邀通过网络与早报网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业余选手”攻克专业难关
半路出家的王腾金,从零开始,挑战杂交水稻难题。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攻克难关。
记者(以下简称“记”):研究水稻涉及哪些学科呢?这些学科通常都比较难懂,有很多生涩的术语、深奥的论述,王老您是怎么攻克下来的呢?
王腾金(以下简称“王”):仅水稻育种,就涉及栽培学、作物遗传选种及良种繁育学、植物生理学……我刚刚开始接触水稻育种工作的时候,确实不怎么看得懂这些书籍。后来,我想了个笨方法,就是订阅报纸和杂志,学习上面的科技知识,边看边学边运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要的水稻杂志,我都订阅了,而且一订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间断过。
记:大家都称您为“农民科学家”,对此,您有何感想?
王:实际上我没有当过农民。我以前是在博白县粮食部门当了22年的会计。当时,我用业余时间搞水稻育种。由于取得了一些成绩,博白农科所一直想要我,但是当时粮食部门只有我懂育种,还懂得会计,所以不愿意放人。1973年,我才到农科所专门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农民科学家”是媒体给我的荣誉称谓。
记:当您走上广西科技最高领奖台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王:50万奖金!因为可以投入到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工作,政府的关怀,让我们更有前进的动力。得到认可,我们整个团队都很激动。不过,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得奖,之前获得过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比农民还辛苦,因为农民只种地,我还得搞科研;想要出成绩,还得到基层锻炼。
网友“80后的mm”:博白农科所科研条件比较差,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王:搞科研工作要“因地制宜”,我们现在资金不足,就不碰基因这方面的研究。不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记得,我们是和其他地方的农科院同时进行研究的,但是他们的技术人员说,成功的几率比较低,放弃了;我们坚持下来,成功了!
网友“熊猫黑眼圈”:我也是学农的,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乡镇工作。我想请问王老,基层和科研院所相比,有什么优势?
王:基层艰辛,大专院校条件优越,但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我个人觉得想要出成绩,还得到基层锻炼。因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得经过实践。
记:听说水稻研究都得早出晚归,特别是制种的时候,正值高温天气,地里最高温度多少?您现在还到田间地头工作吗?有没有中暑过?
王:地里最高温度可能达到45℃左右。我现在很少到地里去了,以前经常去,一待就是八个小时以上。我没有中暑过,但我一个女徒弟昏倒过??我一到田里就不走了,我不走他们就不走。大热天待在田里观察,很容易中暑。不过,现在条件好了,以前挑粪、淋水什么都得自己做。我经常打趣说我比农民还辛苦,因为农民只用种地,我还得搞科研。其实,像我们搞农业工作的,不能吃苦是不行的。
“别人在家种花,我在阳台种稻谷”
老伴常说,王腾金对水稻比亲人还亲,就连吃饭也要边吃边观察。
记:您退休后还坚持在自家楼顶建试验田,是什么让您那么着迷?
王:别人在家种花,我就在阳台上种稻谷,有时一边吃饭一边观察。我在家捣鼓捣鼓,也出了点成绩。我老伴抱怨过,说我对水稻比亲人还亲。近两年我培育的品种,已经进入申报审定环节了。
与袁隆平研究相辅相承
袁隆平研究解决了水稻杂交种优势应用重大课题,王腾金的研究解决了华南感光杂交稻的技术难题。
网友“金掌柜软件”:您研究的感光稻和感温稻有什么区别?两种水稻哪种比较适合广西种?为什么?
王:我们研究的“博优”系列是感光稻品种,它适合种植在光照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北纬23.5度以南才能种植。如果光照不够,稻子就不抽穗、不结谷子。前几年我国就出过一次“种子事件”,一些人把感光稻种子卖到安徽等地,而那里光照又不够,使农民损失了1000多万元。真让人痛心啊!
我们广西部分地区比较适合种感光稻,广东、广西、福建的南部地区,海南省全省都可以种植“博优”。东南亚地区也适合种植。
网友“无聊的人”:说到水稻马上想起袁隆平了,您的研究和袁隆平有什么不同?
王:我们很欣慰,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水稻杂交种优势应用重大课题,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的研究解决了华南感光杂交稻的技术难题,为粮食生产做了努力。从1990年开始,我们培育的“博优”水稻,在华南地区得到推广。从当时的1000万亩,到现在已经累计种了2亿亩了。
记:现在农科所里水稻育种工作,是怎么分工的?
王:目前所里在职的只有3个本科生,一名高级农艺师。我们农科所有一个育种组,大家有的专门研究不育系,有的研究恢复系。我们通常是先试验,看看培育的种子是否比已经推广的品种好,然后再参加自治区的筛选。
记:目前华南地区感光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有没有新的目标?还存在哪些难题?
李耀球、刘伟:新目标是采用常规的杂交手段,采用太空诱变技术育成更多高产、高抗、优质新品种。目前存在的难题还有:“博A”配组的组合大多数为感光型,其遗传机理有待研究;米质达国标一级的组合还没有;高抗组合有待研究。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