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坚创办江门王氏私塾 荣获星级义工服务金奖

2013-04-20 10:05:37来源:羊城晚报 周怡敏2013-04-19

打印 字号: T|T
 
八年来,王坚一直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义务做一名“私塾先生”
 
  阳光
 
  使者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周怡敏
 
  江门“义教哥”王坚为社会提供义工服务时间超过2600小时,今年被江门市义工联合会授予“星级义工服务金奖”。他是一名从事精细化工的工程师,但大家熟知他是一名开办“私塾”的义教老师。
 
  他创办“王氏私塾”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江门市江海区江南街道新中社区寻找在江门小有名气的“王氏私塾”。记者向一位骑电单车的街坊打听详细地址,这位年轻的家长一听说是找“王氏私塾”,立刻热情地说:“就在新南里,往前面走,拐两个弯再往下坡的右边就是。我骑车带你过去吧!”
 
  当记者来到“王氏私塾”时,已经是傍晚6点半。记者在回荡着琅琅读书声的“私塾”里等待了片刻。这间简陋又温馨的辅导室从2012年2月一直租用到现在,门前的对联“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是王坚专门请人写给孩子们的。
 
  辅导室有两间房,约60平方米,原是麻将室,王坚以每月500元租下,改成了社区里孩子们集中学习的义教站。左边房里有两个实木书架,是王坚花了2000多元钱专门定做的,他说这样结实才能像样地摆放700多本书,这些书是各界热心人士慕名捐赠的。一旁是4张盖上木板的麻将桌,孩子们就在这里分组上课。墙上贴着几十张“少儿剑桥英语”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它们是王坚的骄傲。右边房里有十多张小书桌,是社区的一些家长带来的,还有一套听英语磁带的老音响,是王坚家里的。墙上贴的是孩子们摹写的书法《弟子规》。
 
  义教8年雷打不动
 
  现在有100多个孩子固定来“王氏私塾”学习英语和国学。周一到周五下午5点半至6点半,早早放学的学生来这里学习一个小时英语,任何科目都可以找王老师辅导。周末两天的上课时间为下午4点半至6点半,其中有一节课为国学课,社区里的热心家长轮流来给孩子们讲课。
 
  就是这么固定的义教时间,每天1小时,但其实每天的付出远不止1小时,王坚“雷打不动”地坚持了8年,从来不会“缺课”。只有一次,他要去广州为新会一名白血病患者捐血小板,临时向孩子们请了一天假。“辅导孩子学习、教英语课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喜欢这样当然可以一直坚持。”王坚坦然地说。
 
  2005年,王坚得知江门有一名初中学生家境贫困,很希望有老师能帮他补习功课。于是他主动联系这名学生,义务辅导他直至顺利考上高中。就这样王坚心中的义教热情被点燃,他发现自己十分喜欢教学辅导,尤其是教英语。
 
  到了2007年,王坚在社区的草坪上组织了一个少儿英语角,学生就是自己的儿子王毅和他的几个小同学。每天下午5点到6点半,他下班后就赶回来,和孩子们一起说英语。“原本是想辅导儿子学英语,顺便叫他的同学一起来学。后来街坊们看到我们在这里学英语,就让自己小孩也加入进来。”慢慢地去英语角的孩子越来越多。
 
  2012年2月,王坚在江南街道办事处和新中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租下了现在的铺位,取名“王氏私塾”。“搬来这里以后,街道和社区每个月赞助300元钱,另外孩子们一人一天出一块钱,维持基本的房租和水电费。
 
  “现在在区政府的帮助下就要搬去附近的新课室了,还有些舍不得呢。”最近,王坚更加忙碌了。每天晚上,他不仅要辅导孩子们学习,还要筹备新辅导站。“等到四月份我们搬了新课室,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就更好了!那边更宽敞,有180平方米,还定做了新柜台、书柜,孩子们也可以在门前的空地上读书,空气特别好。”王坚说。
 
  街坊用热情回报他
 
  看到自己的义教站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王坚希望能够做得更好:“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组织起江门少儿英语角,江门是侨乡,应该说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很好,可是到现在也没有固定的少儿英语角。”
 
  目前王坚的义教站有16个义工定期来帮忙,他辅导过的学生中学毕业后也会回来帮助辅导“学弟学妹”。
 
  王坚带着记者去参观新课室的路上,遇见的每一位街坊,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问好。社区里士多店一家人在店前吃晚饭,见到王老师走过,一家三口都向他招呼:“王老师,食饭没啊?”沿路,记者在这夜幕下清凉又温暖的社区里,真切感受到街坊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激。
 
  周怡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