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洪生与王曰高历史文化的不解之情

2013-04-20 09:58:53来源:2013-04-19 聊城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山东省茌平县是鲁西平原的一个小县城,县城不大,却是全国经济百强县,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战国时期的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五己、康熙皇帝启蒙老师翰林院大学士王曰高(尊称王翰林)都诞生在这一方水土。如今,现代杰出人物的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张国忠、张学信等更是声誉全国及世界 。
今年47岁的王洪生是茌平县北八里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其他农民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就是他的家世,他是翰林院大学士王曰高家族的第二十五世后人。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血脉渊源,让他本来每天按部就班的人生多了一些改变。
王洪生出生的那一年,恰逢文化大革命,这场声势浩大的文革,看起来对这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孩没什么关系,孰不知多年过去以后,他才知道这场文革对他现在的工作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以至于耗费了他这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是众多的金钱。
 
贫寒少年迎着太阳奔跑
 
王洪生成长在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中的他像其他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早早的辍学帮父母干农活。从小就聪明伶俐的他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在黄土地里刨食吃,于是毅然决然的去拜师学习无线电。当年,不过17岁。他很勤奋,很快就出师成名,在各个镇里、村里到处维修无线电。那个年代维修无线电相当赚钱,一天就有十几块钱的收入,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不过是几十块钱,所以他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但是王洪生有自己长远的人生规划,他没有享受现有生活的安逸,而是寻找机会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他在维修无线电期间,看到卖百货的人特别挣钱,他的心里开始痒痒,没怎么思索就迫不及待的去进了一批百货卖,后来卖的效果倒也不错。王洪生就这样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原本贫寒的生活慢慢的好了起来,他的内心也一直在跟着太阳奔跑,追逐着自己的阳光人生。就当王洪生意气风发时,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了。
1995年5月21,正逢北八里村委会换届选举,村里人觉得王洪生有生意头脑,竟然高票推举他当选北八里村村主任,对于王家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王洪生自己也信心满满,不想辜负众望,准备大干一番,为村里的老百姓造福,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然而,理想都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高瞻远瞩 再展辉煌
 
刚刚上任的他对村里的情况并不了解,只想着要为村里做一番大事,但是村里的民众思想涣散习以为常,很难统一思想、意见,提出的种种建议,备受阻扰,都流产了。王洪生不甘心,却又无能为力。眼见自己无法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扔下一句“宁领万马千军,不领二意三心”这句话后,便毅然决然的辞职了。是多少村民眼中的肥差事,他这一举动,让村里人唏嘘不已。他却没有什么留恋的,他的想法很简单: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辞职后的王洪生便赋闲在家,恰巧他的舅舅在林场承包了五十多亩地,种植了一些绿化苗圃,专门种植后卖给绿化公司。他的手头正缺人,便让王洪生前去帮忙,聪明的他很快便发现了里面的商机。当时这些苗木大多卖到了东北一带的绿化公司,自然少不了远途运输。长期雇用运输车辆,花费特别高,便认定了里面有钱可赚,便留心观察学习汽车运输的门道。
2003年,王洪生用做绿化苗木赚到的钱成功投标当地大型企业华信铝厂的对外运输业务,开始搞起了运输。努力肯琢磨的他,把运输事业搞得红红火火,慢慢的拥有了自己的8辆大货车,日子好起来了,王洪生自己也没闲着,开始钻研起了古文化,这一钻研不要紧,他竟然想把历史明人茌平县翰林院大学士王曰高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那么这个王曰高到底是何许人也?王洪生是这样叙述的。
王曰高字登儒号北山,出生于1626年7月15日明朝末年,自幼勤奋好学。清顺治七年举于乡,顺治十二年中进士,顺治十五年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工科右科给事中,人称王翰林或王给谏。著有《槐轩集》十卷,《槐轩小草》一卷等。,因才学卓著被孝庄皇后选为康熙皇帝年幼时的启蒙老师,在教康熙期间,王翰林对康熙皇帝管教颇严,一次康熙黄帝没完成作业王翰林罚康熙跪,而他自己也陪跪。这时正敢上康熙皇帝的母亲来看望儿子读书看着觉着心疼,便顺手拉起儿子说“念书做皇上,不念书也是做皇上”。王翰林据理争辩,说“念书做尧舜,当明君,不念书做桀纣,当昏君”康熙的母亲听了句句在理,又把儿子按倒,说“你跪下,老师多咱叫你起来,你在起来”。每次放学,王翰林总要亲自把康熙送回宫院门外,康熙说声老师你回去吧,王翰林这才回到自己的住处。有一天晚上,放了夜学,王曰高送康熙回宫,到了宫门外,天空飘起雪花,康熙急忙跑进宫去。第二天早上,康熙又去上学,出来宫门一看,王翰林站在宫门外,眉毛,胡须上挂一层白花花的霜雪。康熙问;“老师您怎么还站在这里?”王翰林回答,“你没说让我回去”。康熙回宫给母亲一说,从此,康熙母亲在也不让老师送康熙了。此后康熙更加刻苦读书,安时完成作业。王翰林给年幼的康熙皇帝注入了儒家思想,翰林文化,为成为治国兴邦的一代明君夯实了基础。并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王曰高轻资财,尚道义,廉明清正,恤民除弊。对国,对君,对民,耿耿忠心。王翰林慧眼识才1649任兵科右给事中,主持武场考试,所录榜首皆被军界器重。1663年任江南主考时给朝廷选拔了大量人才,录取之后出任两鼎甲,五尚书,三大学士,声望渐高。任工科右给事中时燕齐江淮地震,王翰林及时上书,请免征放赈。对黄,淮河流,“建河工议”强调治河的急要,建议黄,淮河流,提倡疏顺,反对塞填,主张派人专管,均被采纳。后任礼科掌印,有多次上疏,请抚功臣,免除浮粮,揭发贪婪,修正历法诸事,条条中肯,备受赞赏。官居四品京卿,被皇帝封为中宪大夫。王翰林集忠、孝、贤、良于一身。王翰林去世后,康熙亲笔题词:“忠孝贤良老,文章德业人”可见康熙皇帝对王曰高的重视和敬目之情。虽说王洪生是王曰高家族的第二十五世传人,但是他毕竟只有初中学历,他到底能行
 
王洪生的大胆设想
 
既然有了发扬王曰高历史文化的想法,王洪生说干就干,首先翻出家谱仔细的看了王曰高的介绍,了解了大体的知识后,便投身到发扬王曰高历史文化中,同时和王公科,王开成,王崇文,王玉玺,王公镇,王玉栋,王金公等八人组成发掘小组。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所有困难的到临,他知道,前方的路肯定充满了许多坎坷。
为了全面了解王曰高的历史文化,他们八人首先多次奔赴济南省图书馆,到处寻找相关的文献记载,往返所有花销,都是他们自己筹备。了解了大概的知识后,他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抢救发掘王曰高的遗物。
王曰高死后,就葬在北八里村南,墓地占地面积多达二十多亩,墓地灵道雕刻了大量石马、石林等、望天吼,建筑规模非常宏大,有康熙皇帝亲自给老师立的龙驮碑。碑座宽,龙头至龙尾近3米左右,碑身宽1.5米左右,碑高3米有余。并且有康熙黄帝亲笔撰写的碑文。另外还有王翰林的学生宰相张英,状元龟龙须,和状元王项龄分别给老师王曰高立的龟驮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王曰高的墓地被破坏殆尽,一点相关的文物都没留下。每逢说起文革对王曰高墓地的破坏,王洪生总是觉得特别可惜、特别心痛。经过长时间对王曰高相关文物的搜集挖掘,竟然一无所获,难免有点让人垂头丧气。他们并没有就此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王曰高墓地里面挖到相关石碑一块,现在石碑就在北八里村村支部院落里保存,并且在王曰高以前宗祠所在地,发现了一块木匾,至今保存良好。
仅仅发现了这些遗物,他们并不满足。王洪生和王玉栋的一些话忽然提醒了大家。说“王曰高最早的时候在孟轲庙里教书,找的媳妇是刘集王家的,咱们去刘集他媳妇的故乡是不是有所发现呢?”
想完这些后,王洪生八人立马去了刘集,到处打听,结果一无所获。而此时,刘集一户姓孟的人家里发生了一件稀奇的事儿。
刘集的这个孟家家里有一根很多年岁的的木棍,这根木棍非常的沉、非常精致而且非常结实,孟家一直用它来给牛拌草,放羊、放牛等,一直这样用了很多年。就在这几天夜里,孟家忽然发现这根教鞭闪闪发光,觉得非常奇怪。等到天明,孟家拿着这根木棍让村里的老人看看是怎么回事。其中一个老人说“这根木棍不简单,是银丝镶嵌到木棍里面,组成了一些寿字”。孟家人一听,琢磨着木棍有可能是宝物,便回家赶紧用清洁球把木棍表皮的黑漆洗掉。过了几日,便带着木棍到了北京让文物专家鉴定一下。文物专家鉴定后说“这应该是一根教鞭,有300多年的历史,上面用银丝镶嵌了一百个写法各异的寿字,这根教鞭的主人身份很高,至少是教贝勒爷的老师,这根教鞭如果不用清洁球清洗破坏的话,价值连城。”
即使有破坏,孟家还是很高兴,没想到平常没有注意的一根木棍竟然这样大有来头,但这根木棍是怎么来的呢?
孟家的老人一想,这根木棍是孟家老爷爷传下来的,好像就是原来王家的东西,经过推算竟是王曰高的教鞭。
王洪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去了刘集孟家,看到这根教鞭后,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他们继续寻找王曰高遗物,发扬王氏宗族王曰高历史文化的决心。
 
历史文化终要发扬
 
王曰高的一些遗物找到了,下一步就是搜集整理王曰高的著作。他们八人,费劲波折。但是他们以高涨的热情、克服种种困难,赶赴、济南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周边县市,辗转搜集、影印、整理王曰高的著述以及碑刻、匾额等有关资料,终于编辑整理成了《翰林王曰高》一书;同时,还重印了《槐轩集》,使之得以流传于世。新出版的这两本书,均按仿古风格设计,使用仿古草纸印刷,所收典籍一律采用影印,以完好保存其原貌。两册古籍汇编,较完整地保存了有关王曰高的丰富史料,对明清文学、齐鲁文化,尤其是聊城地方史研究均具意义。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左建明称赞其“填补了农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空白”。
 
王洪生聊起王曰高的故事来,滔滔不绝,从王曰高7岁能文,十岁丧父,到王曰高进入翰林院,到王曰高处罚康熙皇帝,到大举推荐人才等故事,可见王洪生认真努力在发掘王曰高所有的历史文化。问起他往后想做的事儿,他说“我们要从济南仿制雕刻原有的石马、石碑、石林,然后修建王曰高纪念馆等,把王曰高的忠、孝、贤、良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永垂后人。”
王洪生,不过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较高的思想文化,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经济是命脉,文化是灵魂”。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王曰高相关的纪念馆、墓地等在茌平北八里村矗立,王曰高的文化能从他这一代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晓,同时了却王氏宗族对王曰高先人的敬仰之心。
名词解释: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聊城日报专刊 史奎华 孙悄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