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为留住乡愁奔走多年,游子众筹保护家乡古民居

2016-09-13 11:43:23来源:楚天都市报-看楚天

打印 字号: T|T
    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全貌
    通山县是有名的明清古民居之乡,洪港镇江源村就是代表之一,该村仅完整的明清建筑就有40多栋。
    然而,岁月斑驳之下,不少古民居一天天衰败甚至坍塌。为保护这些老宅,在外经商的村民王定钊十多年来不断奔走努力。他的所为,乡邻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理解并纷纷捐款捐物以示支持。
    该村成立保护理事会、村民共同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文物部门的肯定。目前,通山县文物部门正为江源古民居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居越来越少在外经商村民奔走呼告
    王定钊在王氏老屋前
    江源村位于九宫山东北麓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地上,小河穿村而过,王氏老屋就在村子一块稻田边。
    5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该处时,老屋正在维修,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破损的椽瓦。几名专业测绘人员正在测量,将为这栋老屋绘制平面图。
    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王氏老屋坐南朝北,一进四重,有17个天井,穿斗与抬梁木构架,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是典型的鄂东南古建筑风格。
    现年32岁的王定钊介绍,这栋老屋是该村清代绅士王迪光和进士王迪吉花3年时间兴建,于光绪辛卯年(1891年)修成,距今125年了,以前称“迪德堂”,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以王氏老屋命名。
    “钱没了可以再挣,老屋要是没了就永远没了。”王定钊说,他就在这栋老屋里出生,还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后来,他到南昌工作、经商,生意也越做越好,但故乡的老屋常挂牵在脑海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的拆旧建新蔚然成风。由于当时大多数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致使不少文物价值很高的古建筑被钢筋水泥平顶楼房所取代。年轻的王定钊,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从2005年开始,他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要尽自己毕生的精力,把村里残存的古民居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使它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另一条途径。
    一方面,他身体力行,耐心劝阻和制止破坏古民居的事件发生。只要他知道哪里有拆毁古民居的事情发生,他就挺身而出,上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说服和劝阻。
    为阻古宅被拆愿拿自家宅基地置换
    屋顶相连的老宗屋
    经商之余,王定钊做的最多的,便是查阅各种历史资料,希望能够找到老屋被保存下来的价值与理由。最终,他通过多年收集的27本族谱、通山县志、阳新县志等,终于查到了王氏老屋和祖宗的相关历史记载,并整理成材料递交给文物部门申请保护。
    期间,他还不断上网发帖,呼吁保护古民居。没想到,他的帖子引来了美术学、古建筑学专家以及大学生们的关注,全国各地的驴友也不时光顾。就这样,江源村的古民居逐渐名气大涨。
    王姓族人修建的老宗屋,也是宗族祠堂,全屋木质结构,至今保存完好,正厅两侧还摆有两条长约20米的条凳。后人们围着老宗屋建房,四周都有门,黝黑的各式斗拱、石门框上的门当,显示着主人当年的显赫。穹顶严丝合缝,屋屋相连,户户相通。“小时候在这里玩,下雨天都不会湿脚。”王定钊说。
    老宗屋后面的那栋清代老宅,是同族王龙祥家的房子。王龙祥介绍,2011年,大厅上两侧楼梁被人盗走了,上面有精美的浮雕。父母看到被盗后,便让他拆掉重建新房。王定钊获悉后极力劝阻,还提出如果实在要建房,就在他家宅基地上建,只要不拆老宅就行。再后来,几名年长的族人提出翻新加高老宗屋,也被王定钊为首的村中年轻人劝阻。
    专门成立理事会带领乡邻共保古民居
    成立理事会带村民共同保护古民居获赞新模式
    “通过了,终于通过了!”2014年6月22日令他记忆犹新。当天下午,王定钊在公司里点开湖北省政府网站,看到“江源村王氏老屋”被评为湖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时,情不自禁地蹦了起来,激动得落泪了。近10年的努力使破败不堪的老屋终于迎来了重生的春天。直到今天,一提起这事,他仍是热泪盈眶。
    2015年7月14日,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带领专家前来考察时,发现除王氏老屋外,村里还有古民居老宗屋,特别是老宗屋群落里还有明代建筑,当即指示县文物局,全县要以江源古民居为保护重点,积极申报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们听到后,逐渐认同了王定钊保护古民居的想法。
    王定钊随即借此机会,与志同道合的村民商量,发起成立江源古民居保护管理理事会。得到这个消息,在成都做生意的王能志等人不远千里,驱车20多个小时赶了回来参加理事会的成立。8月30日,江源村热闹非凡,很多车辆都停到了村外。在外工作、经商、务工的乡亲都派代表赶了回来,积极加入理事会,支持保护古民居,当天现场捐款就达10多万元。
    “是时候行动起来了!”王能志说,以前也想保护没有能力,现在挣了一些钱,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
    村民们也积极响应,大家将自家的古民居连带产权统一交给理事会管理,有人还捐出了祖上传下的文物,并一起参与乡村治理。理事会将村民分为卫生、安全、消防和宣传四个小组,大家各行其责。
    江源村支部书记对王定钊评价道:他努力保护家乡老屋多年,比对自己的事业还认真。
    现在,走进江源村,只见青砖绿瓦石板路旁,小河水清清,绿树葱葱,消失了多年的鱼虾,又开始游来游去了。俨然一幅世外田园风景画。
    获赞保护新模式 古民居正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山县文物局局长张四新介绍,通山县有古民居(含古桥梁等)500多处,有国保2处,省保8处,古村落4处。江源村的明清古民居成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古建筑研究、美学价值,而且还是红色文化旧址,工农运动领导者成子英曾在这里闹革命,王定钊的曾祖父王义够是阳新县龙燕区苏维埃主席,彭德怀也曾在此住过……这里具有文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具备整体保护和开发的条件。
    目前该村已被列为全省古民居、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古民居保护项目已被列入十三五规划。
    “江源村保护古民居的做法,解决了让文物部门头疼的问题!”张四新说,这种由村里贤达牵头,村民参与自治的方法,正好解决了这种不可移动文物的产权、管理等难题。
    该村成立保护理事会带着全村村民共同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文物部门的肯定,省、市领导多次来调研。今年2月1日,国家文物局刊文《以江源村为试点,探索湖北古民居保护新模式》。
“这不仅是保护古民居的新模式,也是农村治理的一种新模式。”通山县政协副主席王贤旨评价道。
责任编辑:高领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