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定国:老红军的红色记忆

2016-07-18 11:49:35来源:人民网

打印 字号: T|T
    每一个走进百岁老人王定国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家的人,都会被墙上到处挂着的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所吸引——“记腊子口”“红军西进歌”等书法作品展示老人独创的“王体”笔锋,绘画作品“强渡嘉陵江”“雄鸡一唱天下白”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表达了老人对红军、对长征的深情礼赞。老人曾说,她要把过去和现在能记起来的事情,用纸和笔写出来、画出来,留给后人。的确,作为如今在世年纪最长的女红军,王定国的长征情结不仅蕴结于心中,更倾注于笔端,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叛逆童养媳剪下长辫闹革命
    1913年冬,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姓王的贫苦佃农家庭迎来一个女孩,取名乙香。王家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田地,没有房子。唯一的栖身之所,是一个借别人的一面山墙搭起的茅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六七岁的小乙香便跟随父母外出给人家干活,推磨、养蚕、洗衣服,什么活都干。
    即使一家人倾尽全力去“讨生活”,仍摆脱不了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因为贫穷,乙香的一个妹妹活活饿死了;后来,父亲一病身亡,家里没钱安葬,3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4块做棺材的木板和2升麻豌豆。
    15岁时,乙香也被送给一个李姓人家做媳妇。缠着小脚的她每天在田里一身泥一身水地干活,还经常遭到婆婆的打骂。每每被打后,乙香都跑回自己家。
那时,川东秘密党组织来到营山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乙香的两个舅舅常常带一些朋友来乙香家里开会,谈论一些穷人翻身、男女平等的事儿。乙香和母亲就帮助打掩护。在那些秘密党员的教育和影响下,乙香很快就接受革命思想,懂得一些革命知识,后来也帮着到处去向农民宣传。
    渐渐地,乙香不再去婆家,她帮着送信、放哨,还剪了长发,放开了刚裹不久的双足,迈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后来在舅舅及其朋友们的帮助下,她终于结束了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在那些秘密党员的帮助下,获得自由的乙香联络了10多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等进步思想,向贫苦农民宣讲反对苛捐杂税,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领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打到营山,解放了乙香的家乡,成立了营山县苏维埃政府,乙香在其中担任内务委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代表过去的“乙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女战士“王定国”,这个名字伴随了她一生。
由于四川军阀杨森的反扑,为了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支援红军作战,400多人的营山县妇女独立营成立,王定国任营长。她率部手持梭镖大刀,和男兵一起杀顽敌,抓俘虏,冲锋陷阵,英姿飒爽。
    1934年年初,王定国被派往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在苏维埃学校期间,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工作队,奔赴红江县。在这儿,她结识了著名的红军女将领张琴秋,“那时她很年轻,皮带上别着一把小枪”。张琴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留学莫斯科5年后回国,先后成为红军方面军中唯一的女政治部主任、女师长,解放后又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王定国把张琴秋称为“没有授衔的将军”。
    在张琴秋的领导下,王定国与同志们一起向贫苦农民做宣传工作,扩大红军,平分土地,组织民工给前方作战的红军送粮米、做军鞋,还拿起武器勇敢作战,保卫革命政权。
    1935年1月,为策应中央红军作战,红四方面军西进,开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