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西厢记》作者著名戏剧文学家王实甫

2014-12-15 15:25:54来源:选《西厢记鉴赏辞典》第207—212页,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贺新辉、朱捷

打印 字号: T|T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戏剧文学家,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是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王实甫;有的说是关汉卿;有的说是王作关续,即前四本是王实甫作,后一本是关汉卿作;也有的说是关作王续,即前四本系关汉卿所作,后一本系王实甫续作。关于这个问题,霍松林先生在《西厢述评》一书中,作过肯綮的分析并作出了明确的结论,他说:

    “这个问题的最早记述,见于钟嗣成(约1275-1360)于元代至顺元年(1330)写成的《录鬼簿》。在《录鬼簿》中,王实甫名下有《西厢记》,关汉卿名下却没有。此后如明初人朱权(约1380-1448)的《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在续编《录鬼簿》时给王实甫写的吊词都说《西厢记》是王实甫作的。这三个人的时代比较早,又都是杂剧作家,所以他们的话是可靠的。我们相信《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我们赞同霍松林先生的认识,《录鬼簿》、《太和正音谱》都是较早的著录,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也认为《西厢记》是王实甫所作。再从剧本的思想逻辑、情节结构、艺术风格看,它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不可能是王作关续,也不可能是关作王续,而且完全符合王实甫“铺叙委婉”的艺术风格。因此,在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之前,仍应从较早的著录,以《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而不应当轻易地剥夺他的著作权。

    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事迹,几乎找不到多少材料,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载:“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并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一类,排在关汉卿、白仁甫、马致远之后,郑廷玉之前,可知他与关、白、马、郑是同一辈份的人,是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如钟氏在该书跋语里所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不知出处,故不敢作传以吊云。”足见王实甫生于金代,活动于元杂剧兴盛时期及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大都(今华北地区),在《录鬼簿》出世前后,他的杂剧已很流行了。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认为王实甫大约“生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之前,约卒于元顺帝至元初(1335-1336)”(顾学颉《元明杂剧》)。“他创作杂剧最主要的活动时期大约在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年间(1297-1307)”(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西厢记》杂剧大约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1307)之间”(王季思《(西厢记》校注后记》)。

    关于王实甫的活动,我们知道的也很少。据明人陆采南《西厢叙》所云:“……逮金董解元演为《西厢记》,元初盛行。顾当时专尚小令,率一二阕,即改别宫。至都事王实甫,易为套数。”说明他曾做过“都事”,是个中级官吏,为所司首领。

    另据明人陈所闻《北宫词纪》卷三收有王实甫【商词·集贤宾】散套《退隐》一曲,是作者花甲自寿之词,从中可见作者的一些身世。全曲是:

    【商调·集贤宾】拈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逍遥乐】江梅并瘦,槛竹同清,岩松共久。身外何求,笑时人鹤背扬州。明月清风老致优,对绿水青山依旧,曲肱北牖,舒笑东皋,放眼西楼。

    【金菊香】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乐桑榆酬诗共酒,酒侣诗俦,诗潦倒酒风流。

    【醋葫芦】到春来日迟迟兰蕙芳,暖溶溶桃杏稠,闹春光莺燕语啾啾。自焚香下帘清坐久,闲把那丝桐一奏,涤尘襟消尽了古今愁。

    【幺篇】到夏来锁松隐竹坞亭,载荷香柳岸舟。有鲜鱼鲜藕客堪留,放白鹤远邀云外友,展楸枰消磨长昼,较亏成一笑两奁收。

    【幺篇】到秋来醉丹霞树饱霜,绽金钱菊弄秋。半山残照挂城头。老菱香蟹肥堪佐酒,正值着登高时候,染霜毫乘醉赋归休。

    【幺篇】到冬来搅清酣鸡语繁,漾芳檐日影稠。压梅梢晴雪带花留,倚蒲团唤童重烫酒,看万里冰绡染就,有王维妙手总难酬。

    【梧叶儿】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后庭花】住一间蔽风霜茅草丘,穿一领卧苔莎粗布裘,捏几首写怀抱歪诗句,吃几杯放心胸村醪(láo)酒。这潇洒傲王侯。且喜的身登身登中寿,有微资堪赡赒(shàn zhōu),有园亭堪纵游,保天和自养修,放形骸任自由,把尘缘一笔勾,再休题名利友。

    【青歌儿】呀,闲处叹蜂喧蜂喧蚁斗,静中笑蝶讪蝶讪莺羞,你便有快马难熬我这钝炕头。见如今蔬果初熟,浊酒新篘(chōu),豆粥香浮,大叫高讴。睁着眼张着口,尽胡诌,这快活谁能勾。

【尾声】醉时节盘陀石上眠,饱时节婆娑松下走,困时节布衲里睡齁齁(hōu)。偶乘闲细将玄奥剖,把至理一星星参透,却原来括乾坤物我总浮沤。

从这支套曲可以看出,“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说明他曾做过官,后因不得志而退隐;“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他至少活了六十岁以上;“鲜鱼鲜藕”、“老菱香蟹”的景色,足见他在江南的杭州一带生活过,受到过南戏的熏陶,因而,方能著出《西厢记》这“天地妙文”来。

    再看明人李玉《北词广正谱》抄录的王实甫的一支曲子:

闲头膝上横琴坐,醉时节林下和衣卧。畅好快活,乐天知命随缘过。为伴侣唯三个,明月清风共我。再不把名利侵,且须将是非躲。

又一次证明晚年的王实甫已经是一个看破世情,将名利置之度外“再不把名利侵,且须将是非躲”的遁世者。

    孙楷第在《元曲家考略》一书中提出他电在苏天爵《滋溪文稿》中发现元代名臣王结的父亲叫王德信,认为这位王德信即王实甫。据《文稿》载:“公(王结)易州定兴人。……父德信,治县有声。擢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与台臣议不合;年四十余即弃官不复仕。累封中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护军,太原郡公。母张氏,封太原郡夫人。”其中的官职,以及后来的“弃官不复仕”,与散套《退隐》所描述的基本吻合。同时,从《西厢记》所用山,西方言和对蒲州(今山西永济)景物以及普救寺的生动描写来看,《滋溪文稿》记载的王德信应当就是《西厢记》杂剧的作者王实甫。纵观元杂剧《西厢记》,山西地区的方言俗语俯拾皆是,如,“简帖儿”(书信)、“决撤”(败露的意思)、“出首”(告发)、“将(拿)来的”、“牵头”(指从中拉线搭桥的人)、“逗(引诱)你耍(玩)来”等等,如果不是较长时间在山西地区生活过,难得有如此娴熟的功夫。有些场景的描写,如张生被逼赴京赶考,莺莺到十里长亭依依送别时,有这样一小段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寥寥几笔,用蓝天、白云、菊花、西风、北雁、柿林红叶六样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蒲州地区冷落萧瑟的深秋图,表现了莺莺凄凉、哀怨的离情别绪。又如,咏黄河的一段唱词:“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只疑是银河落九天’;渊泉、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径穿。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极写了黄河由秦晋转入豫晋峡谷的雄伟气势,描绘了蒲州地区独特的山河形胜,抒发了张生的抱负和气魄。还有对普救寺院庄严、肃穆的佛殿,清丽、雅致的西厢、花园的描摹等,都说明如果王实甫不是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是不会描绘得如此生动、细腻的。正如我国著名戏剧家李健吾先生所说的:“《西厢记》的王实甫”,如果“不在蒲州长久生活过,就写不出那样铁索一条,横贯黄河之上”的艺术杰作;“元曲之所以昌盛,是和这位大戏剧家的成就与书会活动分不开的”。(《漫谈《麟骨床》》)因此,我们认为,《滋溪文稿》所说的“太原郡公”王德信,与《西厢记》杂剧的作者王德信——王实甫,的确是同一个人。

    至于王实甫的行迹,贾仲明在增补《录鬼簿》时,为他补写的《凌波仙》挽词作了生动地描述。词日: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

    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

    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说明他是当时长期生活在“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这些官妓演出的勾栏中的人民的戏剧家;他文采风流,为“士林”所钦敬;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天下夺魁”的好作品。

    王实甫的著作,《录鬼簿》中记载了十二种,《太和正音谱》中记载了十三种(多一种《破窑记》),还有人认为《娇红记》也是王氏所著,共计为十四种。其中《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保存至今;《芙蓉亭》,《贩茶记》各存一折;《双蕖怨》、《多月亭》、《明达卖子》、《陆绩怀桔》、《七步成章》、《丽春园》、《进梅谏》、《于公高步》、《娇红记》,均巳失传。《丽春堂》描写的是金代两个官僚在朝廷上争权夺利的故事。金章宗时尘相完颜乐善因与监军李圭赌射而引起争端,被贬官到济南,终日钓鱼饮酒,流露了对朝廷信任奸佞、疏斥忠良的不满情绪。后被召回京,在丽春堂置酒庆贺。剧本写二人明争暗斗,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王朝的内部矛盾和当时政治的黑暗污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看,成就不高。

    《破窑记》写的是宋朝一位富家小姐刘月娥与穷书生吕蒙正的恋爱故事。刘月娥的彩球抛中了吕蒙正,她不顾老父刘员外的反对,坚决冲破家庭的阻挠,毅然搬到破窑洞里,去与吕蒙正结合,过那贫贱夫妻的生活。窑洞虽破,但是她认为:“虽然是人不堪居,我觑的胜兰堂绿窗朱户。”父亲施尽千方百计,逼迫她回家,都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始终不肯屈服。在这部剧作里,王实甫塑造了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刘月娥俊秀美丽,性情温柔而又有骨气,她那种“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与“心顺处便是天堂”的看法,正是代表和反映了当时一般中下层人民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进步思想。很明显,在反对封建门第观念、主张婚姻自主这一点上,《破窑记》所表现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战斗精神,与《西厢记》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接近的。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和认识,《破窑记》正是《西厢记》作于王实甫之手的一个佐证。《破窑记》虽不如《西厢记》的影响深远,但是,它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直到今天还活跃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

    王实甫与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剧史上文采与本色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他的杂剧,多取材于封建时代上层社会生活,以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生活、反抗封建礼教为主题,善于围绕人物性格提炼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尤其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在融化古典诗词和吸收方言俗语的基础上,形成自然而优雅的艺术风格。元代一些杂剧名家,如白仁甫、马致远、郑光祖等人,都受其影响,形成了一个在题材、体裁、语言、风格上比较相近的艺术流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蒙古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仅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西厢记》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的伟大作品。它的进步意义,就在于它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这种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与封建礼教的矛盾斗争表现出来的。作品在这一矛盾冲突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虚伪与丑恶,赞美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它形象地告诉人们,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尽管人民深受着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是,并没有停止为改变自己处境、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因此,它反映了时代精神,七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西厢记》为传奇之“冠”、戏文之“祖”。何良俊称它为杂剧“绝唱”《曲论》),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王世贞则赞“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曲藻》);王骥德说王实甫为“胜国名手”,《西厢记》为“千古绝技”《曲律》)。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西厢》工于骈俪,美不胜收。”金圣叹则称《西厢记》为“千古妙文”,称王实甫是“天地现身”。郭沫若在《“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中赞美《西厢记》“反抗精神之伟大”,是“一切艺术之母”,是元代文学中“最完美”、“最绝世”的“女孩儿”。赵景深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总之,《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的杰作,在戏曲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以其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艺术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通俗隽美的文学语言,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观众的赞赏”是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品之_,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是一部不朽的古典艺术杰作i它的作者王实甫也因以炳彪我国文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则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元好问、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