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贵忱:不称“大家”,只署“学者”

2014-12-21 15:01:34来源:南方都市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王贵忱:不称“大家”,只署“学者”

 

《文史学者王贵忱》,宋晓琪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王贵忱、王大文整理、编辑。

南都讯 记者高远 实习生余梦妮 “文史缘分、文史情怀、文史气质出发,有文学玩味,有历史沧桑,有审美情趣……”昨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承办的《文史学者王贵忱》《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首发式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省市有关领导、广东文化文史界专家学者,王贵忱先生及亲友出席活动。

作为我国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历史学家、收藏家及书法家,王贵忱先生是一位通才式学者,影响由岭南遍及全国。文献学界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说,他对广东文献的整理更是做出卓越贡献。

一本传记、一本钱币图录

由宋晓琪撰写的《文史学者王贵忱》为传记文体,书中刊配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多视角、全方位展示了王贵忱先生的人生际遇以及治学修为、人格魅力。

而《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则由王贵忱和王大文整理编辑,将王贵忱先生于1999年捐献给中国钱币博物馆珍藏的六百多册钱币谱录结集影印出版,使之能得永久传承。

“王老一贯作风是为人低调、随和,严谨做学问但不宣传自己,所以社会上并不非常了解他。”作为《文史学者王贵忱》一书的策划人,张志伟在昨天的致辞中说,鉴于这样的情况,他才提议以纪传体的形式,把王贵忱先生一生的故事写下来。一开始,王贵忱先生并不同意,经过多次建议,最后才拟定由国家一级作家宋晓琪进行撰写。“最初书名用的是‘文史大家’,王贵忱却坚持只用‘学者’。”张志伟说。

而除了出于向世人介绍王老的目的,张志伟表示,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要表达一个意愿,“中华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来支撑”。他说,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动乱、“左”与“右”的干扰,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很多方面的破坏。“我们现在歌颂王贵忱,就是表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表达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心愿。”

传记:充满个人激情的文史之歌

“还记得第一次到王老家是在2012年3月16号。”《文史学者王贵忱》的著者宋晓琪表示,两年间,她数十次出入王老家,每次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最后定下十万字文稿、写成了这本书。“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选材大小,王贵忱先生都会亲自进行评论给我鼓舞。”宋晓琪表示,写完这本书给她最大的体会就是王老的坎坷际遇,好学不辍以及坚忍不拔,“我更加坚信,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靠谱的路要自己走,最喜欢的事要坚持做”。

“《文史学者王贵忱》这部作品既有生命的核心意识又有开阔的文史视野。”评论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昨日也上台致辞。他说,《文史学者王贵忱》一书以突出人物特有生存方式的一种叙述方式,提供了独特的历史与个人共同形成的生活领域,让王贵忱的个人命运变成充满个人激情、灵性和顽强的文史之歌。

王贵忱:感激师承,不通外语是遗憾

“把《文史学者王贵忱》和《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说成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总结,我想可以这么说。这样的提法很重要,对我也是很大鼓舞。”昨日的首发式后,王贵忱先生接受了南都记者采访。他表示,80多年前,自己本是东北铁岭失怙少年,读书也只到初一毕业,因为各种原因,十五六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但很庆幸的是,“我反应快、记忆力好,所以老一辈学者对我很喜欢,后来也就进入了古籍版本学、传统图书目录等方面的研究。”王贵忱先生再三感激自己的师承。

王贵忱谦虚地表示,虽然自己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早,对明清时期的古籍版本鉴定较准确,但从基本学术方面来说,自己还比较差,念书太少,他说自己一生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就是不通外文。

而关于首发的两本书,王贵忱表示钱币文献是个人书斋“可居室”收藏的一个大项,花的时间长、费的心思多,最盛时期有三百多种,六百多册。“将过往收藏的钱币文献集为一册,是我的一大心愿。收了360多种罕见的书,很多是连国家图书馆都没有的。”

谈到《文史学者王贵忱》时,王贵忱则首先夸奖了作者宋晓琪,“文字严谨,也非常优美”。他说宋晓琪所写下的十万多字自己从头到尾都细心读过,可以说是非常负责,“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宋晓琪在与我接触前对古钱币等领域并不十分擅长,但她却逐渐对我很多专题中的一些问题都能理解得很快、也很透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