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忱:不称“大家”,只署“学者”
原标题:王贵忱:不称“大家”,只署“学者”
《文史学者王贵忱》,宋晓琪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王贵忱、王大文整理、编辑。
南都讯 记者高远 实习生余梦妮 “文史缘分、文史情怀、文史气质出发,有文学玩味,有历史沧桑,有审美情趣……”昨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单位承办的《文史学者王贵忱》《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首发式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省市有关领导、广东文化文史界专家学者,王贵忱先生及亲友出席活动。
作为我国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历史学家、收藏家及书法家,王贵忱先生是一位通才式学者,影响由岭南遍及全国。文献学界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说,他对广东文献的整理更是做出卓越贡献。
一本传记、一本钱币图录
由宋晓琪撰写的《文史学者王贵忱》为传记文体,书中刊配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多视角、全方位展示了王贵忱先生的人生际遇以及治学修为、人格魅力。
而《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则由王贵忱和王大文整理编辑,将王贵忱先生于1999年捐献给中国钱币博物馆珍藏的六百多册钱币谱录结集影印出版,使之能得永久传承。
“王老一贯作风是为人低调、随和,严谨做学问但不宣传自己,所以社会上并不非常了解他。”作为《文史学者王贵忱》一书的策划人,张志伟在昨天的致辞中说,鉴于这样的情况,他才提议以纪传体的形式,把王贵忱先生一生的故事写下来。一开始,王贵忱先生并不同意,经过多次建议,最后才拟定由国家一级作家宋晓琪进行撰写。“最初书名用的是‘文史大家’,王贵忱却坚持只用‘学者’。”张志伟说。
而除了出于向世人介绍王老的目的,张志伟表示,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想要表达一个意愿,“中华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来支撑”。他说,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动乱、“左”与“右”的干扰,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很多方面的破坏。“我们现在歌颂王贵忱,就是表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表达我们要发扬传统文化的心愿。”
传记:充满个人激情的文史之歌
“还记得第一次到王老家是在2012年3月16号。”《文史学者王贵忱》的著者宋晓琪表示,两年间,她数十次出入王老家,每次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最后定下十万字文稿、写成了这本书。“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选材大小,王贵忱先生都会亲自进行评论给我鼓舞。”宋晓琪表示,写完这本书给她最大的体会就是王老的坎坷际遇,好学不辍以及坚忍不拔,“我更加坚信,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最靠谱的路要自己走,最喜欢的事要坚持做”。
“《文史学者王贵忱》这部作品既有生命的核心意识又有开阔的文史视野。”评论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昨日也上台致辞。他说,《文史学者王贵忱》一书以突出人物特有生存方式的一种叙述方式,提供了独特的历史与个人共同形成的生活领域,让王贵忱的个人命运变成充满个人激情、灵性和顽强的文史之歌。
王贵忱:感激师承,不通外语是遗憾
“把《文史学者王贵忱》和《可居室藏钱币文献图录》说成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总结,我想可以这么说。这样的提法很重要,对我也是很大鼓舞。”昨日的首发式后,王贵忱先生接受了南都记者采访。他表示,80多年前,自己本是东北铁岭失怙少年,读书也只到初一毕业,因为各种原因,十五六岁就参加了八路军。
但很庆幸的是,“我反应快、记忆力好,所以老一辈学者对我很喜欢,后来也就进入了古籍版本学、传统图书目录等方面的研究。”王贵忱先生再三感激自己的师承。
王贵忱谦虚地表示,虽然自己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早,对明清时期的古籍版本鉴定较准确,但从基本学术方面来说,自己还比较差,念书太少,他说自己一生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就是不通外文。
而关于首发的两本书,王贵忱表示钱币文献是个人书斋“可居室”收藏的一个大项,花的时间长、费的心思多,最盛时期有三百多种,六百多册。“将过往收藏的钱币文献集为一册,是我的一大心愿。收了360多种罕见的书,很多是连国家图书馆都没有的。”
谈到《文史学者王贵忱》时,王贵忱则首先夸奖了作者宋晓琪,“文字严谨,也非常优美”。他说宋晓琪所写下的十万多字自己从头到尾都细心读过,可以说是非常负责,“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宋晓琪在与我接触前对古钱币等领域并不十分擅长,但她却逐渐对我很多专题中的一些问题都能理解得很快、也很透彻。”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