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新城王氏家族的忠烈之士—王与胤

2016-05-04 10:14:16来源:王氏在线

打印 字号: T|T
     历史上的忠烈之士很多,如岳飞、 文天祥、杨家将等等,他们大多为了国家、为了社稷、为了黎民百姓,为了皇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新城王氏家族也有这样的忠烈之士,如王与胤。王与胤是王象晋次子、渔洋先生的二伯父。字百斯,一字永锡,崇祯元年(1628)进士,选庶吉士,由翰林改御史。崇祯十二年(1639),保定总兵邓玘居功自傲,放纵士兵祸害百姓,王与胤上疏弹劾,冒犯了内阁大臣,被罢免官职,遣回原籍。王与胤在崇祯初年便参与几社,评论时弊。崇祯十五年(1642),江北匡社等8家文社与江南应社合为一体,定名复社。在王与胤的影响下,渔洋先生的父亲王与敕、表兄徐夜等一大批人加入复社,他们昌明泾阳之学,振兴东林之路。
崇祯帝自缢处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缢煤山。在“朕就是国家,国家既是朕”的时期,皇帝的生死关乎国家的存亡,一些忠臣听到崇祯帝自杀的消息后纷纷“杀身成仁”。他们有的放火自焚,有的悬梁自尽,有的跳河,有的投井,有的服毒,有的绝食,自宰相、七卿以至知县、生员,自外戚、勋臣以至宫女、太监,臣死君,子死父,妻死夫,仆死主,京城内外出现了人人争相自杀,家家争当烈户的惊人场面。据粗略估计,有近40名官员为崇祯帝殉难。崇祯帝死难的消息传出京城后,各地汉族官绅也纷纷为崇祯帝殉难。这场悲剧从京城蔓延到全国各地,从崇祯十七年三月下旬持续到康熙元年(1662)南明小朝廷的最终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甲申之变”。
    王与胤在家乡听到崇祯帝自杀的消息后,终日啼哭流泪,不思饮食,一定要追随先帝而去。蒋寅先生的《王渔洋事迹征略》中记载:他先是坐着小船在海上飘,飘到哪算哪,结果到利津后,碰上海盗走不了。然后他看到书上写着多服冰片能死人,他就让家仆去买,家仆知道他的心思,给他买假的,早上吃了后没死,到了晚上他又投水,结果又被家人救了。家人怕他再度自杀,严密监视,但时间一长,疏于防范。四月二十六日,他趁家人倦怠之时,与妻子于氏、儿子士和紧闭室门,自缢身亡,阖家尽节。临死前,他写了一封书信放在桌子上。信上说:“京师卒破,圣主以殉社稷。余闻之,雪泣沾衣,即欲攀龙髯而殒命,遂偕妻于氏、子士和并命于寝室。命也奈何……。”此忠烈之心非常人所能及。而且他的儿子王士和也是忠烈之士。当时,王士和见父母要自杀,寝室门就要关上,就大声呼喊:“父死忠,母死节,忍儿独生乎?”冲入室中,与父母一起缢死。王士和此前作了一首《绝命诗》,诗中有句云:“痛予生之不辰兮,天灭我之立王。予父母闻之兮,涕滂沱以彷徨。以身殉国兮,维千古之臣纲。”其词痛切,闻者悲之。下葬之日,有几千人参加葬礼,沉痛悼念王与胤一家为帝殉难。
渔洋先生在《池北偶谈》“侍御公殉节”中也有记载:“伯父侍御百斯公与胤,登崇祯元年戊辰进士,入翰林,改御史。甲申,公家食已八年矣。闻三月十九日之变,同妻子尽节。于几案间得手书一纸云:‘京师卒破,圣主殉社稷。予闻之雪涕沾衣,不及攀龙髯而殉命,逐偕妻于氏、子士和并命寝室,命也奈何!葬从薄从速,随时也。’公清介忠信,言笑不苟,须眉若神。葬日,会者万人,莫不流涕。南城陈伯玑允衡论次公遗集,比之宋江文忠万里云。昆山归庄元恭诗云:‘鼎湖痛绝竞攀龙,城守诸公继扈从。谁是简书无诮责,独捐顶踵又从容。九泉骨近平原庙,千古名齐日观峰。欣幕执鞭嗟隔世,好凭诗句想遗踪。”
    在《分甘余话》中,渔洋先生写道:“先伯父侍御公《咏梅》云:‘繁英任似火,稜冰白如石。南枝与北枝,不作春风格。’陈伯玑云:‘公忠烈之性,已见于此。’”
  王与胤也是新城王氏家族与字辈中文学造诣极深之人,只可惜赶上明清鼎革,英年早逝,留世作品很少,仅有《陇首集》二卷、《西来集》、《一可已编》等,他的书法作品行草《庄子·秋水篇》册页,也是收藏界争相收藏的佳作,在2011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14.95万元成交。

王与胤行书《庄子·秋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