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德运:为了万家灯火

2016-04-27 10:47:31来源:中工网

打印 字号: T|T
为了万家灯火
——记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德运
    王德运,现任国网东明县供电公司经理,从一名生产一线的工人成长为县级供电公司经理,28年的职业生涯砥砺前行,他以沉稳扎实、实干敢拼的工作作风铺就成长的基石,在工作过的每个岗位上踏石留印,抓铁留痕,赢得喝彩。先后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
    电力先行,护航地方经济发展
    电网企业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供电服务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工作中,王德运强调最多的是:要为经济建设当好“先行官”,经济触角伸展到哪里,电网建设就跟踪到哪里。
    在曹县公司时,王德运三年内就使企业资产翻了一番,率先完成了农城网改造任务,解决了曹县电网的“瓶颈”问题,并一举创下了全市第一个省级一流供电企业,使曹县电力成为菏泽电力系统的一面旗帜。2004年前,定陶只能靠外县220千伏变电站供电,供电可靠性较差,用电负荷极其紧张,电力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到任不久,王德运多次前往菏泽、济南,向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汇报情况,争取项目,2004年10月,定陶县建起了属于自己的220千伏仿山变电站,终结了没有独立电源的历史。在单县公司时,王德运启动了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步伐,推进了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投入资金达4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110千伏平原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单平线、单帅线建设改造工程、110千伏李田楼变电站2号主变增容工程。配合县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又投资39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1公里,完成李田楼、张智楼等13个电气化村建设。2014年初来到东明公司,他坚持技术知识投入社会实践,转化为科技成果,提高电网科技水平。促请县政府将电网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电气化县、乡、村建设,积极采用智能化、无油化、免维护等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全县电网建设改造,仅2015年就争取电网建设改造资金6亿元,全县21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双电源供电、“五遥”功能,低压线损下降到5.65%,电压合格率达99.82%,供电可靠率达99.96%,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同质,东明电网建成运行灵活、结构合理、网架坚强的省一流县级供电网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德运深谙“安全是电网企业的生命线”这个道理,针对因树线矛盾屡屡引发电力故障的状况,依法促请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电力线路通道治理专项行动,清理违章树木12.9万棵,东明县10千伏及以上输配电线路跳闸次数同比下降51.56%,确保了人民群众安全可靠用电。他坚持“科技就是生产力”,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项,在全省县供电公司中率先将无人机成功应用于巡视、摄像和勘察,高空验电、测温、核相、绝缘子清扫、接地线拆挂等功能处于研制阶段。积极推行带电作业,仅今年以来就实施带电作业6次,增供电量8万千瓦时,多创效益160万元。
    当前,东明县经济迅猛发展,重点建设工程的电力配套项目较多,王德运以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等全县中心工作,成立了“大项目服务队”,使供电服务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指导,千方百计为大项目建设当好开路先锋。在王德运的带领下,“一线工作法”成为供电职工行动的指南:“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成为他们工作的时间表:“在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冲得出,危难时豁得出”成为他们工作的座右铭。
情系百姓,用爱心播洒光明
    一年365天,他走访客户、奔波在工地要超过300天,由于过度操劳,年轻的他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2009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侵袭了单县城,而此时正值张知楼新村搬迁之际,几百户群众急需用电。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室外滴水成冰,张知楼343户农民兄弟却还住在简易的窝棚里。群众的困难,王德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天一大早就带领200余名干部职工顶风冒雪投入战斗中。当施工结束返回单位时,已是深夜10点多钟了。然而,仍有许多重要工作在等着他,王德运立即主持召开了班子会,会议还没有结束,突然一阵剧烈的心绞痛向他袭来,大颗大颗的汗珠从头上渗出,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硬是用手强按住胸口,坚持把工作安排停当,这时,他整个人跌倒在地板上……
    王德运心中时刻装着百姓,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在检修施工现场,他带头实行“亮身份”服务,将自己的姓名、工号做成不干胶黏贴在工作服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他的这种做法被公司推广应用,实现工作现场人人佩戴印有姓名、工号的实名马甲。在东明,“红马甲”成为电力职工的代名词。他发挥电力行业与千家万户联系紧密的优势,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针对他所联系的贫困户所在地域、资源、个体特点,推行“一户一策”扶贫措施,鼓励并帮助贫困户发展苗木花卉、无公害种植、手工布艺、水产牲畜养殖等,引导开办小商店、农家乐等。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贫困户找到了脱贫的门路。他积极推行产业扶贫,大力服务光伏新能源发展,多方考察论证,多次实地调研,促使全市首家居民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运行,截至目前,东明县已并网光伏发电项目20个,总装机容量113千瓦,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光伏产业扶贫项目正在全县推广实施,预计年内即可达到每个乡镇3个村,每村至少100户居民光伏发电户数的规模,届时每年将产生经济效益300余万元,惠及贫困群众4500户。
    28载坚守,书写无悔人生
    2016年2月7日,除夕之夜,灯火辉煌、烟花似锦、万家团聚。此时,国网东明县供电公司调度室里,王德运关注着全县负荷情况,这也是他在除夕保电岗位上坚守的第28个除夕夜。
    “盯紧负荷变化,及时巡视排查,不论是行政机关、商场闹市还是偏远台区,都要做好全面防范,随时准备抢修,保障供电万无一失!”嗡嗡嗡……王德运再次叮嘱保电工作重点时,手机震动起来,他看了看,是女儿来电,却没有接听。他满心里都是工作,亏欠女儿太多,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女儿的埋怨,现在也没时间去想,过两天不忙了再弥补吧……
    现在是17时30分,以他28年的春节保电经验,负荷高峰即将来临。他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数据变化。“197、198、199……202兆瓦”,随着时间推移,负荷不断攀升,各条线路数据不断反馈,各单位巡视还在继续……
    零时整,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从四周传来,五光十色的烟火不断在半空中闪烁,负荷也在逐渐下降。此时,电话又震动起来,还是女儿的来电,王德运接通按键,“爸爸,给您拜年啦!”女儿在电话里大声问候。“德运,别忘了回家吃饺子。”妻子激动地嘱咐。“你们……过年好……”他心里一阵温暖,一阵愧疚,声音有些哽咽。
    1988年,王德运大学毕业分配到曹县供电公司工作。那一年除夕,他主动和别人换岗坚守保电。回家过年,一直是家里的传统,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他不在家,家里会很冷清,缺少亲情与年味,老人会伤心的。怎样给家里老人请假?他非常纠结,但还是打通村里小卖部的电话,让人叫给母亲接听,“娘,今年到我值班保电,不能回家陪您过年了!”母亲听到,停了一下,说:“好,保好电,大家都过年呢,娘给你留着饺子!”母亲一句话,成为他坚守28年的信念。
    2009年,王德运调到了单县供电公司工作。2010年的除夕,妻子刚动过手术不久,他没有陪伴。2012年,母亲被查出身患癌症,那年的除夕夜,母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要求回老家过个年,更希望儿子能陪着守上最后一岁。夜幕降临前,母亲让孙女搀着来到村口的大路上,凝望着他回家的方向好久好久。孙女说,“奶奶,我给爸爸打个电话,让他回来陪您过年。”母亲坚决地摇了摇头,“回家吧,奶奶到村口站站,心里盼盼就行了。”回家的路上,母亲几次回过头往村口张望。当他听说了此事,在电话里刚叫了一声娘,就泣不成声。
    妻子说,自从嫁给他,还没尝过跟他一起过除夕的味道。女儿说,从我记事起,就是和妈妈一起过年。在王德运参加工作的28年里,无论是作为一名技术员,还是作为县供电公司经理,他从没陪伴家人过一个团圆年。这个钢铁般的汉子为了他所钟爱的电力事业,长期高负荷地工作,身体严重透支,曾多次晕倒在工作现场。他的工作日志里有这么一句话: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责任重于泰山。为了这两个字我舍弃了很多,但我是无悔的。(常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