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康熙亲笔敕赐“天下清官第一”
康熙一生大力表彰清官。他重视对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对清官也从来不吝赞美之辞,曾多次用“天下第一”赞美清官,还特意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意在让天下官员仿效。据史料记载,康熙口中有三个“天下第一”清官,分别是河南的张伯行、山西的于成龙和江西的王言。
■王言其人
王言,(1641—1711年),今新干县溧江镇塘边村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先后任马平县令、柳州郡丞、永清知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后提升为顺天府尹、宛平知府。为人诚恳谨慎,为官清正廉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辞朝归里,“四壁萧然,田庐荡废”,获康熙皇帝玄烨亲笔敕赐的“天下清官第一”赤匾一块。名噪一时,传颂古今。
勤俭惠政得民心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秋,王言踏入仕途,任马平县令。
当时的马平县是一个穷县,土瘠民贫,到处一片凄凉景象。因此,到任伊始,王言便不辞劳苦,走出衙门,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他了解到县内河流长年失修,河床淤塞,洪水泛滥,殃及两岸庶民,便奏请朝廷拨款修圩,为民造福。谁料,全国江河无数,朝廷库银有限,难以顾及,因此,王言的奏章暂且搁到了一边。
一次,柳州知府前来马平巡视,王言借机诉说马平百姓疾苦,奏请朝廷减免赋税。然而,没想到这位上官在辞行之际,却表露出不满情绪,拂袖而去。这时,小吏便对王言说:“按惯例,这一带凡有上官来了,下官都要奉送财物,怎能让他空手而去,扫兴而归呢?”王言一听,大声呵斥:“目下百姓连饭也吃不上,当父母官的怎能不顾百姓死活,去榨取民脂民膏,肥官私囊!我身为县令,为官一方,就要爱民如子。此乃我生平天性!”小吏羞愧难言,心中却暗暗敬佩不已。此后,为了改变马平县的艰难窘迫,王言极力推行“减火耗、省差徭、恤夫役、免行户,加意学校”的治县良策,深得民心,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赞许。
马平县地处边境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民族矛盾时有发生。有个乌石堡部落的瑶人,时常出没乡里,抢劫无辜,猖獗一时。为此,提督李公提出要发兵围剿,王言却认为不妥,主张不可伤及无辜。他亲自登门拜访李提督,建议单骑前往,教其从善。
王言怜悯百姓,不伤瑶民的行为,极大地感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瑶民首领更是感激不尽,表示要弃恶从善,睦邻做人。从此,瑶民与汉人和睦如初。在王言调离马平之日,士民数千,担酒牵羊,夹道送行。尔后,并“立祠祀焉”。为此,中丞彭鹏上书康熙帝,夸赞王言“清官第一”。
不畏权势惩贪腐
康熙四十年(1701年),永清河堤因多年失修,致使保定周边地区洪水泛滥,灾民四处逃难。由于王言的清廉和干练,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被调任永清县令。同时,朝廷特任王言为永定河总监。
有人认为,监修永定河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机会。可是,王言却从来没想过,他认为工程越大,责任越重,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他虽任总监,但从不坐在府上指手画脚,而是亲临河道,巡视原河道工程质量,并清理河堤工程的经费收支。
有一天,王言顶着烈日亲自上工地巡视,来到王庄旗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一处有偷工减料现象,便叫来工头询问情况。方知原来是有个号称皇亲国戚的姚公子,平日花天酒地,嫖赌逍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为了筹建私人住宅,仗势强运工地上大量的石头、木料,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生怕惹祸上身。有个老汉因看不过去,不肯为其卖力搬运,被活活毒打致死。事情败露后,姚公子托人送礼说情,遭到王言拒绝。为了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王言不畏权势,不怕丢官,当机立断,将姚公子置之以法,就地惩处,百姓拍手称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永清县举行永定河工程竣工庆典。为修治永定河,王言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朝廷的赞赏。竣工那天,康熙帝御驾亲临永定河巡视,河道总督奉诏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康熙帝又设宴召王言入朝,夸赞王言才德超人,与王言和诗唱酬,十分开心,并升调他为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知府。
只留清白在人间
王言一生清白,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政绩显著。可是好人多磨难,那些对王言心怀不满的奸臣,无中生有,屡次诬告王言“家田万顷,奴仆成群”。皇帝听信谗言,将王言革职查办,并指令朝官乔装打扮,星夜兼程,奔往新淦县钦风乡大车里村察访。只见王言家“四壁萧然,田庐荡废”,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土砖瓦房,惊叹不已。
朝官回京伏奏见闻,康熙皇帝听后,又惊又喜,连称:“清官,天下难得的清官!”适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在场。康熙便向朱轼:“依朱爱卿之见呢?”朱轼忙奏道:“我与王言同官京师,知其生平甚悉。”并说,“他天性醇谨。不立崖岸,其学力经术,以诚实为本,无一虚饰,可谓循史牟。”当时,在场的另一位朝官京兆尹施世纶也奏请留任王言。
因此,康熙急忙召见王言,说道:“卿家如此贫寒,天下少有,朕甚怜惜!”并赏赐银两布匹,以资贫寒。王言伏地回道:“启禀万岁,微臣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能给我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矣。”康熙帝令御史拿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赐予王言,并要将王言官复原职。王言婉言谢绝,执意告老还乡。
在临别之际,康熙又命宫廷画师为王言画了一幅肖像,以作留念。王言在画像旁自题诗曰:王言王言,画像俨然;子孙若贤,多挂几年;子孙不贤,挂也枉然。
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王言卒于故里。临终前,王家儿孙们都围至王言床前,为其送终。王言含笑对儿孙们说:“我就要走了,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深感内疚。想我一生清白为官,至此只能以空口传送‘清白’二字,望我王家子子孙孙‘清白传家’,永不忘本。”儿孙们含泪应道:“牢记父亲、祖父谕训。”
王言逝世后,王家子孙们将康熙敕赐的“天下清官第一”做成堂匾,悬挂于王氏宗祠,并在各家厅堂正中又悬挂着“清白传家”的木匾,以示对先祖的深切怀念。后来,王言的长子王泰森,孙子王云翔、王云焕都分别考中进士,被人们誉为“大车里四进士”,素有“一家三代四进士”之称。他们不忘祖训,不负祖望,均以“清廉勤职,同情民间疾苦”见称,深得后人赞颂。
策划/记者陈明华文/记者石鹏
■王言其人
王言,(1641—1711年),今新干县溧江镇塘边村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进士。先后任马平县令、柳州郡丞、永清知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奉旨驻永定河任总监,后提升为顺天府尹、宛平知府。为人诚恳谨慎,为官清正廉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辞朝归里,“四壁萧然,田庐荡废”,获康熙皇帝玄烨亲笔敕赐的“天下清官第一”赤匾一块。名噪一时,传颂古今。
勤俭惠政得民心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秋,王言踏入仕途,任马平县令。
当时的马平县是一个穷县,土瘠民贫,到处一片凄凉景象。因此,到任伊始,王言便不辞劳苦,走出衙门,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他了解到县内河流长年失修,河床淤塞,洪水泛滥,殃及两岸庶民,便奏请朝廷拨款修圩,为民造福。谁料,全国江河无数,朝廷库银有限,难以顾及,因此,王言的奏章暂且搁到了一边。
一次,柳州知府前来马平巡视,王言借机诉说马平百姓疾苦,奏请朝廷减免赋税。然而,没想到这位上官在辞行之际,却表露出不满情绪,拂袖而去。这时,小吏便对王言说:“按惯例,这一带凡有上官来了,下官都要奉送财物,怎能让他空手而去,扫兴而归呢?”王言一听,大声呵斥:“目下百姓连饭也吃不上,当父母官的怎能不顾百姓死活,去榨取民脂民膏,肥官私囊!我身为县令,为官一方,就要爱民如子。此乃我生平天性!”小吏羞愧难言,心中却暗暗敬佩不已。此后,为了改变马平县的艰难窘迫,王言极力推行“减火耗、省差徭、恤夫役、免行户,加意学校”的治县良策,深得民心,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与赞许。
马平县地处边境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民族矛盾时有发生。有个乌石堡部落的瑶人,时常出没乡里,抢劫无辜,猖獗一时。为此,提督李公提出要发兵围剿,王言却认为不妥,主张不可伤及无辜。他亲自登门拜访李提督,建议单骑前往,教其从善。
王言怜悯百姓,不伤瑶民的行为,极大地感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瑶民首领更是感激不尽,表示要弃恶从善,睦邻做人。从此,瑶民与汉人和睦如初。在王言调离马平之日,士民数千,担酒牵羊,夹道送行。尔后,并“立祠祀焉”。为此,中丞彭鹏上书康熙帝,夸赞王言“清官第一”。
不畏权势惩贪腐
康熙四十年(1701年),永清河堤因多年失修,致使保定周边地区洪水泛滥,灾民四处逃难。由于王言的清廉和干练,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被调任永清县令。同时,朝廷特任王言为永定河总监。
有人认为,监修永定河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机会。可是,王言却从来没想过,他认为工程越大,责任越重,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他虽任总监,但从不坐在府上指手画脚,而是亲临河道,巡视原河道工程质量,并清理河堤工程的经费收支。
有一天,王言顶着烈日亲自上工地巡视,来到王庄旗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一处有偷工减料现象,便叫来工头询问情况。方知原来是有个号称皇亲国戚的姚公子,平日花天酒地,嫖赌逍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他为了筹建私人住宅,仗势强运工地上大量的石头、木料,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生怕惹祸上身。有个老汉因看不过去,不肯为其卖力搬运,被活活毒打致死。事情败露后,姚公子托人送礼说情,遭到王言拒绝。为了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王言不畏权势,不怕丢官,当机立断,将姚公子置之以法,就地惩处,百姓拍手称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永清县举行永定河工程竣工庆典。为修治永定河,王言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朝廷的赞赏。竣工那天,康熙帝御驾亲临永定河巡视,河道总督奉诏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康熙帝又设宴召王言入朝,夸赞王言才德超人,与王言和诗唱酬,十分开心,并升调他为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知府。
只留清白在人间
王言一生清白,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政绩显著。可是好人多磨难,那些对王言心怀不满的奸臣,无中生有,屡次诬告王言“家田万顷,奴仆成群”。皇帝听信谗言,将王言革职查办,并指令朝官乔装打扮,星夜兼程,奔往新淦县钦风乡大车里村察访。只见王言家“四壁萧然,田庐荡废”,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土砖瓦房,惊叹不已。
朝官回京伏奏见闻,康熙皇帝听后,又惊又喜,连称:“清官,天下难得的清官!”适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朱轼在场。康熙便向朱轼:“依朱爱卿之见呢?”朱轼忙奏道:“我与王言同官京师,知其生平甚悉。”并说,“他天性醇谨。不立崖岸,其学力经术,以诚实为本,无一虚饰,可谓循史牟。”当时,在场的另一位朝官京兆尹施世纶也奏请留任王言。
因此,康熙急忙召见王言,说道:“卿家如此贫寒,天下少有,朕甚怜惜!”并赏赐银两布匹,以资贫寒。王言伏地回道:“启禀万岁,微臣什么都不想要,只要能给我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便心满意足矣。”康熙帝令御史拿来文房四宝,凝神屏气,写下了“天下清官第一”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赐予王言,并要将王言官复原职。王言婉言谢绝,执意告老还乡。
在临别之际,康熙又命宫廷画师为王言画了一幅肖像,以作留念。王言在画像旁自题诗曰:王言王言,画像俨然;子孙若贤,多挂几年;子孙不贤,挂也枉然。
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王言卒于故里。临终前,王家儿孙们都围至王言床前,为其送终。王言含笑对儿孙们说:“我就要走了,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深感内疚。想我一生清白为官,至此只能以空口传送‘清白’二字,望我王家子子孙孙‘清白传家’,永不忘本。”儿孙们含泪应道:“牢记父亲、祖父谕训。”
王言逝世后,王家子孙们将康熙敕赐的“天下清官第一”做成堂匾,悬挂于王氏宗祠,并在各家厅堂正中又悬挂着“清白传家”的木匾,以示对先祖的深切怀念。后来,王言的长子王泰森,孙子王云翔、王云焕都分别考中进士,被人们誉为“大车里四进士”,素有“一家三代四进士”之称。他们不忘祖训,不负祖望,均以“清廉勤职,同情民间疾苦”见称,深得后人赞颂。
策划/记者陈明华文/记者石鹏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