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清官良吏王钟鳴

2020-09-22 09:20:36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兄弟三经入彀父子四榜题名》解读心得一一蓝田(浮浪桥)王氏与沙格山面埕尾王家和莆仙部分族亲(待考)的历史渊源:
       王辉铭(璋公裔孙)    杂笔
 
      王璋公,清朝复台,台湾籍第一举人。王璋,清,惠安仙塘埔沙格人,陕甘庄浪县令王钟鸣之六子,王万善之孙,王璋于康熙三十二年(1692年)中举,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台湾府志:当时因收复台湾不久,康熙帝急需了解台湾民情习俗,王璋恩旨入京事奏,深得康熙赏识,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巡驾杭州,王璋以中官首领衔随驾杭州,其间康熙帝命侍卫翁峨立,都统官保,王璋3人前往普陀寺,王璋代天子进香,尔后以六品(科举档案载5品)外放,宰云南宜良县事(高配),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柒月(1708年7月)因家母张老夫人仙逝,照例应“丁忧”去职,宜良百姓闻讯,数千人齐住云南督抚处恳请留下王璋(台湾志:潔已爱民,丁母艱百姓数千,籲留於需抚,王璋素服从间道旋家),宜良百姓怀念王璋方正廉,建生祠祀之。
      王璋公因与康熙帝关系密切,丁關服初,即补房县令(清王亲贵族流放地),王璋主政时倡导“施政不苛挠,人颇便之;为政务在便民,缓追呼,减徭役”;身先重范:因公赴乡,不扰民一饭一宿。此外,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勋阳府志》《房县志》载:璋公,阡陌公务之暇,巡行郊陌,劝课农桑”。璋公在民事诉讼开创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先河:在《房县志》“杂记”部分记载了王璋帮杨妇换田,就近耕作的事迹。对于生活无着或因意外致使生计受到严重威胁的百姓,璋公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其渡过难关,如《房县志》中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岁荒,牛瘟,百姓无力交纳公粮,县令王璋“代偿之”,并差遣役仆回家“取银赈饥”,且“卖牛为来春耕种计”。
      同时王璋施政方略开创中国古代低保暖民工程之前河:志书中详细记载了王璋路遇贩陶何老跌破陶器,想尽方法帮助何老募得十余贯钱,使之“饱暧以终”的生动事例。
      王璋在主政房县时扶持贫苦百姓,使之安居乐业,在康熙朝时是为政之德数王璋为垂范。督抚题荐,康熙皇帝玉音王璋为真好人,誉国朝第一县令。康熙六十一年恩旨畅春园随奉,特晋朝议大夫〈正四品〉。
      雍正元年,雍正帝特简璋公监督太平仓等仓事,当时,仓事主官总督法敏为满族人,尔后璋公恩旨管东厂事,奉旨稽察朝班,璋公官职终几品?暂无定论(因县志载监察御史与清史档案有出入):目前清史档案暂查阅至13卷,共30卷),王璋政绩卓然,身份何等显耀荣贵,可从雍正皇帝圣旨内容内的字里行间加以佐证:如圣旨载王璋经书多才,恪勤奉职,出纳裕公之私積,權衡佐军国之需,劳绩有成……等等。
      王璋公的成就,从小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子亦师亦友,儿时受家庭浓厚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熏陶,钟鸣公身传言教,张老夫人的慈教有方。清初期,因忠孝公辅郑成功抗清复台,清兵三次围剿沙格,杀伤受掳者无数,以顺治十三年(1656年)最为惨烈,族人流离失所,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族人或改名换姓,或外逃求生;璋公之祖父万善公的家庭同样生计维艰,这时万善公带着家人(长汝缙,副榜;次钟鸣,举人)迁离沙格寄居蓝田,并在浮浪桥边贩卖水豆厨贴补生计,璋公之父王钟鸣中举之前,受高人指点到南安县游学(边学习边教书),清顺治五年以南安籍生员中举,后因应会试屡试不第,便在吏部登记注册候选;于康熙二年五月(1663年)选授陕甘平凉府庄浪县事(县令)达十年之久,康熙十一年(1673年)庄浪大旱,农耕无收,饥荒遍于城乡,当时钟鸣公已接恩旨上京任职,而钟鸣考虑饥荒未等上司批复,私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不久因私启官仓便被撤职回籍。钟鸣公以济削职,回乡时庄浪百姓数以万计堵住路口,拦住车道,送出百里之遥(庄浪志载:攀辕卧辙者万计,送数百里),尔后庄浪百姓树立王钟鸣的德政碑于城外大堤上,以志纪念。公回乡后“郁郁中殂,识者悲之”,在郁郁忧闷之中病逝,钟鸣公事迹感天动地,康熙五十八年恩旨以七品小县令祀名宦祠,康熙六十一年因子璋贵赠封王钟鸣为朝议大夫。  
      璋公虽为官宦子弟,终因王钟鸣为官清廉冰洁,三钟鸣辞职还里旋而谢世,当流离况瘁之中,王钟鸣四子王际慧年仅十四岁,王璋更小仅九岁,家庭生计无着落。王钟鸣侧室张夫人(户部职方司东湖张公之幼女)带着际慧(四舍),原威(五舍),王璋(六舍)等逃居仙游,张夫人督纺织以供际慧兄弟3人等脯资,早出晚归务职贴补家用,1683年,王师克台,清延敕令“复界”,继而取清海禁,王钟鸣继配张夫人挈际慧,原威,王璋三兄弟渡海入台游学,际慧与王璋同年进府学(王忠公全集p048载:俱同年进泮食餼两学),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1692年)钟鸣公之六子王璋中举,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受聘修台湾府志。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钟鸣公之四子际慧,字健伯,谥博士,登丙子科贤书(高中举人),癸未会试在单家桥接驾,初选授闽龙溪府教谕,康熙戊子年(1708年)奉聘粤东分门(见王忠孝公全集p04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钟鸣公之五子原威,字端伯,号镜洲,登康熙万寿科癸巳科贤书(举人),选授闽建宁府浦城县教谕。故其旌曰:兄弟三经入彀父子四榜题名。
      蓝田(浮浪桥)王氏,沙格王面埕尾王氏及莆仙部分王氏(待考)皆系王璋公之后裔。蓝田(浮浪桥)古大厝与沙格山面埕尾古大厝在数量规格一致,莆仙一脉因历史原因,开基何处暂无定论(待考)。
      据祖辈口口相传,璋公一子留在浮浪桥,一子开回沙格系我祖也,另一子回莆仙。
      沙格祖厝(上厝,中厝,下厝,尾厝、呈尾及现存祖厝,另文馆、武馆…供族亲习文练武用)。解放前我曾祖王万福为惠北巨贾(拥有18般大船与台湾贸易,现沙格中学前旧柯港仍留有停船系锚石洞遗迹),因兵荒马乱,家道衰退,几座大厝因年久失修先倒掉一小部分,解放后因家族成份不好,曾祖母明事理,心怀公业,主动将厝献于党与政府,拆予乡里作自留地。
      璋公脉下300年来人才辈出,仅解放后蓝田(浮浪桥),沙格,莆田宗亲精英人才汇聚各行各业,暂可考有出任主政一方地方政要(党委书记),乡镇科级干部,职能部门的局长,在医疗系,有开创医改行业的医疗集团巨头,也有享受团职以上的技术人员,在教育界,有基础教育事业的校长书记,更有万师之表的大学老教授,也有在平凡岗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全国劳模(王菊蓉,邮递员,目前泉港唯一全国劳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因个人水平有限,利用今晚3个左右小时草草随笔,不足或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康熙二年,钟鸣公官授陕甘平凉府庄浪县知县,任期达十年之久。庄浪县处于西北黄土高原,90%的以上土地贫瘦,干旱时粮食颗粒无收,洪涝时洪水冲毁农田房屋,可谓是穷山恶水,自然灾害频发。详见有关平凉府历史记载:   庄浪县邑中不满百户,境内不过千人,乡无五家之聚,灶无十口之食。数十里断烟断迹,几十年无镇无集,耕凿而余,别无生理。士不亲笔墨,而尽力于西畴;女不习织纫,而悉事于南亩。即或稍殷者,仅有一二牲畜,安济乃事?且田皆硗确荒凉,产多苦荞燕麦,亢则苦涸,潦则忧浸,幸而事稳,而谷死金生。竭终岁之劳动,不足偿一年之维正;万一岁欠谷类,则八口之待哺无资,一夕之膳粥不饱。以故数米而炊,并日而食者,乃其常也。况又复穴而居,撷草而茹,炕无片毡,仅赖粪糠之火;肤无寸布,徒藉碎羊之皮。严冬一敝裘,盛暑亦一敝裘,夫穿昼出,内则赤身。鹑衣鹄面,家无粒粮……钟鸣公初来昨到时,所到之处,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家园破碎,流民遍野。为了庄浪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挣脱套在庄浪人民脖子上的贫穷落后愚昧的枷锁,钟鸣公不畏艰辛,忠于职守,勤政廉政,凡属民生之计事事亲力亲为,轻车简从踏遍庄山浪水,率领百姓整治穷山恶水,修河堤筑坝,旱时引水灌溉农田,涝时排洪防患水灾;  用耕牛农具和粮食种子奖励百姓垦荒造田,派人四处收留救济流民,引导奖励当地百姓和大量流民前来开垦荒山造田,在黄土高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并且对垦荒造田超过一定数量的大户,既可免除徭役,又可减免税赋等奖励;   亲自到江南沿海等地引进先进农耕技术和优良农副作物品种,大力发展农耕工商;  整治娼赌陋习,严厉打击清除黑恶势力和欺行霸市、盗贼等不良弊端,创造良好社会民风;   修建学宫,筹措学田,带头捐资助学,鼓励资助贫寒学子上学,并经常亲自到学宫为学子讲学;  组织官民修桥造路,修建残垣断壁城墙。庄浪县在钟鸣公知县任上,经过几年砥砺奋进,庄浪逐步摆脱贫穷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向着建设繁荣富绕的庄浪、营造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迈进。钟鸣公在庄浪知县任上,他忠诚履行自己在县府大堂柱子上的庄严承诺:   能说不能行把什么居人上位,实心兼实政莫蹉跎悮我苍生。他在庄浪县履职十年,利国利民,他致力发展农耕工商,让盛世中华独享安康;   整治社风,他让庄浪黑恶势力闻风丧胆;  在庄浪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钟鸣公能及时勘查灾情,及时禀奏朝廷批准赈灾,及时安排做好救灾济民的登记造册等工作,在面临灾民饥寒交迫,禀奏朝廷赈灾批复迟迟未下的情况下,钟鸣公念救灾于水火,明知擅自开仓放粮有违朝纲,后果不堪设想,轻者罢官弃职,重者抄家灭族,但在百姓生死存亡的情况下,钟鸣公不能无视百姓的生死,毅然决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面对上方追责,他笑敖江湖,弃官离职,飘然归里。钟鸣公在庄浪的履职十年中,为天地立心,他尽职尽责,让庄浪县顺利发展得以安稳;   为生民立命,他不畏艰辛,为庄浪百姓做出了一件件人生最光辉的决择。庄浪青山绿水没有忘记他,昔日开山种地的层层梯田成为了今天的一道道风景线;   庄浪百姓没有忘记他,在庄浪长河的堤坝上为他筑起了一座千年不朽的德政碑,在庄浪百姓心中留下了永恒的怀念;  皇清天朝没有忘记他,在他逝世四十余年后,康熙五十八年恩旨钟鸣公祀名宦祠,康熙六十一年再赠钟鸣公为朝议大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