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县令王钟鸣私开官仓赈灾

2020-09-22 09:37:35来源:庄浪县南湖小学

打印 字号: T|T
      作者:李舒辰
      王钟鸣,字鼎庵,清代福建惠北仙塘铺沙格乡(今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人,约生活于明天启至清康熙前期(1621-1675年)间。顺治八年(1651)中举,康熙二年(1663年)被选授陕西庄浪县(今属甘肃)知县。下车伊始,殚精竭虑,兴利除弊,深得一方拥戴,堪称庄浪历史上的“循良之吏”。任职十年后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当地遭逢大旱,饥民遍野,遂因私开官仓赈济饥民而被“削秩归里”。
 
      王钟鸣上任时庄浪人的生活状况,在其《详平凉府文》中有充分反映:“邑中不满百户,境内不过千人,乡无五家之聚,灶无十口之食。数十里断烟断迹,几十年无镇无集,耕凿而余,别无生理。士不亲笔墨,而尽力于西畴;女不习织纫,而悉事于南亩。即或稍殷者,仅有一二牲畜,安济乃事?且田皆硗确荒凉,产多苦荞燕麦,亢则苦涸,潦则忧浸,幸而事稳,而谷死金生。竭终岁之劳动,不足偿一年之维正;万一岁欠谷类,则八口之待哺无资,一夕之膳粥不饱。以故数米而炊,并日而食者,乃其常也。况又复穴而居,撷草而茹,炕无片毡,仅赖粪糠之火;肤无寸布,徒藉碎羊之皮。严冬一敝裘,盛暑亦一敝裘,夫穿昼出,内则赤身。鹑衣鹄面,家无粒粮。”王钟鸣因此感叹道:此地人何不幸而至于此!但他毫不气馁,立即派员四处招徕流民,给原籍百姓恢复田产户籍,对外地流民也给予妥善安置。同时,他鼓励百姓开荒垦地,改进生产工艺。不久,庄浪一改昔日的荒凉,民生很快得到改善,社会也安定了下来。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王钟鸣还极为重视教化,着手“倡修学宫,兴建义学”,募集士人执教,并经常亲往学宫讲解经典要义。当地文教之风自此日盛,面貌焕然。他还亲自踏勘关隘山川,询诸父老耆旧,搜集历史文献,历经两年时间,编纂完成了一部新的《庄浪县志》,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史料。至今,有些庄浪人所津津乐道的关于“庄浪”二字的释义,还是当年王钟鸣所谓“县城环拱皆山,层峦叠嶂,如波浪然,故以名邑”的“庄山浪水”之说。
 
      康熙十一年,庄浪遇到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荒遍于城乡,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王钟鸣立即上报请求赈灾,面对每天都有很多百姓饿死的惨况,在尚未等到上司批复之际,毅然决定打开官仓,赈济饥民。当时,县衙属吏们都劝他三思而行,万万不可因私放官粮而获罪。王钟鸣慨然道:“俟报而后发,是索吾民于枯鱼之肆,吾岂以一官易民命哉!”遂义无反顾,开仓放粮,活人无数。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后他便遭撤职处理。将欲返里时,庄浪上万百姓“攀辕卧辙者万计,送数百里”。尔后,庄浪士绅百姓为其树德政碑于城外大堤上,以志纪念。
 
      回乡后,王钟鸣“郁郁中殂,识者悲之”,次年曾主持续修沙格村《蟹谷王氏族谱》并为之作序,大约在一两年后病逝。
 
      清初,王钟鸣在参加乡试时,因其族叔王忠孝扶助郑成功抗清之故,为避株连,以南安籍生员身份报名参试。生子三:长子王璋,于台湾郑氏政权降清,清廷取消“海禁”后,随族人东渡台湾,入籍于台南县凤山,不久又回闽乡试中举,系台湾第一位举人,因纂修《台湾府志》而调任云南宜良县知县,后任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因政绩显著,再次受朝廷表彰嘉奖,并受封朝议大夫,其父母妻子亦受朝廷诰封,后被擢升为贵州道监察御史、工部给事中(正五品衔)。另两子王原威、王际慧也稍后于王璋先后中举,分别任过浦城教谕和龙海教谕,为当时惠北的名门望族。
 
      参考资料:
     1.清康熙版《庄浪县志》
     2.孙志勇《庄浪走笔》(《崆峒》2012年第2期)
    3.百度百科“王钟鸣”
    4.好搜百科“王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