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俊美陈氏家谱》浅析

2015-07-20 17:50:37来源: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集

打印 字号: T|T
《俊美陈氏家谱》浅析
阎铭
    《俊美陈氏家谱》1由俊美七世孙陈汉恢撰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是漳州现存的一本成书年代较早,续写脉络较为清晰,保存史料较多的古谱,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然而,由于族谱多有攀附名人、溢美先人的问题,研宄者们在使用族谱资料时往往更为小心谨慎,对其可靠性有所保留。本文将梳理《家谱》修撰过程,把《家谱》所记载的陈政、陈元光等人的人物传记与府县志中的记载进行对比和验证,从而对该谱的史料价值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
    一、《俊美陈氏家谱》概况
    俊美陈氏属陈圣王•北溪支系。开基祖陈均惠,字仁轩,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是陈政的二十四世孙,宋代著名理学家陈淳的四世孙。据《家谱》的《陈氏家纪》记载,陈均惠于元初因不愿接受达鲁花赤的征辟,而逃居蛾山阳麓,肇居俊美2。俊美陈氏衍派极盛,裔孙传衍漳州龙海市的多个村社以及漳浦县、云霄县、平和县、南靖县、华安县,泉州市的惠安县、安溪县,福州市的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等地,并传衍省外多地,还有台、港、澳地区,甚至远至海外多国3是陈圣王派系的一个重要支派。
    大约在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圳尾下炉内房的六世孙陈廷耀(字环,谥耆德)4兴建大宗祠于俊美下,“立祠祀,序昭穆” 5,每年春冬二祭。陈廷耀建立宗祠后,没有来得及撰写族谱,便已逝世。他遗嘱长子陈汉恢(字鸿)6要完成他的遗愿,继续修谱。根据陈汉恢所作的序言,在他修谱之前,已有一份旧谱在手。“夫旧谱自玉钤将军以下二十五世己祥7明备核,亲疏可一批阅而知。惟均惠公至今生齿日衍,世数渐遥失,今不修,必至道路不识。”8可见在明朝弘治年间,俊美陈氏已有一份从开漳始祖陈政、陈元光至俊美开基祖陈均惠的旧谱,其间的传承记载十分清晰,而自陈均惠之后,便没有再进行修谱,以至可能出现同族之人“道路不识”的情况。因此,陈汉恢除了要整理旧谱外,还要编写陈均惠以下的裔孙世系。他修谱的过程颇为辛苦,“携餐结履,走东西,搜远裔,而载之使不漏” 9,“制图作序” 10以一己之力修成俊美陈氏的第一份族谱。
    《家谱》修成的123年后,十世孙陈徽猷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接修族谱。他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收集宗亲资料,编写各房世系。这本续修的族谱一共有二十三本,每房各分一本。族谱卷首为陈汉恢和陈天焕所作的两篇序言。11可惜现存的《家谱》中只有陈汉恢的序言。
    在此之后,《家谱》虽然没有续编,但俊美陈氏后裔仍然做了数次抄集,补充了一些姓氏资料。陈徽猷在《接修俊美大宗族谱序》中提及,浯洲杨宅陈氏认为俊美开基祖陈均惠属其二房派下,自金门到俊美开基。陈徽猷未能对此做出定论。清乾隆四年(1739年),十五世孙陈曰义和撰《辨疑实录》,并将杨宅陈氏世系及两篇谱序抄录于《家谱》中,以便后人考证。12乾隆五年(1740年),十四世孙陈忠成也作《辨疑》一文,“候高明裁之,俾可释徽猷公之疑也乎” 13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咸丰八年(1858年),俊美陈氏裔孙两次抄集《家谱》。现存的《家谱》就是咸丰八年的版本,收录的篇目有《家规八则》、《俊美陈氏族谱序》、《陈氏家纪》、《陈氏世系》、《接修俊美大宗族谱序》、《辨疑实录》附《重山所抄浯洲杨宅分派世系》及《抄杨宅谱序略》、《辨疑》、《圳尾陈氏世系》、《祖祠列祖名次》和《本族科目提名录》。但是根据《圳尾陈氏世系》中十九世陈仙景及其妻郭命娘的生卒年月看,该世系至少续写至民国五年(1916年)为止14
    综上所述,《家谱》成书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天启十七年(1627年)续修,清代至少抄集两次,并且一直续写世系至民国五年(1916年)。它从成书到最后的续写时间,有412年之久,并且留存于今世,虽有残缺,仍保留有丰富的姓氏资料,可谓珍贵。
    二、《陈氏家纪》浅析
    《家谱》中的《陈氏家纪》由陈汉恢“考核载记”而成15,记载了自开漳始祖陈政到二十五世俊美开基祖陈均惠的生平事迹和子孙繁衍。其中如陈政、陈元光、陈垧、陈酆、陈谟、陈咏、陈吁和陈淳都是漳州乃至福建地方史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前七位,由于漳州唐宋两代在历史文献上的缺失,基本只能依靠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和族谱进行历史研宄。明正德编撰的《大明漳州府志》是如今可供查阅年代最早的漳州方志。其成书时间为正德八年(1513年),比《家谱》要晚9年。除了成书时间较晚外,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在内容上也比《陈氏家纪》简略。它只记载了陈元光一人的传纪,对陈垧、陈酆、陈咏、陈谟、陈吁只作简单的罗列。16因此,《陈氏家纪》可以弥补地方史志在唐代漳州史料上的不足。本文将对《陈氏家纪》中陈政等人的人物传纪与府县志进行对比,以考察《陈氏家纪》与官方史料的相似与不同。限于篇幅,仅选取陈政、陈元光作较为详细的对比。《陈氏家纪》将陈政列为开漳始祖,先叙其世系,继而记载入闽平乱之事,节录如下:
    唐(高宗)总章二年,岭南蛮獠作乱,泉潮帅守不能制,乃命公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挂新蛀印符,伏旧授节钺,□府兵三千六百名,副兵许天正等以下乙百二十三员,往七闽八粤交界之绥安县,剿抚蛮寇。初公以疾辞。诏曰: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勅太医李茹刚偕行。进屯九龙岭下,因众寡不敌,请援兵。朝命以公兄敏、敷领兵校五十八姓来援。敏、敷道卒,母魏氏代领至闽。乃进屯云霄镇,相视山川,开屯建堡,作宅于梁山下火田村。尝渡云霄江,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称漳江。(高宗)仪凤三年四月薨,为闽潮诸陈始祖。妣司空氏。17
    府县志中有关陈政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和何乔远的《闽书》中的《陈元光传》。18清康熙《漳浦县志》首次将陈政列于《名宦》之首,并且首次将唐高宗命令陈政入闽平乱的诏书收入《艺文》。19《陈氏家纪》的内容与这些府县志大同小异。如“命公为朝议大夫……往七闽八粤交界之绥安县”一段文字,与唐高宗诏书的内容十分相似。20尤其是入闽时间、陈政所任官职、府兵人数及副将人数等关键节点上完全相符。而之后如退守九龙山,陈敏、陈敷与魏氏率五十八姓来援,开屯云霄火田以及取名漳江等历史时间亦与府县志相同。所不同者,只有陈政逝世的时间。府县志载为仪凤二年四月,《陈氏家纪》记为仪凤三年四月。
    而关于陈元光的记载,《陈氏家纪》也可与府县志之文相互印证。
    二世祖元光,字廷炬,号龙湖,生而颖异,博通经史,举光州乡荐第一,从父戍闽中。忠肃公卒,朝命袭领父众,扫徐群凶,荡平蛮粤。州人以功闻于朝,并请乞兼帅泉朝。制可。(武瞾)垂拱三年,疏请建一州于泉潮间,以控岭表,乞置刺史以治之。朝议郎公以兼秩,进封怀化大将军,漳州刺史。别驾以下,听自选用。复立四行台,巡逻境内。东距泉建,西逾潮广,南尽岛峙,北抵虔抚,上下数千里,蛮畏其威,民怀其德。按先忠肃公,葬云霄山,有望气者言其域有王气,公愕然,亟徙葬大溪峰。后葬祖父母于半径山,承重结庐,守制三年。其题石有云:“万里提兵路,三年报母慈。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人称为半径将军。(唐睿宗)景云二年,蛮寇复起于潮。公轻骑讨之,步卒后期,为贼将蓝奉高所伤,至大峙原卒。百姓如丧考妣,将遗体立庙,涅塑于大峙原而祀之。赐谥忠毅,赠豹韬镇军。(唐玄宗)开元四年,徙治李澳川,诏立庙及盛德世祀之坊。曾孙谟恐遗体涅塑,不免暴露,请与夫人仲氏合葬松州堡林宅内猴坑高陂山,建庙松州,扁曰“归仝”。(宋徽宗)宣和二年,赐名威惠庙。(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始作庙于城北外,凡五百楹,置松州旧租一百三十石于乡。(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追封灵著王。(宋孝宗)乾道四年,封广济王。明正祀典,改封昭烈侯。公博通经史,在军手不释卷,所著有《玉钤记》、《兵法》、《射决》、《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精于诗歌,所传《初建漳州落成会咏》、《漳州新城秋宴》、《晓发佛昙桥》、《半径寻真》、《太母魏氏半径题石》及《示垧公》诸诗,已为盛唐权舆焉。21
    与明朝的三部漳州府志对比,《陈氏家纪》的记载显得颇为可信,并无明显的冲突之处,有些表述甚至与府志十分相似。如“东距泉建,西逾潮广,南尽岛峙,北抵虔抚,上下数千里,蛮畏其威,民怀其德”一句,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则为“东距泉建,西逾潮广,南抗岛峙,北抵虔抚,威望凛然,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 22。“后葬祖父母于半径山……赠豹韬镇军”一段,也和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的记载很接近23
《陈氏家纪》也有和府县志以及其他史料不同的地方。《陈氏家纪》中说陈元光于垂拱三年(687年)请建漳州,但唐代的《元和县郡县图志》已写明漳州是“垂拱二年析龙溪南界而置,因漳水为名” 24。在宋代对陈元光的敕封上,也与《宋会要》的记录不同。《宋会要》载:
    神宗熙宁八年六月封忠应侯。徽宗政和三年十月赐庙额“威惠”。宣和四年三月封忠泽公。高宗建炎四年八月加封“显佑”二字。绍兴七年正月又加“英烈”二字。十二年八月,加封英烈忠泽显佑康庇公。十六年七月,进封灵著王。二十三年七月,加封“顺应”二字。三十年,又加“昭烈”二字……灵著顺应昭烈王,孝宗乾道四年九月加封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25
    《陈氏家纪》的另一谬误则是将《黄石公素书》和《太公韬略》当做了陈元光的作品。若结合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的记载,就很清楚了。“所著《兵法》、《射决》与《黄石公素书》和《太公韬略》相表里。”26陈元光所作的《兵法》、《射决》与这两本书的内容互为表里,意指陈元光对兵法有造诣颇高。
    虽然有上述的谬误,《陈氏家纪》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除了可以和府县志相互印证的内容外,它还补充了一些历史细节。如陈谟曾在松洲威惠庙题匾“归仝”。宋代的北庙有“五百楹”,规模宏大。由于历代府志只大略记载了北庙的历史沿革,对它的形制却没有太具体的描写。这“五百楹”三字可使人们想见当时威惠庙的规模之大,崇拜之盛。谱中所记陈元光著作为《玉钤记》,亦与历代府志、省志记载相同。根据《陈氏家纪》的记载,现在所流传的《龙湖集》似为后人所集,与《玉钤记》并非一书。
    至于陈垧、陈酆、陈谟、陈咏、陈吁等人的记载,《陈氏家纪》也和地方志颇为相似。此处不再详述。
    三、结论
    前文述及陈汉恢修谱前,已有一部自一世陈政载至二十五世陈均惠的旧谱。而现存陈汉恢所著的《陈氏家纪》也正好只记载了这二十五世。也许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陈汉恢编写《陈氏家纪》正是依据了这本旧谱中的资料。
    由于旧谱所记载的最后一位人物陈均惠正处于宋元交替之时,所以旧谱的成书年代最晚可定于元初。而族谱的修撰大多是在宗族兴盛之时,不大可能在开基之初就开始修撰族谱。且俊美陈氏也认为是“汉恢公始著谱” 27。因此陈汉恢手上的这本旧谱并非俊美陈氏族人所编,而很可能是宋代北溪陈氏族人修撰的族谱,续写至陈均惠一代。也就是说,《陈氏家纪》的资料主要是宋代北溪陈氏族谱的内容。
    而根据之前《陈氏家纪》和府县志记载的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对陈政、陈元光的记载虽然有所差异,但在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上却基本一致,甚至于部分文字表达完全相同。《陈氏家纪》写于弘治十七年,比明代最早的正德《大明漳州府志》的成书时间早9年,因此基本不存在从府志中撷取资料的问题。28而府志也没有完全照抄《陈氏家纪》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似更像是因为在弘治十七年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成熟、完整的陈政、陈元光家族开漳治漳的历史文本。所以即使《陈氏家纪》和三本府志各有不同的史料来源,而且文字表达也各有不同,但在内容上仍可相互印证。
    这个历史文本可能形成于宋代,在陈圣王派的陈氏族人编写的族谱、漳浦《威惠庙集》29和宋代淳熙、嘉定、淳祐年间编修的漳州志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然而到了明正德年间,宋代所修的漳州志只余半部《淳祐志》,后来又因天灾人祸而不传于世。我们己无从考证这个文本的雏形和发展历程。
    但是明清两代的府县志仍然表现出为了满足丰富、完善开漳历史的需要,不断从家谱等材料中寻求新的史料,来补充记载的倾向。因此出现了年代越晚,记载越详的情况。如万历癸丑《漳州府志》的《陈元光传》就比正德《大明漳州府志》、万历癸酉《漳州府志》以及《陈氏家纪》更为丰富。然而记载越详细,则后人附会之辞越多,反而有损开漳历史的真实性。而《俊美陈氏家谱》虽然存在一些谬误,但仍是目前漳州地方史料中最早完整记录了陈氏家族开漳治州历史的族谱之一,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有待于史学工作者的进一步地发掘和运用。
1下文简称《家谱》。
2俊美社,又名圳尾社,今属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
3林殿阁主编:《漳州姓氏》,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79、99、100页。
4《俊美陈氏族谱》,1993年,第161页。
5《俊美陈氏家谱•俊美陈氏族谱序》。
6《俊美陈氏族谱》,1993年,第161、173页。
7原文如此,应为“详”。
8《俊美陈氏家谱•俊美陈氏族谱序》。
9《俊美陈氏家谱•接修俊美大宗族谱序》。
10《俊美陈氏家谱•俊美陈氏族谱序》。
11《俊美陈氏家谱•接修俊美大宗族谱序》。
12《俊美陈氏家谱•辨疑实录》。
13《俊美陈氏家谱•辨疑》。
14《俊美陈氏家谱•圳尾陈氏世系》。
15《俊美陈氏家谱•陈氏家纪》。
16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十五。虽然宋《方舆胜览》、明《大明一统志》、《八闽通志》也有记载陈元光的事迹,但都相当简略,不足应付研究之用。
17《俊美陈氏家谱•陈氏家纪》。
18明万历癸酉《漳州府志》卷十二。《闽书》卷四十一。
19清康熙《漳浦县志》卷十四、十七。
20清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七。马来西亚槟城本《陈氏族谱•唐高宗敕陈政入闽》(抄录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马来西亚槟城本《陈氏族谱》与《陈氏家纪》更为相似。
21《俊美陈氏家谱•陈氏家纪》。
22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
23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卷十二。
2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
25徐松:《宋会要辑稿》卷礼二〇。
26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
27《俊美陈氏家谱•接修俊美大宗族谱序》。
28《陈氏家纪》中有一些晚于明弘治十七年的记述,如记载十五世祖援“子孙世居海澄县”,而弘治年间尚未成立海澄县。又有“二十世祖淳”条下有“万历庚辰进士十四孙石卿梓行,并饰祠宇”。当这些记述都位于人物传记的最末,应为陈汉恢之后的续修者之续增内容。
29《仙溪志》卷三。
(作者系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员)
(责任编辑:黄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