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会长论坛]关于我国目前修家谱现象的几点思考

2017-06-04 17:52:03来源:王大良 中华炎黄姓氏文化工作

打印 字号: T|T
“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这是一家网络家谱公司的宣传广告语。长期以来,我国民间记录家庭、家族事项的方法之一便是编修家谱。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房谱、支谱、氏谱、家乘、家牒、家传、谱系、谱牒、玉牒等,是以特殊形式记录家族的来源、迁徙、繁衍、生息、荣衰、升沉等全过程的重要典籍,一向被认为是家族的生命史,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近几十年也出现了修谱热潮。借助家谱,不仅可以使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家或家族的历史,还可以作为研究某些问题的资料或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家谱的来源和演变如何?有什么价值和作用?体例和内容怎样?历朝历代究竟怎样修谱?皇帝和名人家的家谱是什么样子?现在修谱究竟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怎样才能修出能够传世的家谱?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系统探讨并加以解决。本书定名为《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便是要用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通过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表述方式,全面准确地系统介绍家谱知识和编修方法。在正式进入本书以前,有必要首先强调笔者对家谱的几个基本看法。

几种不同姓氏的家谱及其不同谱名
第一,客观看待近年修家谱的原因。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修家谱活动,进而形成修家谱现象,特别是在南方各地更是如此。究其原因尽管较为复杂,但也不外乎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如从内部情况看,我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修家谱的传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才受到限制,“文革”时期更视家谱为“四旧”,许多传世家谱都被付诸一炬。“文革”结束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生活较为困难的各地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开始有能力编修自己的家谱,具备了修家谱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从历史上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我国曾出现过一次修家谱高潮,由此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修谱习惯推算,下推60年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推30年,正是本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都属于传统家谱大修或小修的时间节点,出现修谱或续谱现象也势在必然。再者,还有一些来自基层的具体原因,比如一些人由于受宗族思想的影响,以为修家谱、续家谱、修祖坟等是“祖训”,体现了族人兴旺;一些家族认为,其他家族都修家谱,如果自己不修,就会显得没有势力,会被人瞧不起。至于来自外部的原因,则主要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闭关多年的大门被打开,居住在港台地区的同胞和海外各地的华人华侨出于“血浓于水”的情结纷纷到故里或祖居地“寻根”,由于离家的时间太久,在确定亲疏关系时往往要借助家谱,或者带来了自己保存的家谱,从而使家谱发挥了纽带性的作用。为了配合寻根或为寻根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修家谱现象的出现。由上可见,修家谱或许家谱实际上是一种在内外因作用下所形成的社会现象,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并加以客观看待。
第二,充分肯定家谱的价值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家谱或其雏形的出现颇为久远,人们对其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也随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过去,因为对家谱十分珍视,认为它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许多朝代的当政者也重视家谱,甚至在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时查询家谱,社会上婚丧嫁娶更离不开家谱,以至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地步。特别是明清以后所修的家谱,保存到今天的还有数万种之多。加上近年来各地新修或续修的家谱,数量加在一起相当惊人。对于这些家谱,我们今天当然不能仅仅只看到它的传统作用,还要认识到每一部家谱都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或迁徙繁衍的线索。同时,家谱还可以作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学、遗传学等学科问题的资料,具有其他文献不能替代的作用。再者,家谱中的族规家法中通常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努力进取、睦邻友善等,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此外,家谱还可以起到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寻根热”,其中起纽带作用的也是家谱。因此,家谱作为反映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典籍,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影响,不由我们不重视。
第三,不应忽视修家谱的消极作用。对于我国不少地方出现的修家谱现象,尽管有其积极作用,但某些消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已经发现有人以维护家族利益为幌子,通过修家谱来谋取个人私利,达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抱成一团、形成私人势力的目的。有人热衷与其他姓氏进行攀比,到处找同姓名人来做“后台”“压阵”,集资捐款,家家摊派,大摆宴席,加重族人负担。甚至某些党政干部借此与族人建立关系网,在遇到难办之事或族中有人违法乱纪时出面斡旋,加以开脱,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修家谱结成违法乱纪、鱼肉乡里的恶势力团伙。凡此种种,都使修家谱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为了防止这一风气蔓延,各地政府和村级组织应旗帜鲜明地表明对修家谱的态度,反对那些利用修家谱之机大搞宗族活动甚至形成宗族势力,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也反对在所修的家谱中继续宣扬那些属于封建糟粕或迷信的东西。同时,还要对修家谱进行正确引导,把家谱修成新型的家史、族史,借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服务。此外,各级党政机关还要切实转变作风,多深入农村,为群众解决疾苦,为百姓撑腰作主,以实际行动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赢得群众的信任,从根本上消除群众对宗族力量的依附心理。对于那些组织修家谱造成严重后果者也应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国内近年出版的家谱目录工具书
第四,正确认识家谱中的血统问题。如所周知,我国的家谱一向以明世系、辨血统为主要内容,涉及到较多的血统问题。但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甚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修,而所追述的先祖事迹都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或黄帝、伏羲时代,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最热衷拉名人作祖先,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从而使家谱所反映的血统问题并非都那么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自黄帝、伏羲以来至商周以前的历史,由于缺乏明确记载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也受“书阙有间”的困扰,苦于说不清三皇五帝时代的族群关系;两千多年后的修谱者如果把黄帝以来数千年中的世系一代不缺地连接起来,其真实性无疑要大打折扣。某些通谱性质的家谱甚至有意把自黄帝以来的同一姓氏的人都编在一起,其做法则更加不科学。因为在事实上,我国姓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发展过程中还经过离合演化,情况复杂,同一姓氏的人不一定同宗同姓。尤其是一些大姓,来源更为复杂。不同来源的人之间不可能存在血缘关系,更没有所谓的共同祖先。因此,我国民间所说的“万代一系”“某姓血统”“同姓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等观念,其实很难经得起推敲,仅仅具有民俗意义,最多能在某种情况下发挥心理上的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的作用,并不能认为历史上真的如此。

蓝姓的家谱、族谱
尽管家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毕竟还是与家和家族相关的文献,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当代意义。也正因如此,为了弘扬优秀的家谱文化,充分发挥家谱在和谐建设中的有益作用,笔者在多年研究和多次指导多个姓氏修谱、为多部新编家谱作序、多次参与修谱或颁谱活动的基础上,用近30万字的篇幅,编写了这本系统介绍家谱知识和编修方法的书籍。全书共分为5章,分别介绍家谱的定义、起源、种类、特性、功能、内容和体例、发展和现状、收藏和应用,以及新旧家谱的编修方法、新家谱编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新家谱的质量要求、新家谱的内容和体例、编修新家谱的资料搜集、新家谱的序和凡例及附录的编写、人物传的编写、家谱的修订、审查和出版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笔者力求做到选材全面、准确、精当,内容通俗生动,使本书具有了知识性、系统性、可读性、实用性等基本特点。对于广大家谱爱好者或编修家谱者而言,将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本文是为《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一书所作的前言,该书由气象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