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文化巨人王同亿(图)

2015-07-01 09:07:30来源:信息日报(南昌)

打印 字号: T|T
        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中国梦”宏伟蓝图,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

  王同亿,这位成就卓著的中国当代辞书大王、文化巨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为复兴中华文化鞠躬尽瘁!

  王同亿历时半个多世纪,在辞书领域取得“著作两等身”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而又耗尽家资、倾尽心力打造出造福人民、造福国家、造福千秋万代的国宝—《词经》!如此壮举,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评价一个文化人,要纵向比古今,横向比世界。王同亿是怎样的一个人?历史已留下他辉煌的业绩!

 

  苦学勤修 为国效力

  王同亿,1939年4月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武陵山中的黄石乡,身上承继了祖辈优秀的品格—勤奋和厚道。他生来内秀,话不多,但说一句是一句。

  王同亿从小好读书,学习非常努力,从小学到中学,成绩总列班上前两名。1958年,王同亿成为常德地区惟一考入当时最热门的北京大学原子能系的人。

  在学习环境十分优越的北大,王同亿受到聂鸿钧胞兄聂灵藻教授、杨振宁之师王竹溪及一大批当年西南联大老教授的器重。王同亿运用独创的强化记忆之法,以山里孩子特有的蛮劲苦学苦修外语,他先是通过了学校“英语”、“俄语”的免修考试,继而又开始攻读印欧语系的其他语种。

  1962年,组织部门派人到北大物色人才,当场敲定了王同亿。就这样,王同亿北大尚未毕业,就被预分配到了二机部(核工业部前用名),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40余年的翻译出版工作。

  王同亿报效祖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当时的他懂十多门外语,加之工作十分勤奋、卖力,成为组织部门招募人员的榜样,多次受到表扬。

  周恩来、邓小平为王同亿作批示

  但是,好景不长。1969年,王同亿工作的单位被解散,原工作人员集体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王同亿一呆就是三年。

  1972年,干校通知王同亿去四川某工厂报到。王同亿不想自己苦修这么多年的外语被荒废,情急之下,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信,反映自己的境遇。信发出不到10天,即接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王同亿回北京”。

  王同亿回到北京后,即着手翻译德文版(有英、法、俄文对照)的《物理学词典》。他运用独创的多语种协同对比翻译法,给在国内首次碰到的75000个词汇一一定名。德高望重的教授、科学家们对王同亿此举感到非常惊讶,并给予这个志向高远、才华横溢的年轻编辑以高度评价。物理界泰斗王竹溪当即聘请王同亿为全国物理名词委员会副主任;声学鼻祖马大猷认为,经过审定的这部辞书具有至高权威,其审定的成果应作为学术界的规范术语。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还联名上书邓小平,向中央举荐王同亿。

  复出政坛的邓小平同志当即派人查实,并作出了“人才难得,应当鼓励”的批示。

  之后,有关部门又考试了王同亿12门外语,成绩是“9门熟练、很熟练,3门一般”。至此,王同亿的非凡才能得到公认,“王十国”之美名不胫而走。

  1978年3月,作为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王同亿受邀参加了世人瞩目的、影响中国发展前途的科技界盛会—全国科学大会。

  在“人才难得,应当鼓励”批示16年后的1991年秋,邓小平听取了有关同志关于王同亿的工作汇报后,高兴地说:“王同亿没给我们丢脸!”

  而“人才难得,应当鼓励”这八个大字,一直成为王同亿自强不息的动力。

  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大力支持王同亿编撰辞书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王同亿一鼓作气,又联络起200多位专家、教授,编纂、出版了《现代科学技术词典》,并荣获全国图书奖。

  王同亿的心智与编撰技艺日臻成熟!

  这时,他的目光又盯上了新的更大的目标—编译美国著名的“韦伯斯特大辞典”!将这部4500万字、52万条的工具书译成中文,需要组织起一支规模更大、素质更高、门类更齐的专家编译队伍,这在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是不能实现的。

  历史又一次眷顾了王同亿!

  王同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没贴过一张大字报和小字报,相反却时刻伺机保护那些无端受到打击的恩师和教授们。在那个年代,那份至诚至善的仁德之心,在王同亿看来不算什么,却感天动地,自然也珍藏于恩师们的心中。当恩师们知悉王同亿要拿下“韦伯斯特大辞典”,纷纷主动联络早已失散的年近花甲的学生辈,从全国各地为他请来大批懂英文的专家,参加旷日持久的“词典战”,仅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就有300多位教授、专家参与会战。

  王同亿因而成了一位名至实归的没有授衔的将军!凭借着过硬的人品、过人的外文知识、厚实的业务功底和绝对聪明的工作方法,一支由600多位专家组成的编译队伍,集合在他的周围,有条不紊的开展“韦伯斯特大辞典”变《英汉辞海》的编译工作。这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和谐地合作了整整10年!

  王同亿将韦伯斯特大辞典和牛津大辞典为主要蓝本的200多部外文辞典,逐条地分成500多个学科,每个字头按字母顺序逐一标上顺序号,按学科分送到每位专家手里。那时通信联络及办公设施十分落后,电脑、复印远未普及,一切都靠手工操作。他还要分别与所有专家交换资料、讨论学术、释义解惑、审定译稿,然后统编成书。这该要有多大的胆识与魄力,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钱伟长、许孟雄等众多教授们的大力支持下,《英汉辞海》的编译工作只花三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

  1986年,规模空前的《英汉辞海》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主持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布了《英汉辞海》这一“大辞典”的问世。

  全国人大第一副委员长习仲勋及副委员长严济慈、雷洁琼、廖汉生、王光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等出席了座谈会。与会教授、专家达几百之众。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派人专程送达书赠王同亿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横幅……

  习仲勋副委员长和一直关心、支持编译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在会上会下都大力赞扬《英汉辞海》功德无量,称王同亿凭借自己的才华,干成了一项原本该由国家投巨资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

  习仲勋副委员长更是多次亲临现场,大力支持王同亿编撰辞书。

  中国辞书界的“王同亿现象”

  在“科学的春天到了”(郭沫若语)的年代里,王同亿主编了《英汉辞海》、《现代科学技术词典》、《日汉科技词汇大全》等辞书,这些“大词典”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是科学春天里的首批报春鸟。

  同亿与其他科学家、外文教授们一起辛勤耕耘,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用他们编纂、出版的诸多“大词典”,装备、充实了一个又一个图书馆。与此同时,在中国辞书界,大量的西方词典被翻译出来,北京和外地出版社争相编辑出版各类辞书,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王同亿现象”—辞书繁荣现象。

 就“王同亿现象”的中心而言,一是他编纂的辞书起点高(蓝本都是美英德俄等国著名辞书),通过引进创新后,其水平远远超过当时各国词典;二是他召集了近千人的学术界最尖端的专家,组成一个阵容强大的学术团队参与编审,从而保障了所编纂辞书的高质量。又因他编的大词典是工作用书,读者碰到疑难问题时,至今还得查《英汉辞海》、《语言大典》和各语种科技词汇大全。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三是他的辞书编纂工作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习仲勋、严济慈、雷洁琼、廖汉生、王光英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这在我国出版界也是极其罕见的。

  王同亿为国为民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国家和人民也给了他一连串荣誉:他先后荣任过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第二届海南省政协常委,并当选为核工业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工作者、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国家级特贡专家……

  如果说“大国家小词典”激发了王同亿的斗志,实现了王同亿“大词典”的誓言,那么“王同亿现象”则成就了王同亿民族英雄般的壮举!

  张云 文(来源: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