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的肥与瘦
看到不少文章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说:“王羲之书法之美真是美妙无比,可谓’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对于这个说法初听时觉得很妙,细辨之觉得有问题。
“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一词原来是用来形容美女的,语出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宋玉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句话赞扬人的美貌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成为千古之赞;但如果用它来形容一位书家的书法之美,则未必恰当。从表面上看,王羲之的字似乎每一笔每一字都是恰当的,美的,是不需要作任何改变的。所以用这句话来形容王羲之书法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考察王羲之的书法其本身却是千变万化的,是可肥可瘦的。但无论其或肥或瘦都是美的。所以并不能说是“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试举一例,我们来看《兰亭序》中的之字,第一个之字的横划是细的,第二个之字的横划是粗的,但用在不同的地方同样是美的。很难说如果第一个之字的横划再粗一点就不美了,我相信只要是王羲之写的这个“之”字,还是同样会好看的。
如果用这个词来定评王羲之书法,那么人们就会以王羲之的书法作为一种标准,不允许有任何的变化,因为只要有任何的变化、增减都是趋向于对美的减损。换句话说,就是王羲之的所有书写都是达到了一种标准的规范,它之所以写得好就是因为写出了这种规范,不偏不倚,一笔中的,恰到好处。这样看来只有神人才能达到这种状态。这显然就有问题了。所以对于这个评价看似很好,细辨之却是有问题的,而且有很大的问题。
问题何在?这牵涉到我们对于书法之美的判断和认识。王羲之书法之美究竟美在哪里?王羲之书法美的源泉是什么?王羲之书法的美是终极之美还是最高之美?这些问题可能难以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我们也可以简要地作一些剖析。
其一,王羲之书法究竟美在哪里?是一种标准的美还是一种可以千变万化的美?是书法事先有一个标准,然后是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这个标准吗?书法无论从线条、结字还是章法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全在于人的创造。王羲之书法之美并不在于其符合什么标准,恰恰在于其千变万化,婀娜多姿,尽其百态。若以一种模式论,则王羲之书法已经由王羲之完成,后人再想超越已经是难乎其难;如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达到其同样的水准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了。唯其千变万化,则后人也可以化之,而且其变化乃是无穷无尽的。
其二,王羲之书法之美究竟源自哪里?是在于它对线条结构的准确把握,还是来自于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显然是后者。宗白华说,“所以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功一个艺术境界。”王羲之正是这样,他只是使用书写这个工具来尽情地展示他自己的人性之美,这种美总是独特的,生动的,唯一的。随着认识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其书写的状态和表现也在变化,然而所有的变化都合其人之性、人之情,唯其如此,书法才有了生命力,才可爱。后来者总是刻意地修炼而非自然的流露,而王羲之的书法真可谓是自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态,遂成为千古之绝唱,万人所仰视者也。
其三,王羲之书法是终极的美还是最高的美?美如果有标准就不可能被超越,王羲之书法虽然很美,但它并不是终极之美,并非不能超越,它更不是囊括了所有的书法美,而只是展示了他自己独特的美。终极的美是使美有了标准,他已经达到最高,别人再也无法超过,甚至无法发展,因为一离开他便是进入偏道,便是脱轨,便不能得正果,所以是无法超越的东西。王羲之书法只是达到了最高的目标、最高的境界,却并没有终止它,所以别人可以超越,也可以另辟蹊径。
人们在用这个话赞美王羲之书法的时候,其实是在满足于对王羲之书法的感官刺激的时候却忽视了对其书法美的内在性的认识,这也许是许多后来者热衷于追摹王羲之书法的外在形式而往往缺少其内在神韵的原因所在吧!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