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晚年居住罕岭考
——兼论罕岭在唐诗之路上的地位
(上)王羲之居室与墓地考
王羲之晚年归隐何处?他的墓地在何处?对此,学界过去已进行过较为深入的讨论,但未形成最后定论。未形成定论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是诸家没有注意到对罕岭的研究。许多史实表明:王羲之晚年隐居地和卒葬地都在古剡县东南的金庭,这是正确的。但古剡县到晚唐五代之际①,分为剡县(今嵊州市)和新昌县。新昌县在原剡县之东南,而今天的金庭观在嵊州市之东,这又启王羲之晚年隐居地和卒葬地到底在新昌县还是在嵊州市之疑窦。
1988年暮春,我按照民国《新昌县志》:王羲之“创金庭道院于罕岭”的记载,曾经去实地考察,回来后写过一篇题为《藏书与旅游》的散文,还发了“罕岭”的罕,应该是“厂”(音同罕)②的议论;2007年1月28日,我因俞和方先生之邀,又去罕岭考察,后来袁伯初先生也给了我一些资料,得益颇多。从史实和实地考察,我更确信王羲之晚年隐居地和卒葬地在古剡县东南、今新昌县沙溪镇境内的罕岭(本文以下简称罕岭),今嵊州市金庭乡金庭观是后来“侨置”③的(以下简称“后罕”)。现以《王羲之晚年居住罕岭考——兼论罕岭在唐诗之路上的地位》为题,发表己见如下:
1、里程:关于王羲之故地和墓,宋《剡录·古阡》写的非常清楚:“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按:孝嘉乡范围甚广,墓在孝嘉乡何处呢?《剡录》没有作进一步说明,只说“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按:“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这句的意思是:王右军墓不在孝嘉乡,而在“过”孝嘉乡以后的五十里处(这是约数)。因为:若按墓在孝嘉乡去理解,那么,在“孝嘉乡”三字后面写的“五十里”三字将何所取意?换句话说,如果按照墓在孝嘉乡的理解,那么,这句话应该写成:“王右军墓在县东五十里孝嘉乡”,把“五十里”三字放在孝嘉乡三字的前面,例如,他在《剡录》的同一节里写着:“汉朱买臣墓:县北六里”;“阮裕墓:县东九里”;“山桐公墓:县东故港有高冢,世传谢氏祖墓”;“戴颟墓:县北一里”,都是把方位词写在里程前的,为什么单单写王右军墓时,特别写明方位词,又在方位词的后面,特别注明“五十里”呢?原因就在于今新昌县、嵊州两县,唐末同为剡县,而《剡录》成书在南宋嘉定八年(1215),上距剡县被分置为新昌县、赡县(今嵊州)两邑已有300多年,但书名是剡录,收录新昌史事是正常的事。但因王羲之墓不在嵊县孝嘉乡,而在古剡东、今新昌县东南,为了不致混淆,故特注明墓在“过”孝嘉乡数十里处,而朱买臣墓、山桐公墓等都在今嵊州境内,就无须注明某乡了。
从下述史料可以证明《剡录》之“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应是“过”孝嘉乡五十里,而不是墓在孝嘉乡。
裴通于唐元和二年(808)三月到过罕岭王羲之故居,在罕岭王羲之故居住宿了一夜,回来后写了《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④,《记》写道:“其洞在县之东南。循山趾而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其峰即洞天之北门也。”这里说的小香炉峰,在鸟头山南麓,即在今天嵊州金庭观与济渡村之间,距剡县城50华里。裴通这段话是说:金庭洞天在剡县东南方向。从剡城向东,顺着(四明)山脚走到小香炉峰的地方,向右方转弯(即向南转弯)继续走20里,总共走了70里路,才到王羲之故地——金庭观。
《嵊县志》也写道:“岭在嵊县东七十里”;就连记载王羲之家族发展史的《王氏宗谱》也据《旧经》说王羲之故地在县东七十二里,而不是五十里;民国《新昌县志》卷十四:“宋陈永秩《右军祠堂碑》文:‘右军隐剡东,创金庭道院于罕岭’(即厂岭,今之王罕岭),《旧经》亦云墓在县东72里.裴记县东南70里适合”。
根据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航摄地形图所标明的里程,也证明上述碑志不误。这证明《剡录》说的“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应当读作“过”孝嘉乡,而不能作“在”孝嘉乡理解。
裴通寻金庭观的路线,像个“J”,“J”的一竖是循山趾由古剡城向东走的路线,那一钩是渡过剡溪的平溪,向南去罕岭金庭观的路线。而一竖与一钩的叉口处,即是位于由东向南转弯处的今之金庭观,是金庭洞天的北门。⑤
还有晚唐诗人罗隐《送裴饶归会稽》:“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之“隈”字,是指与直相对的弯曲隐蔽的地方,即指“J”的一钩处。罗隐的这两句诗,与裴通“循山趾而右去”的路线是一样的。还有位于小香炉峰附近的“济渡”村和“后厂”村也可佐证原创金庭观在罕岭。上面说过,在“J”的一直与一钩交接处,有一条位于剡溪上游的平溪,循四明山趾去罕岭,要渡过平溪,因而呼济渡村。济渡村又名再渡村,渡平溪而一往一复,故名再渡。清人徐干在《剡录》“再渡村”三字下校刊云:“世传右军渡此……”这里的“渡”字,再一次说明当年王羲之去原创于罕岭的金庭观,是渡过平溪去的,而从古剡城到今之金庭观,是不需要渡过平溪的。
《剡录》也不止一次地指明金庭洞天在罕岭,如:“去观东一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右军宅”。这里说的“去观东”的观,是在王羲之卒后850年的宋代高似孙写《剡录》时看到的侨置“后罕”,而“去观东一十五里……旧为右军宅”的句意是:在后罕的东面十五里,过去是王羲之的住宅。就是说,王羲之的故宅在后罕的东面十五里的罕岭。由此说来,王羲之创道院于罕岭,今之金庭观,是王羲之卒后侨置的,应当说是历然无碍的了。
还有,在现在侨置的王羲之墓边,有个“后厂(音罕)”村,这“后厂”当是对前厂、即罕岭而言。这种情况,很像东晋初年为保持北人原籍贯而设置侨州、郡、县那样,金庭观既从厂岭迁移来此鸟头山,便在鸟头山墓边侨置 “后厂”,以别前厂岭(以下“侨置”一词,均同此义),又如《浙江古今地名词典》⑥412页引《清一统志?绍兴府?山川》云:“金庭山,在(嵊)县东七十里”等。益可证明右军宅在罕岭。
从以上所述的里程上,就可决王羲之墓、金庭观,原在罕岭,今距古剡县城五十里的后罕,即今之金庭观和墓是后来“侨置”的。
2、岭在五县余地:王羲之故地不在河谷冲积盆地而在山岭上,南朝齐粱文坛领袖沈约(441—513)《金庭观碑记》可证⑦:沈约官至尚书令,曾于永泰元年(498)辞官来罕岭修身数年。《碑记》云:“……永泰元年(498),……(沈约)遂远出天台,定轮兹岭”。这里的 “岭”,即山岭。
这“岭”在何处呢?《碑记》云:在“五县余地”。哪五县余地呢?《读史方舆纪要》⑧卷九十二云:罕岭在(新昌)“县北五十里,亦接宁波府奉化县界。自奉化而西北,路经此,颇深险,度岭则平川,四十里入于剡城”;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贼无所逃矣,惟黄罕岭可入剡。”《资治通鉴考异》:黄罕岭(在奉化县西北,剡县之东,其路深险,度黄罕岭,则平川四十里入剡)。
《读史方舆纪要》、《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考异》中说的明白:罕岭在今新昌县与奉化县、今嵊县交界的新昌一侧,有一座地跨越、台、明(今甬绍台)三州的海拔高程954米的蟹背尖(蟹背尖又名虾脖尖、摘星峰南接摘星岭),其北坡之水出宁海县境入今新昌县界,经罕岭入嵊县界;罕岭东奉化有剡江过鄞县出海;大湖山南为余姚县,这样,鄞、奉、天、宁、剡五县,为沈约《碑记》中说的“五县余地”。而今后罕金庭观为今嵊县一县之地,与沈约《碑记》不符。沈约所说的金庭观之所在,非罕岭莫属。
3、山高而险峻:形胜亦是判别王羲之故地的主要标志之一。沈约《金庭观碑记》云:“仰出星河,上参倒景。高崖万沓,邃涧千迥。因高建坛,凭岩考室”。这是说,人立坛上,举头仰看,好像自己超越了星河,地上的山水也像与天统而为一,那高崖上沸溢着的流水,似与天地重合,又在深涧里千转百迥。因为这里地势高耸而所以建坛,靠着这巨大的岩体落成了室宿。
又如宋马并《游沈道土金庭观》:
右军学业隐林丘,世来年余景尚幽。
苔锁一泓残墨沼,云遮三级旧书楼。
欣逢羽客开金阕,快睹仙童侍玉旒。
自怪今朝脱凡骨,飞身得向洞天游。
诗说明金庭观是何等高耸挺拔,同时也说明当时王羲之书楼尚在。
再看唐代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描述的金庭观的周围形胜是:“但见其山水之异也,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四层而谓天可升。”这是说,金庭观所在的山水与别处不同,其险峻,像大块的岩体会突然崩落那样:挺耸的高山似欲飞腾:山岭恰如手臂,这样竣拔的山峦迭障成群,还没登上书楼的第三、四层,便觉离天很近了。
上述沈约《金庭观碑记》、马并《游金庭观》所描述之金庭观都处在危耸挺拔的高山上,这显指罕岭而不是如前所说的后罕河谷平地上。
4、丹池赤水:丹池赤水是王羲之书楼故居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剡录》卷二山水志在叙述县“东五十里”石鼓山后说,又东为丹池山,积翠缥渺,云霞所兴,神仙之宫也”。《剡录》又记载:“去观“后罕”东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旧为右军宅,东庶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剡录》卷三、卷四均云:“金庭观有书楼、墨池。”如前所述,剡城东五十里是今位于鸟头山的金庭观和墓,即后罕。《剡录》所云的“去观东十五里”,“又东为丹池山”,则单凭此句便可决丹池山不在鸟头山。《中国地名大辞典》第543页亦云:“在嵊县(唐剡县)七十里,旧名桐柏山,上有金庭洞天,道书以为第二十七洞天,唐裴通云……天宝六载,改名丹池山”。何况如《剡录》又云:“池有水赤色,勺之洁白。”这是说池里的水,看去是丹红色的,而用勺把它舀取看时,那水却是晶萤洁白的。今核罕岭龙潭岗附近的众多泉水,与《剡录》所描绘的水毫无二致。这里岩石经泉水长期流过,“染”上了一层赤红的颜色,出现了看似水红,“勺之洁白”的奇观,一一历然可验。这些天然的丹池赤水,非人力可以仿制。由是之故,丹池赤水在罕岭,是凿然无疑的。
5、瀑布岭:《剡录》卷二云:“瀑布岭,(南朝)宋褚伯玉尝隐兹峰。”《剡录》卷八云:褚伯玉所居处 “正当右军之家”。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亦云:道士褚伯玉,仍思幽绝,勤求上元,遂启高宗明皇帝,又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
这里首先应注意的是“瀑布岭”而不是瀑布山,山与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剡录》中说的瀑布岭,是以瀑布和岭互为其特征的。其次,宋褚伯玉隐居处“正当右军之家”句,不是所谓与右军宅为邻,而是右军的故宅。
先说瀑布岭:从今大湖坑攀登4华里到王羲之书楼所在地的龙潭岗,在罕岭南坡有瀑布四飞(俗称高瀑山),在同一山谷中,有龙滚瀑、折叠瀑、滚地瀑等。湍瀑不分昼夜地从高岩上争喧而下,呼啸着向位于山麓的大湖坑方向奋作而去。尤其是滚地瀑,高差有数十米,水从五彩晶石上浩浩荡荡地一翻一滚地往下迅湍,在阳光照耀下,珠光宝色,令人耳聩目眩,这就是《道经》所说的“其山尽五色金”的壮丽景象。大湖坑登龙潭岗王羲之书楼,一路瀑声,故唐诗有:“隔岭知溪路,新泉到枢户”句。这是对这里形胜的切实描述。“枢户”二字,意谓右军的居住地像门户的转轴那样,四顾都有飞流。由此可知瀑布岭是金庭观地形地貌的重要特征之一。
《道经》又云“树则苏纡,泉则石髓金精”,这是什么意思呢?先说树则苏纡句。按:“苏”,为苏木,稀有珍木:“纡”:虬屈。句意为:珍贵的苏木因山高风大而弯曲。“树则苏纡”这句话是据实写景,在罕岭附近,有苏木岭,就是证明。
再说“泉则石髓金精”,即指上面说到过的从山体石缝渗出的淡红色的泉水。这些苏木丹泉景象是“河谷平地”所没有的。
6、建筑物:《剡录》说离丹池不远处有龙亭;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云:“墨池在尊殿之东北维,”“尊殿”当即龙皇殿,“维”作角落解。“墨池在尊殿之东北维”句的意思是:墨池在龙皇殿的西北角;《记》又云:墨池“方而斜,广轮可五十尺已下。池楼相去东西羡值,才可五十余步”。这里的“广轮”二字作纵深解释,“羡值”二字为剩余数值。全句的意思是:墨池在龙皇殿的西北角,口方而斜,深在五十尺以下;池与书楼由东到西的距离,有五十多步。裴通此记,可谓翔实,这些建筑物,虽几经重修,但据当地年已八十的王羲之后裔王翼中说,其建筑物到1944年大部分尚在,龙潭岗上的龙皇殿正门上方仍悬挂写有 “丹池”二字的匾额。其旧址至今尚在⑩。
7、从沈约的“定轮兹岭”看王羲之隐居地:本文前面提到沈约有《金庭观碑记》,《碑记》中的“定轮兹岭”句,说明“岭”,是王羲之晚年居住地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里我还想说明:沈约于永泰元年(498),曾修心于到罕岭金庭观,并写了《金庭观碑记》。
沈约在南朝刘宋、萧齐两朝作过官,后来他参与了萧衍嬗代机密,帮助萧衍建立梁代,担任尚书仆射、左仆射、兼任吏部尚书等职。他在这里的“定轮”,是借用佛教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轮回,生死相续)之说,“停轮兹岭”,意谓他在这岭上停止了“六道”[11]轮回,解脱了一切痛苦。而“定轮兹岭”的“岭”,正说明永泰元年沈约见到的金庭观,是建在罕岭上的。
8、传说故事:《云笈七签》[12]假托“金庭客”与道士、童子之口,说了罕岭金庭观的故实,故事写道:
“金庭客,咸通中,自剡溪金庭路由(注:经过)林岭间将抵明州,行三二十里,忽迷失旧路,匆匆而行。日已将暮,莫知栖息之所,因遇一道士荷锄,问津焉,道士曰:此去人家稍远,无寓宿之所,不嫌弊陋,宿于吾庐可也。引及其家,则林径幽邃,山欲冲寂。既憩庑[13]下,久之,烹野蔬药苗食之。顷有扣其门者,童子报隐云观请来日斋。即晓,道士去,约童子曰:善祗(注:敬)奉客。客因问:隐云观置来几年,去此观远近。答曰:自古有此观,去此五百里。常隐云中,世人不见,故以为名。客惊曰:五百甚远,尊师何时当还?答曰:尊师往来亦顷刻耳。欲留客久住,客方有乡关之念,恳辞而出,乃遣童子示其旧路。行三二里,失向来所在。及问,岁月已三四年矣。寻即复往,再访其踪,无能知其处所矣”。
故事中的“俄而道士复归”以下各句,显然是仿制《幽明录?刘晨阮肇》的“忽复去,不知何所”的情节;“五百里”、“往来亦顷刻耳”等句,不过是作者敷衍虚写而已。而“自剡溪金庭路由林岭间将抵明州”句以下的“隐云观”、“吾庐”、“庑”、“自古有此观”等词句,是值得细玩的。
前面说过,唐?裴通于唐元和二年(808)三月到王罕岭王羲之故地时,金庭观己残败,唯有旧址可辨,故居可宿。而金庭客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裴通之后的六、七年里(咸通中),这个时间距离向我们表明,所谓的“隐云观”,从字面上说,它是隐蔽在云里的、依稀可忆而不可及的道观,而童子说的“自古有此观”,则明白地说这里原来是有道观的,也就是说,“隐云观”是原金庭观的折射。
故事中的“吾庐”的庐,原指简陋的小屋[14]:“十里有庐,庐有饮食。”而此语出自道士之口,加上该文接着云:“既憩庑下”句,则是中有堂屋、堂屋四周有廊屋的有相当大规模的大屋了。这个大屋,就是唐·裴通曾住了一宿的王羲之故居。
9、墓地考述:群书对王羲之《兰亭序》下落的记述甚黟,而对王羲之卒后之葬地,却甚少,从羲之卒后到隋末唐初,在孔见范围内竟无一字提及。直到唐何延之《兰亭记》云:“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然据何延之自云: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史料表明:当时玄素已经九十二岁,以九十二岁高龄的玄素之口传智永禅师,智永禅师又传何延之,如此辗转传言,焉能全信?何况所传的内容是向他讲述唐太宗派萧翼去越州从辨才手中骗取《兰亭记》真迹的轶事,对于王羲之墓,只不过是顺笔势提及而已,并非专述墓地的。文中“右军之坟”,实为右军父母之坟,王羲之曾移父母坟于兰渚山下,以便就近拜祭,到是事实。因而何延之此说未被学界采信。
宋《嘉泰会稽志》有“王羲之墓在诸暨县苎萝山。孔晔云:‘墓碑孙兴公文,王子敬书也’,而碑亡矣”的记载,亦殊不可信。因为:按照王羲之的卒年与孙绰与王子敬的卒年来比较,孙绰撰文到王子敬书文的相距时间,至少在五年左右,这是不近常理的,孙绰既与王羲之为好友,为何是在王羲之死后将近十年才撰碑文?王子敬是王羲之第七子,为何是在孙绰撰碑文后近五年后才书写碑文呢?按《世说新语·赏誉》:“庾公云:“逸少国举。”故庾倪(即庾倩,庾冰的第五个儿子)为碑文云:“拔萃国举。”据此,孙兴公为碑文之说,今苎萝山下亦无墓葬迹,故不能证成其说。
此外,就是《剡录》:“王羲之墓在孝嘉乡五十里”的记载,对此,本文前面已经辨正,即此句的意思是:王右军墓在县城东面出孝嘉乡五十里处,不能误读为“王右军墓在县东五十里孝嘉乡”,不再细述。今据有限的资料分析,我认为王羲之卒葬罕岭。
《金庭王氏族谱》载: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后,“遂埋玉于居宅之旁”,据此,则前面已反复建白,王羲之宅在今罕岭里弯,《谱》既云王羲之卒葬“居宅之旁”,则葬地在罕岭居宅不远处自明。
从尚杲“访陈迹”,看王羲之墓地,也可考见墓在罕岭。隋大业七年(611年),沙门尚杲“游天台过金庭”,遵先师智永和尚之嘱,寻访王羲之墓,而“卸锡雪溪道院,”可证王羲之晚年居住地及墓地在罕岭。“雪溪道院”在王羲之书楼所在地龙潭岗东南之雪溪。《浙江古今地名词典》581页云:“雪溪古水名,在新昌县东南雪溪乡”。《阆风集》云:“今自新(昌)、嵊(州)溯流而上,至于雪溪,往往由雪得名,由戴安道始也”。古有雪溪道院。
雪溪发源于新昌县东南部的雪头山,水向西北,流经龙头坑、董村、开口岩、麻地村,与王罕岭南端大湖坑相接,汇注罕岭南麓沙溪水后入黄泽江,故《清一统志·绍兴府·山川》云:“雪溪山,在县东八十里,……山中有溪流盘绕,谓之雪溪,亦剡溪上源也”。又:《方舆纪要》卷九二:“雪溪山,……攒峰数重,水缘岩下,飞瀑如雪”,当年尚杲卓锡其处,可谓遨游尘埃之外。而僧人尚杲驻锡道院,赴罕岭,可水路,亦可旱路,由雪溪勘察王羲之墓,可谓是方便的处所。不然,倘尚杲的勘察地点在后厂,则何不驻锡于就近寺院,而舍近就远于雪溪,何况从雪溪到后厂,须几经翻山涉水,路程亦增加一半多?联系上述各点,考见他卓锡雪溪道院,是便于踏访罕岭王羲之墓。
又:在他修复墓后写的《瀑布山展墓记》中,也可知墓在罕岭。《记》云:“……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这里的“荆榛”,为阻塞道路的灌木树丛,今“后罕”既在河谷平地,似不类荆榛之麓。
值得一提的是:在罕岭王羲之宅旁的瀑布岭中,有一座面积不大的“坟山”,一向为王羲之后裔所宗仰,这座坟山,疑即王羲之之坟地。
后梁(907—923)前,新昌县、嵊县同属剡县,所以书志均记为王羲之观、墓“在剡县东南”。后梁初,剡分新、嵊,王罕岭范围内的数十平方公里山地和王羲之故居(今里湾自然村)、丹池山书楼等均属新昌县管辖,而外湾村和坟山属嵊县管辖,这是典型的的“插花山”。1958年,在调整“插花山”时,在通常情况下,嵌在地属新昌的群山之中的坟山,显属调整对象。但在原属嵊州的外湾村也划归新昌县管辖的情况下,唯此坟山未经调整,据当地王氏说,嵊州华堂村是王姓最大的聚居地,每年的二月十二日在“后厂”(即今之金庭观)举行庙会前,先要到坟山去祭祀始祖王羲之;祭祖有清明、冬至两祭。清明节以扫墓祭祖。由是之故,就像前面说过的王羲之本人为就近拜祭祖坟而移祖坟于兰渚山下那样,王氏后裔将厂岭王羲之墓侨置于后厂,也是揆之可知的。对此,从对历史负责、正本清源出发,希冀考古专家进一步坐实。
如上所述,无论是从地形地貌上说,还是从史志碑记的记迷来说,清代以来的几位学人关于王羲之“创金庭道院于罕岭”的记载是正确的,现在后厂的金庭观及王羲之墓,是侨置的。
1988年春初稿,2007年2月定稿
注释:
[1][10]过去志书均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剡县分为瞻县(今嵊州、嵊县)和新昌县,2006年12月,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征集到唐咸通二年(861)砖刻墓志铭一方唐代砖墓志,说明早在梁开平二年前,剡县县名已废,今嵊州称赡县。
[2]《说文解字·厂部》云:“厂,山石厓岩,人可尻”,俞晓军摄。
[3]《辞海》291页侨置:东晋、南朝政府为了安抚北方流民和招徕北方士族,设置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本文借用侨置一词,以表达在罕岭金庭观之后,在济渡村、后厂村另建庭观的意思。
[4][5]《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全唐文》卷七二九。
[6]《浙江古今地名辞典》1991年9月陈桥驿王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7]沈约《金庭观碑记》《全梁文》卷三十一。
[8]《读史方舆纪要》清代景范《读史方舆纪要》。
[9]《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宋司马光撰。
[11]佛教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轮回,生死相续之说。
[12]《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二。
[13]庑:wǔ堂下周围的廊屋;大屋,小曰室,大曰屋。
[14](《周礼·地官·遗人》。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