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羲之手书《黄庭经》石刻在扬首现

2013-01-24 14:52:5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年06月 19日 扬州网记者 孔茜 文/图

    昨天,我市收藏家刘如俊向记者展示了一部“鸿篇巨制”——王羲之手书《黄庭经》的三块完整石刻,这也是国内出现的首个石刻版《黄庭经》。这为原本就传说颇多的《黄庭经》又添了一个扬州符号。

    《黄庭经》佳话频传,又称“换鹅帖”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据相关记载,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因此有拓本流传。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载,他曾亲眼见到记有“永和十二年”的《黄庭经》石本。

    王羲之“爱鹅成痴”的故事众所周知,其所书《黄庭经》背后也有一个关于“鹅”的传说。山阴有一位道士,想得到王羲之的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然而,王羲之只在文末署上了“永和十二年(356)五月二十四日山阴县写”,“由于王羲之没有落款署名,传说道士没有将鹅全部送给王羲之。”刘如俊介绍,也因为这段趣事,后世有人将王羲之所书《黄庭经》称为“换鹅帖”,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

    石刻保存完好,拓片清晰可见

    在刘如俊家中,记者看到了这三块珍贵的石刻。大小一致的石刻均为青石材质,长约1.5米,除了一块上面有些许的磨损外,其余两块保存如新。浇上水后,可以依稀辨认出《黄庭经》的大致内容。

    为了更好地保护以及研究,刘如俊给每一块石刻都贴上了拓片。透过拓片,整部《黄庭经》完整呈现在眼前。王羲之书写的飘逸小楷在石刻上一一铺陈,三块石刻前后总共达到60行,约1200余字,运笔流畅,结构完美。石刻上的字体并不一致,有大有小,笔画有粗有细,在保持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变化,具有动态美,更富有轻灵飘逸感。文末所署时间、地点也与历史记载相符。

    系扬州人家祖传,颇具传奇色彩

    刘如俊介绍,这些石刻出自江都的赵姓藏家,并且是他家的祖传物。“后来他又开出了高于收购价两倍的价格想要收回,可见这的确是件不可多得的稀罕物件,值得收藏研究。”

    我市资深收藏家陈晓友表示,《黄庭经》的珍贵史料价值尽人皆知,而如此完整的石刻也是首次发现,且从这三块石刻来看,虽然刻于哪个朝代已无法考证,但做假的可能性不大。此石刻的现身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猜想:“这是扬州人家的祖传之物,或许这些石刻的制作者就是来自扬州,《黄庭经》的流芳百世或许也是从扬州起源的。”责任编辑:陈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