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热点推荐· 宗祠连着乡愁

2015-02-09 10:21:01来源:泉州晚报 薄鲁晖

打印 字号: T|T
   泉州晚报: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媒体再度把笔触和镜头,投向散落在民间的大小宗祠、祖屋祖厝。本报近日也对本地宗祠文化和两岸情缘进行深度报道。弘扬传统文化、浓郁血脉亲情、展示古建魅力,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件大好事。但热热闹闹的宣传报道过后,对宗祠实体的保护,则更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曾经参与拍摄了近百集的宗祠文化纪录片,工作中往往会遭遇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许多原本深藏乡野无人识的宗祠祖屋,一经宣传报道,名气渐起,反倒招来了窃贼。起初只是零星丢些摆件,后来逐渐演变成近乎疯狂的盗抢。窗棂、屏风、楹联牌匾,乃至于柱础、石鼓等庞大的石构件,都未能幸免。有些宗祠甚至被挖塌掏空,族人欲哭无泪却又束手无策。曾有一位老族人,叹着气对笔者说:“你们这是在给贼指路啊!”

明明是好心好意做好事,却落下了这么大的埋怨,作为一名对宗祠文化满怀深情的媒体人,笔者当时的心情无疑是委屈的。透过我们的报道,多少人踏上了寻根之路,多少熬了半辈子的乡愁得到慰藉,多少珍贵的传统文化重新赢得了时代的认知与认同,这些难道都要因噎废食,出于害怕窃贼的光顾而停止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反,一些宗祠之所以屡屡失窃,频遭洗劫,正是因为全社会对其关注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真正提升到文化必要性的高度上来加以保护。在阶段性、“一阵风”式的宣传报道下,人们只是偶尔地、间歇性地感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好”,但却全然没有从口头的赞叹,转化为行动上的保护。就地方上而言,对民间宗祠大多是用得着的时候,需要谈文化、做宣传的时候,或者是某个“人物”回来祭祖的时候,才披红挂彩地把宗祠抬出来热闹一番。平日里则压根没有认真管护,更别提投入保养。

甚至有个别地方,出现过强拆宗祠的现象,在传统的观念中,这几乎等同于“刨祖坟”。不少珍贵的、富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浓厚血缘情感的艺术精品,在粗放城市化的浪潮中被铲平。如今,我们总在说“要望得见乡愁”,但对于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为坐标,特别在乎根在哪,不敢数典忘祖的中国人而言,如果连祠堂都找不着,乡愁又到哪去找寻呢?

因此,在对宗祠及其文化的关注上,不应止于阶段性的热闹和“一阵风”式的宣传,要对其进行持续性、常态化的关注。不能单是形而上地谈文化、论家风,更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相关的保护监管措施。譬如对区域内的宗祠祖屋进行普查,筛选出文物价值较高的一部分,帮助其设置监控等防盗设备,并组织人员定期巡护,在修缮方面统一修旧如旧等等。

最为关键还是要提升人们对宗祠的认识,改变人们眼中“别人家宗祠”的狭隘观念,将宗祠作为一种共有的传统文化遗产来保护和传承。尽管多数宗祠并非文保单位,但他们却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归属感和教化力,这是和谐稳定的黏合剂,更是凝聚团结的催化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宗祠凝聚的是家族文化,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有无数的家族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集合而成。因此,关注宗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关怀我们精神命脉的搏动。有了这份认识,我们对包括宗祠及其文化的关注,才不会只是停留在应景的表面功夫,才能真正用心去保护那些弥足珍贵的“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