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宗祠名稱、由來與意義

2015-01-29 10:14:48来源:台湾寻根网

打印 字号: T|T


名稱 

 古時候,君子將營宮室,以宗廟為先。當時以諸侯、公卿貴族才能立宗廟,例如公卿有三廟,大夫立二廟,庶人無廟稱為祠堂。今天臺灣地區所見,一般名稱雖有多種,包括宗祠、家廟、祠堂,但都是以奉祀始祖、始遷祖,或歷代績有功德之祖先神位為主,習慣上我們也都以「祖廟」稱之。

由來

  在過去傳統社會之宗法制度下,相傳民間可以有宗祠是從宋朝開始的,但一直到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才有禮部尚書夏言奏准百姓興建家廟、祠堂或大宗祠,以為擴大祭祀祖先之記載,因此今日所見較為老舊的宗祠古蹟,要以明朝所興建的各姓氏宗祠之歷史為最久。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宗祠、族譜、祭田,逐漸構成維持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

意義
 

家族

  祖先遷移他鄉在異地生活發展,在安居落戶之後,為了能夠得到基業永固及尊祖敬宗之目的,他們常有創建屋宇與祠堂之舉,歷經數十、幾百年之後,他們的子子孫孫就有「祖厝」及「祖廟」之蹟可尋。在族譜中,也常會有「祠宇」卷之記載;例如朱次琦主修的廣東南海《九江朱氏家譜‧祠宇譜》,羅師楊等修興寧《東門羅氏族譜‧卷二祠宇》就是最佳的範例。

宗祠屬性區分

   回顧唐山漢人入居臺灣,其時間主要是在清朝初年,因為歷史還不算太長久,因此一般家族的發展也不算很龐大,大宗祠、小宗祠之區分不是很明顯。不像大陸江南及金門地區,其聚族而居的歷史較為久遠,子子孫孫綿延瓜瓞,世系分支房派較多,所以各姓氏宗祠就有大宗祠、小宗祠之分。

大宗祠

  明清以後所建立的宗祠,以始遷祖為祭祀對象者屬大宗祠。以金門為例,在瓊林屬二級古蹟的「蔡氏家廟」即為大宗祠,它是全村的中心。另外在古寧頭一帶三個村,共有大小、宗祠九座,其中只有一座屬於大宗祠。
 

小宗祠

  始遷祖之後裔,若是族盛而分居,其房派綿綿瓜瓞,子孫為了區分房派及祭祀方便,以房派祖為宗所建的家廟,就是屬於小宗祠,也可稱它為「支祠」。在金門瓊林一地,除了有一座大宗祠為全族人共同聚會祭祀之外,尚有六座家廟是屬小宗祠,例如「六世竹溪公宗祠」。金門珠山的薛氏,於清乾隆33年即建立大宗祠,後來子孫又於大宗祠旁邊,興建了小宗家廟,表示當地薛氏人丁繁衍很興旺。

宗祠建筑
 在房屋建築類古蹟中,宗祠是比較不受到重視的一群,它不像官衙、寺廟、書院、或民厝,有較多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觀賞,以及專家學者的研究與維護。其實在臺澎金馬地區,各姓氏宗祠建築已超過數百所,而列入古蹟者更多達18所,尤其是在開發歷史較早、較久的金門與澎湖,有各式的大、小宗祠,其建築典美而歷史悠久。現存遍布各地的宗祠,不分大小或新舊,有不少建築是很巍峨壯觀的,有些姓氏宗祠,更彰顯出家族與地方間的墾殖與發展關係,因此認識與觀賞宗祠之美,確實具有很特殊的意義。


 外觀
 

宗祠外觀一宗祠外觀二
  祖廟與祖厝是代表家族的主要活動空間,兩者座落與外觀相近又相仿,其家廟外觀通常是樸素型合院式,例如斗南東明里曾氏家廟即為一例。宗祠外觀若與寺廟相類似者,就有雕樑畫棟之壯觀建築,位於台中市的三級古蹟林氏家廟即屬之。


格局
 

 

 宗祠格局有單殿式、兩殿式、三殿式,格局大小常受宗族大小、官位高低、財富多寡而定。清朝對於宗祠建制,有較嚴格的規定,幾品官、幾開間、幾臺階,都有一定的規格限制。以廣州「陳氏祠」為例,它是一「闊五間、深三進」祠堂,可能是族中有人做了三品以上的高官所致。陳氏祠是由大小19座建築構成的院落式建築群,頗具有傳統南方建築之風格,為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宗祠。陳氏祠又名陳氏書院,可惜現已不准陳氏族人再供奉祖宗神位,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佔用。


彩繪
 

 

 宗祠中的彩繪,具有防護木構材料及裝飾美化的作用,它也能反映出一個地方的民間藝水準。彩繪從門神、樑枋到雀替都可看到,從其亮麗色彩與吉祥構圖中,可以看到藝師運作彩繪內涵之匠心,可以想像藝師是希望為族人的生活,營造更多的幸福美滿、平安喜悅之氛圍。另一方面,這些彩繪內容都與忠孝節義故事有關,也表示希望藉此讓族人都能見賢思齊。


匾額 
 

 在宗祠建築中,通常是額有匾、楹有聯。從匾額題字中,可以看出各姓的家風與科名,例如西螺程氏家廟的「理學世家」,竹山林敦本堂的「文魁」。


楹聯
 

 

 宗祠門柱上的楹聯,可以反映出家族血緣與地緣發展關係,聯句很多是請文人雅士或當代顯宦撰寫的,它與匾額題字一樣,是構成宗祠藝文景觀的一環。


畫像 

 宗祠內亦有懸掛歷代祖先畫像者,祖先畫像通常是彩色的肖像畫,亦稱為「喜神」。肖像畫以身著官服或大禮服入畫,它也是值得珍藏的家族文物之一。

布局與風水  
 金門是一處最具宗祠代表性的地方,當地人家對於建立宗祠,相對的比較講究風水地理。現代人相信風水的人可不少,也知道有「宮前祖厝後」的配置禁忌,其實它與住家環境之優劣大有關係,與日常生活上的動線佈局也有密切關係。以金門山后中堡為例,據說該地風水屬五虎回頭的形勢,聚落中的王氏宗祠,為坐西向東的佈局,傳說中的山后「龍穴」就位在宗祠之內。從王氏宗祠內,掛有「進士」、「翰林」、「巡撫」各種古匾,讓感受到好的地理風水,似已發揮了一點蔭補功能。另外,金門珠山《薛氏族譜》特別記載:「無廟無宮、鄉里不興」,除了有訓勉子孫要飲水思源之外,也有提醒子孫必須留心風水地理的重要性。
宗祠外觀二

「宮前祖厝後」、「無廟無宮、鄉里不興」

宗祠祭祖活動
  宗祠是祖宗所憑依,子孫所瞻仰、序昭穆、辨尊卑,族人有事聚會之重。它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家廟,也是施行家法、家規、家奠的地方,平常管理非常嚴格,甚至明定「祠規」以讓族人共同遵守,其中對於進出宗祠及舉行祭拜儀式,都有很慎重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