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广东江门多所宗族祠堂面临拆除 侨文化之根堪忧

2015-05-06 16:32:57来源:南方日报

打印 字号: T|T

骑楼顶部的牌匾还可以清晰看出“南坡祖”的字样。(《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半个世纪前,(广东)江门蓬江区白石乡西永里的唐氏祠堂因历史原因被没收;半个世纪后,随着城市主干道甘棠路的建设,这个承载着家族悠久历史的祠堂面临被拆的危机。近段时间,唐氏后人向白石村委会、环市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反映,呼吁保留祠堂,但最终回复还是建议拆除祠堂。唐氏后人呼吁,希望道路规划能稍作修改,保留唐氏祠堂这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而在开平赤坎,司徒氏图书馆馆长司徒亮作为司徒氏后人,和族人早于2004年开始便向赤坎镇、开平市、江门市,甚至省级、中央等相关部门请求归还曾被没收的5所祖祠,用于公益文化事业。然而,十多年来未能如愿。

  令人惋惜的是,4月24日,在新会河南小学旧址附近的黄家祠全部拆除。由于正门加建的红砖外墙遮挡了祠堂的真实面貌,这座祠堂鲜为人知,直到开发商拆除房子,人们才惊叹祠堂里面古朴精美的雕梁画栋,却连发出保护的呼声都来不及。

  在江门地区,有个特殊现象,对于海外乡亲而言,“清明大过年”,每年的清明祭祖时节也成为海外华侨回乡的高峰。祖祠、祖屋、祖坟都是海内外乡亲“寻根问祖” 的载体,而祠堂作为同一宗族的“根”,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江门人开始发动海内外乡亲修复祖祠,作为 “根”的象征,祠堂逐渐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的桥梁和纽带。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梅伟强教授建议,当下,江门要打造“中国侨都”,发挥侨文化的 作用,呵护祠堂文化,留住侨乡文化的“根”意义深远。

  聚焦一

  蓬江白石:唐氏祠堂因修路面临被拆

  今年春节前,白石乡的唐氏后人被告知,因修建甘棠路的缘故,按照规划,位于白石乡西永里的呈一字型排列的5座祠堂将被拆一角或者异地重建。现时祠堂管理权在白石村委会,唐氏后人为此多次向白石村委会申请归还祠堂,未有进展;另一方面,现居白石乡的唐氏后人组建了白石群众爱心互助会,向族人传播祠堂的历史文化,希望有关部门在道路规划上稍作调整,保留这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祠堂,也保留唐氏海内外乡亲的根。

  上周五,记者来到唐氏祠堂的所 在地,5座祠堂分别为休庵唐公祠、唐氏宗祠、昌廷唐公祠、养晦唐公祠和朴斋唐公祠。除了青砖灰瓦、翘檐飞阁还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古建筑外,由于祠堂门前加建了红砖墙,难以看出这是5座几百年历史(修建于明清)的祠堂。宗祠为三进式建筑,其余为两进式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柱梁宏伟。由于历史原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唐氏祠堂由白石乡各生产队无偿使用,八十年代又相继租给工商户使用至今,祠堂受损较严重,但基本保持原貌。

  “旧时祠堂很气派,祠堂正前面竖立着100多个举人、进士的功名旗杆夹,第五间祠堂的斜对面还有一个5米宽、3米高的刻着‘流芳百世’字样的牌匾,是功名鼎盛的象征。”今年80岁的唐氏后人唐启民回忆,很久以前,祠堂前面是一望平川的田地,远望北街,环境开阔优美。唐氏考取文科功名的人多,唐启民深刻地记得,在宗祠中庭的横梁上,垂挂着60多个牌匾,纪念有功名的人。

  在不远的白石乡石岭里,谭氏宗祠去年得以归还,在海内外乡亲的同心协力下,祠堂正动工修复,唐氏后人羡慕不已,他们也希望能够保留祠堂。在他们的设想中,唐氏各乡亲将会发动海内外宗亲捐资修葺祠堂,并争取申报江门市或蓬江区历史文化遗产。

  聚焦二

  开平赤坎:司徒氏“五祖祠”十多年申请归还无果

  今年2月10日,司徒氏后人司徒伟尧收到开平市外事侨务局“关于要求落实赤坎圩简称‘五祖祠’的铺业一事”的回复,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根据落实侨房政策有关规定,此类房屋不予落实发还。司徒氏后人争取领回“五祖祠”铺业的愿望再一次落空。上周日,记者在开平市赤坎圩司徒氏图书馆见到了十多年来负责收集证据、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材料等工作的司徒亮馆长,“司徒氏后人自2004年开始向有关部门申请,每一年多次写信给相关部门反映此事,但归还无果。”


司徒家族的素庵祖祠、南坡祖祠位于赤坎镇堤东路,现作为民宅出租。(《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司徒亮介绍,“五祖祠”指的是司徒家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在赤坎圩建设的素庵祖祠、南坡祖祠、素直祖祠、坚翁祖祠和濂川祖祠,前四者均位于赤坎镇堤东路,为楼高三层的中西合璧骑楼建筑,现租赁为居民住宅或理发室;濂川祖祠曾租赁为赤坎镇文化室,现空置。

  梅伟强教授援引早在1953年6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内地字(53)第199号文给浙江省民政厅请示的批复《关于国家建设使用寺、庙等房地产的处理意见》第四点:“祠堂关系中国数千年人情风习,而且是与老百姓祖宗有血肉关联的组织机构,应以不征用为原则,并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属于一家、数家或一族的祖先祠堂,是人民私有财产,不能随便征用。”他指出,当年广东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走了弯路,当下应当修正,归还没收的祖祠。

  在司徒后人的设想中,祖祠得以归还后,将重新修缮支持赤坎镇的文化公益事业。早于2012年,司徒氏后人便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希望市政府有关领导划拨赤坎下埠规划文化一条街,以五祖祠供其布置司徒氏名人司徒美堂、沙飞、司徒乔、司徒慧敏、司徒奇、司徒梦岩等前辈开创的业绩,以便配合赤坎镇政府开发古镇深度的文化旅游公益项目做实际的工作,吸引海外新生代华侨回乡寻根。

  司徒亮今年已81岁高龄,为此事奔波了将近11年,他已记不清申报了多少次,申报的材料有四大卷宗,他感叹说:“我年纪大了,有些事情也有心无力,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五祖祠归还。”

  聚焦三

  新会城区黄家祠:拆除才现庐山真面目

  4月24日,位于新会河南小学旧址附近的黄家祠全部拆除,一座在清末民初由当地黄姓族人建造的祠堂消失于繁华闹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虽然附近的老人大多知道这是一座祠堂,但对祠堂的历史一无所知。林振宇是当地一位热心关注本土文化的80后青年,他在2008年与景堂图书馆的老馆长聊天时得知那是一座祠堂,以前门前有一对石狮子,约在2005年时被盗。令林振宇感到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了解祠堂的历史,就被夷为平地。

  “黄家祠正门 的门面加盖了红砖墙,木雕、砖雕等传统建筑工艺也被石灰、黄泥或水泥覆盖。”林振宇说,虽然前几年得知这里是一座祠堂,但一直有租户,无法入内查看,直到 祠堂临拆前两天,才得以进去一览真容。十多天前,祠堂正式动工拆迁,里面的雕梁画栋显露真容,大家才惊叹它的不凡。作为当地热心文化遗产保育的青年,他查找了与黄家祠有关的资料发现,在新会县会城镇人民政府1953年《新会县会城镇人民政府将代管的祠宇及地段供给为公粮仓》的材料上可以发现黄家祠曾被作为粮仓使用,由政府代管。

  “有关部门应该知晓此事,但当初规划公示却未曾提及祠堂去留问题。”林振宇指出,祠堂以及附近的新会河南小学旧址地块将用作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早于十多年前购买地块,由于土地产权问题一直未动工,直到前年,祠堂的外墙张贴公告说房子纳入三旧改造。今年的3月 21日,开始拆除祠堂隔壁的民居,十多天前开始拆除祠堂。林振宇感慨:“太突然了,完全来不及发出保护的呼声,祠堂就没了。”

  林振宇翻回当年的规划公示的材料,完全找不到与祠堂有关的信息。他对此表示费解,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关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大型的市政工程项目方面未能做好具体的普查工作。


卢氏宗祠里的族谱展示。(《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五座祠堂的正门门面已被红砖墙遮盖,图为唐氏祠堂现在的整体面貌。(《南方日报》/甘雁娜 摄)

 纵深

  祠堂的前世今生

  前世基层政治、教育、精神中心

  祠堂,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朝圣之地,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维系宗族团结、凝聚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载体,祠堂曾在维持基层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旧时,祠堂可谓一条村子政治、教育、精神的中心”。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专家谭金花一直从事遗产文化研究,她认为,旧时国家通过祠堂进行基层管理,是宗族议政、处理宗族事务的地方,例如在祠堂里进行“家法伺候”这一传统可以看出,基层治理通过祠堂的乡约、族规或乡规等行为规范来保证地方的有序运转,无论族里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到祠堂解决,这可谓祠堂“政治中心”的功能;村里的私塾、书馆等教育行为都发生在祠堂,祠堂充当着基本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可谓祠堂“教育中心”的功能;祭祀是祠堂的主要集体活动,以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同时也在传播孝道、儒教信仰,而舞狮、舞龙、聚餐等集体活动,则增强宗族凝聚力,成为族人的精神家园,这可谓祠堂“精神中心”的功能。

  “祖祠、祖屋、祖坟可谓侨乡根文化的三大载体,祖祠比祖屋、祖坟更重要,它维系的是整个姓氏、宗族的关系,范围更大,影响更大。”梅伟强表示,从700多年前的宋代开始,中原的先民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岭南地区,他们不忘自己的根,祖祠一般清楚记载族人来自哪里,也就形成了五邑地区丰富的祠堂文化。

  今生族人“根的象征”

  在五邑地区,既有南北合流、庄重古朴的传统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有中西合璧、风貌优雅的骑楼式建筑风格的祠堂,难以数计。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随着新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出现,祠堂原有的功能日益消退,大多被挪用为牛栏、草房(以农村为主)和仓库、工厂、民居(以城市为主)等,也有许多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拆除。

  “在当下,祠堂的政治、教育功能退化,假如修复祠堂,可以凝聚族人的力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宗族历史文化,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成为族人‘根的 象征’。”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近年来谭金花将国外先进的遗产保育理念引进开平仓东教育基地,根据遗产保育理念修复仓东村的祠堂、碉楼、夫人庙等当地传统文化载体,并带动村民参与到这种乡土文化回归的过程。“以前村子里外出的人不愿回来,祠堂修复后,村民不时回来看看,还带着其他人,自豪地介绍村子的历史文化。”谭金花分析,让村民知道村子的历史文化,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也就会自觉保护本土文化,使文化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发展。

  在五邑地区的海外侨胞中有一种说法:“春节可以不回来,清明一定要回来!”梅伟强教授认为,江门作为侨乡,移居海外的华人,归属感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五邑侨胞在清明时节大量返乡祭祖的现象也可以看出侨乡同胞对祖祠根文化的认同以及归属,祠堂可谓“留住乡愁”的具体形态体现,是加强江门本地与海外华侨联系的 纽带和精神寄托。特别在当下建设中国侨都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祠堂文化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梅教授指出,近年来,海内外乡亲修复祠堂的意愿增强,出钱出力重修祠堂,进行祭祖、宗族集体活动等,这不花政府财政一分钱,又能起到维系海内外乡亲关系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潮连样本

  村民自觉保护传承祠堂文化

  在五邑地区,江门蓬江区潮连岛的祠堂因数量多、形态多样、保存完好,形成了独特的“祠堂群”,目前岛上仍留存着60多座祠堂。十几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好转,许多家族开始重视保护、修复祠堂。走进潮连的卢边社区,不足1000米长的园塘街、海田街、庙前街,就有10座祠堂,其中潮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500多年的宗祠——卢氏宗祠也在这里。

  记者两次来到卢边社区的“祠堂一条街”,这里的祠堂皆有老者打理,开门迎客。据打理祠堂的老人介绍,祠堂每日开放,备上茶水,不少村民也会来这里聊天作乐,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村民娱乐互动的公共场所。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沏上一壶茶,都可以跟你闲侃不少关于潮连祠堂、本土民俗文化的话题,他们为这里的祠堂文化自豪。

  当记者提出希望了解卢氏的历史名人时,在热心的志叔的带领下,走进了卢氏宗祠,除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卢氏祖先神主牌位以外,侧边的厢房被用作卢氏名人展览,还配置了书画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场所。志叔还自豪地介绍了放在展柜里面的卢氏族谱,以及墙上悬挂的宗祠近年来举办的大型宗亲团聚活动。今年春节过后,志叔家族的毅斋卢公祠动工修建, 海内外乡亲们共筹款130多万,每天上午的11点钟,他都要骑着电单车,来这里看看工程的进展。“正所谓祠承子孙归,看着隔壁的家族都修复了祠堂,海内外乡亲齐聚一堂,我们也想团聚家族族人。”(甘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