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一族明代以后地位显赫
番禺沙湾西村 王氏大宗祠
新百家姓
十大户1
王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云 李春暐 图/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每期评说
始皇派人断了岭南王气
广东王姓不多名人更少
特邀人士:
广府文化学者黄勇
2013年4月,“王”姓以9500万人口,在李、王之争中首次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姓。对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李姓9530万,王姓以8890万“屈居第二”。
各位看官不需要执著数据是否准确,因为这个天下第一,除了让人可以YY一下,对芸芸众生没有实际意义。
说起王姓多,自然有其原因,几千年前,那些国王们的后裔,如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周灵王太子晋、周平王太孙姬赤等后裔都改姓了王,成为王姓子孙的主力。后来也不断有人改姓王,比如被商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他的子孙也改姓王。王莽做了皇帝后,一次就赐了32位功臣姓王。从汉、晋一直到明、清,北方的鲜卑、高句丽、匈奴、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不断地有王室或将领的后裔改姓王。这些王的后裔或贵族改姓,他们拥有的权势、资源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多,在人口繁衍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起码娶得起几房媳妇,养得起十几个娃。这样一来,姓王的人多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广东是王姓人口最少的省份,也许是王的后裔,王姓族人大多愿意留在故土。也许是王们觉得岭南本来就地气太薄,王气不够,加上秦始皇派人掘了马鞍岗,断了岭南的王气,朱元璋又派人在东南沿海修了三座镇海楼,压制东南沿海的王气,不适合他们发展,所以长江以南王姓都比较少。而在长江以北,王则是第一大姓,内蒙、山东等15个北方省都是王姓人口最多。
广东王姓人口少,王姓的祠堂也显得稀缺。目前,广州保留下来的1294座祠堂中王姓宗祠只有14座,分别是天河1座、白云1座、花都6座、番禺6座。除了番禺沙湾镇西村的王氏大宗祠规模稍大,其他都比较小。
说到王姓的名人,广东的王姓族人就要冒汗了,因为除了番禺沙湾镇王姓在明朝正德、隆庆年间考中2个进士之外,其他乏善可陈。有朋友冲口而出——万科的王石啊!我只能笑笑:有名和名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人都是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比如唐代的王勃和清代的王来任。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75年的春天,他前往交趾(今越南)探望在那里做县令的父亲,11月路过广州时,碰上宝庄严寺(现六榕寺)办法会,寺僧请他写了一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这篇3200字的塔记少了一点《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浪漫,却多了宗教的肃穆之气,辞藻雅丽、文章华美,虽然他在广州的时间很短,但塔记被镌刻在六榕寺与天地齐。
王来任是汉军正黄旗,康熙四年(1665)任广东巡抚后,目睹清廷实施“禁海令”、“迁界令”后老百姓之惨状,两次上疏请求撤销“迁界令”,结果被撤职查办,悲愤交集之下在番禺一间旅店吞金自杀,临死前沥血遗言,终于得到皇帝恩准,村民始得回乡重建家园,番禺区沙湾镇的村民修建了“报恩祠”感激他的大恩大德,在深圳的宝安区也有一座“王大中丞祠”,可见对于谁是好官,老百姓心里明镜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主动投降杨广,使广州免遭屠城的陈朝刺史王勇;有促进岭南海外贸易的唐朝节度使王虔休;有辅佐刘隐称雄岭南的南汉同平章事王定保;有劝课农桑,开垦荒田近万顷的宋朝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王觉,这些人心中装的是老百姓,谋的是国计民生,当然会被历史铭记!
同城同宗
王氏宗祠代表
广州还有三处
除了番禺沙湾镇的王氏大宗祠,在广州还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王氏宗祠:
王氏大宗祠:花都区花山镇和郁村,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占地面积506平方米。
王氏大宗祠:花都区花东镇九湖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90年重修,占地面积1083平方米。大革命时期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在此成立。
尚书王公祠:天河区车陂街车陂村祠堂大街20号,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清乾隆六十年(1795)、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占地面积1067.8平方米。纪念南宋兵部尚书王道夫的专祠。
宗祠自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沙湾镇古建筑不计其数,仅古牌坊就多达上百个。我,只是其中不太起眼的一个。
宗族祠堂石料来自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宗族祠堂
民国初年统计,沙湾古镇先后建有大小祠堂共162间。在居民区约3.8平方公里面积的一条南国乡村中,拥有如此数量的祠堂,别说珠江三角洲,就算在东南沿海的居民聚落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何氏是沙湾大族,资料显示当年沙湾的162间祠堂中,何氏宗祠就占了121间。所以相对何氏祖祠留耕堂,我就稍微逊色些。
不过,我也有威水的地方,建造我的石料来自嘉庆、道光年间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宗族祠堂!只是在1843年伍秉鉴去世后家境逐渐败落,1898年其后人将祠堂整体卖给了沙湾人王颐年。
如果你来沙湾古镇品尝美食,顺道来西村三桂路50号来看我时,千万不要奇怪:我怎么成为西村的村委会?不要担心,我的建筑还是基本保持原貌,连供奉师祖的大殿也保持着最原始的用途。
在“王氏太公太婆牌位”旁的《王氏始祖简介》上,你可以看到:沙湾王氏源自太原晋溪。而左边墙上《重修初祖及二世祖坟茔碑记》会告诉你:王氏移居沙湾已有800余年之久。
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汇编上,这样记载着我的诞生:沙湾镇西村王氏大宗祠,是该村王姓族人王颐年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独力建起的三座大宗祠之一。坐北朝南,三间四进,主建筑总面阔14.90米,总进深63.60米,建筑占地1965.20平方米。
头门进深9.90米共十一架。原为三间,有包台,于20世纪80年代拆毁,只剩东、西山墙和花岗石狮子1对,山墙各开一券门通青云巷和钟鼓楼。头门后是一面阔、进深均为8.7米的铺石天井。现建筑面积为551.30平方米。
“笃生名宦”牌坊是沙湾四大代表牌坊之一
在我的二进仪门处,是“笃生名宦”牌坊。牌坊为八柱三间三楼的歇山顶,木、石建筑,呈“山”字形,建于宽8.50米、深3.80米的花岗岩石台上。这个牌坊和“诗书世泽”坊、“百龄人瑞”坊、“文学流风”坊,共同成为沙湾四大代表牌坊。
牌坊正门上嵌石匾,正面阳刻“笃生名宦”楷书,上款阴刻“光绪戊戌年”,下款阴刻“许毓祎题”(许毓祎为当时广东巡抚),背面阴刻“世毓乡贤”楷书,无款。“笃生名宦”的意思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有点晦涩,其实,“笃生”意指生而得天独厚,而“名宦”则为居官而名声地位显赫者。王氏自南宋王元甲在沙湾定居而宗枝繁衍,至明代王渐逵中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其次子王原相中隆庆六年(1572年)进士,乡人称“父子进士”。后来又有王中耀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征战阵亡,赐谥“明威将军”。此后王姓一族在乡中地位十分显赫,所以题表“笃生名宦”,“世毓乡贤”以光前誉后。各人在旧县志、续志均有传。
经历时代变迁,如今的我比当年的显赫之风更多出一份的历久弥香,韵味更加深沉。牌坊前的两只石羊,尽管身上的青苔和风化痕迹不能遮蔽它们的沧桑和苍老,然而,可掬的神态依旧。祠堂里不少木构件雕饰上的油漆已经斑驳,却全然没有颓垣败瓦之气,反而更加逼真地增加了历史的古老气息,祠堂和牌坊上的“雕梁画栋”,还有在横梁木雕上能清晰地看到的“中国结”等传统元素,是不是会令你啧啧称奇呢?
刘云、李春暐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