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宗祠文化对后人的文明教化作用

2013-09-30 11:31:3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伊漪同志在蕉城区祠堂文化建设联谊会上的讲话
 
(摘要)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文化传统,留给后人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研究珍品。祠堂文化维系着一条宗族姓氏之间的血脉,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起穿越时空的桥梁,后人在这里还能寻找到人类前进的文明足迹。
古人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无法则不治,家无规则难齐。朱熹还把《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伦理框架,构建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后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代表宗族的祠堂文化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祠堂是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内部经久不衰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隐藏着一种质朴而又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说明祠堂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折射出自身的品性修养,显示出宗祠文化对后人道德伦理的文明教化。
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当前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和谐美丽的家园中,祠堂变身为农村文化室、老人之家、农家书屋等,以其独特的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因此,我们今天探讨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伊漪  宁德市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 教授     市美学研究会会长  市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