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谱的故事
家里珍藏着一部“余姚一本堂宗谱”。家谱用一个丹红色小木箱装着,很精致,共有二十册。是1931年朱元树公编纂的。说起这家谱,还有一个值得回忆的故事。
抗战时期,余姚沦陷前,(当时父亲在杭州工作,日本兵战领杭州前已随政府机关撤离杭州,去浙西金华做抗战工作),家里奶奶当家。随着战火临近,人心惶惶,奶奶带着小辈去乡下避难。兵慌马乱,担心家谱留在家里,受到毁坏,避难时带上了这箱家谱。
“悠悠万事,家谱为大”这是祖辈对家谱的认知,兵荒马乱年代,百姓避难时,常常是:一担箩筐,一头是小孩,一头是家谱。足见前人对家谱的重视。
家里有个表亲在城东万家桥村,能够避难居住,奶奶带着小辈在万家桥表叔家安顿下来,把家谱藏在表叔家的阁楼里。余姚县城沦陷数个月后,城里局面慢慢平静下来,奶奶才带着小辈回家,但考虑到家谱的安全,仍把这箱家谱存放在乡村的阁楼里,老人认定存放在乡村比放在家里要安全放心。时代变迁,政治风波不断,这一存放,一晃竟将近六十个年头。所幸的是这部家谱因而躲过了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躲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回首文革时期,家里珍藏的书画,均被红卫兵视为四旧、封资修的东西,毁于红卫兵一把火。每回想起文革岁月,心里的伤痛永远存在。但愿文革的恶梦在中国不再重演。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人们的思维重新回归清晰,家谱不再是四旧,也不是封建社会的特定产物,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印记和留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世纪末的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寄存在乡村近六十年的家谱终于接了回家……打开家谱,记载了龙泉山下姚江朱氏前贤的行迹……余姚这个古老的城市,有着7000年的文化,出现过很多名门望族,而“朱氏一本堂”是相当有名望的一支,自宋朝正秦公至今,已繁衍三十余代,三万余人口,前后历史一千余年。历史文化名人辈出,进士、状元、知县、尚书、待郎,人数众多,明清时期文化名人更多,余姚四先贤之一十四世朱舜水公,清代内阁学士二十二世朱兰公,清末四翰林二十三世朱元树公……均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余姚朱氏望族的历史亦是余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余姚朱氏有悠久的宗族文化,从明万历年间起先后六次修谱,家谱上记载了“一本堂朱氏”热心公益事业,助学、扶贫、救灾、赈济、修路、补路、造凉亭等,记载了很多先贤优秀的品行节操,给后人留下很多高风亮节的佳话和乐善好施的事迹。家谱还记载了鼓励子孙、后辈求学进取的激励机制和奖罚制度,从一侧面能看到历代培养人的方法。余姚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还有国外一些知名的博物馆都有余姚“朱氏一本堂”家谱珍藏。可见它的影响及史料价值。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绽放,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起源
- · 中华百家姓和全球十大华人姓氏
- · 福建伍氏的辉煌历史
- · 福鼎西阳村现存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介绍
- · 刘与李是历史上称帝最多的姓氏
- · 神奇的姓氏--
- · 陈姓起源
- · 关于成立云门林氏宗亲理事会的决定
- · 吴姓起源
- · 福鼎桐城丹岐张氏宗祠